•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學習習近平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 正文

    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11月05日12:55 來源:中國作家網 王 楊

      古人曾說:“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全球化復雜背景下,文化彌合不同價值觀念的沖突,使之和平共處,中國文化也應在世界多元文化環境中有所 作為。關于中國文化如何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立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我們社會主義文化要 繁榮發展起來,必須認真學習借鑒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優秀文藝。只有堅持洋為中用、開拓創新,做到中西合璧、融會貫通,我國文藝才能更好發展繁榮起來。

      繼承傳統  拓寬視角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當今世界的優秀文化,無不生發于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土壤:普希金的創作源于他對俄羅斯語言和民間作品的濃厚 興趣;拉美魔幻現實主義作家的作品中刻印著瑪雅文明、阿茲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三大傳統的印記;莎翁戲劇不斷成為新的戲劇和影視作品的母題……同樣,中華優 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文化提供了豐厚滋養。

      作家馮驥才近年來一直致力于文化遺產搶救,在他看來,傳統文化代表著民族情感,也是民族特征的直接表現。越是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文化的走向就越 本土化。中國是一個文化大國,理應捍衛文化大國的氣度和尊嚴。他曾多次在不同場合表示:“五千年的優良傳統文化,才是我們信心的根本。”文藝工作者所要做 的就是不斷強化文化主體,保護傳統文化,培育民族精神。

      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美學精神,并非是消極被動地直接拿來。學者陸建德認為,繼承和弘揚傳統的精神資源,要重新選擇和 重新解讀,選擇其優秀的部分,通過創造性轉化挖掘其中蘊含的現代意義。文藝工作者的創作活動不僅要弘揚傳統的優秀價值觀,同時也應向讀者或觀眾傳遞面向未 來的新的價值觀。他說,莫言創作的話劇《我們的荊軻》就頗具代表性。《我們的荊軻》源自“荊軻刺秦”,在原來的故事中,刺秦這一舉動很大程度上源于荊軻為 了報答燕太子丹的個人恩情;而話劇《我們的荊軻》中則突出了荊軻對于刺秦的反省,從“到底為什么要刺秦”的思考上升到“人為什么要活著”的自我拷問,賦予 了古人以現代人的視角,豐富了傳統故事的意蘊,也為當代觀眾提供了新的鑒賞和思考角度。

      關于作家和藝術家如何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作家賈平凹認為扎根生活的土壤是連接二者的紐帶。“傳統是我們這一代作家共有的,民間性是各有各的不同;有民間性才能繼承傳統性,豐富和發展現代性。”

      洋為中用  融會貫通

      100多年前,“洋為中用”就作為當時中國人奮起自強的口號被提出,從技術工藝至法律制度、文化思想,中國走向現代、走向世界的每一步都伴隨著 借鑒國外先進文明的曲折歷程。文藝的發展也是如此。早在19世紀末,從官辦或民辦學堂中走出的通曉外語的中國學生便開始有意識地譯介西方現代小說,近代翻 譯小說促成了中國現代文學的萌芽;上世紀30年代,魯迅提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新中國成立后,外國優秀文藝作品曾影響和鼓舞了一代中 國青年;經過一段時間的沉寂后,上世紀80年代,外國文藝形式和思潮在我國呈現爆炸式的傳播接受;如今,外國文學翻譯作品、文藝演出、藝術展覽已令人目不 暇接。

      文化是無國界的,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借鑒、不同文明在相互碰撞中發展已成為當今潮流。在文化交流的大潮如何做到洋為中用、融會貫通,吸收外國文化 精華,今天的文藝工作者仍然需要如魯迅所說的那樣“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文藝工作者應以寬廣的胸懷和敏銳的眼光,對文 化現象和文化思潮作出判斷。比如文化消費主義對美國文化產業的影響可以說是成功的,但并不意味復制過來也適合我國國情,文化“成為市場的奴隸”有可能會帶 來毀滅性的打擊。學者陳眾議認為,外國文化自身也在發展,在發展中也有所揚棄。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思潮曾席卷西方文壇,但也導致了文藝偏離大眾、對社會 的影響力下降、社會也漸漸忘卻文學。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作家、批評家對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等思潮已經有了越來越清醒客觀的認識。近年來,西方文 論家也在重新反思作家和文學的責任,重新認識文學批評的作用,并注意從現有的包括古典主義在內的文學理論和創作方法中汲取有益養分。陳眾議認為,面對曾經 風靡一時的各種“主義”和不斷涌現的新思潮,我國文藝工作者需要更為冷靜地分析和取舍。

      多年從事翻譯出版工作的李景端在向記者談到對“洋為中用”的看法時,同樣強調了“有所取舍,貴在選擇,融會貫通”。他以外國文學翻譯出版為例 說,譯介的立足點是中國國情,“不能只考慮外面的精彩,不考慮國內的需要”。只有結合國內的需要,才能在吸收外來優秀文化的同時豐富自身文化生態,做到 “中西合璧”。

      立足當下  站穩腳跟

      中國古代文化輝煌燦爛,對世界文化的貢獻和影響很大。當代中國文化也在持續發展中取得重要成就,受到世界的關注和矚目。以中國文學為例,改革開 放30多年來的當代文學,形成了年齡梯隊分明、風格多樣的作家隊伍。作家邱華棟認為,在21世紀初的10多年里,中國作家和作品日益成為世界當代文學中的 一部分,對其他國家、語種的文學的影響正在產生并不斷擴大,中國當代文學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面對世界文化激蕩,中國文化要站穩腳跟,除了融合傳統和外來優秀文化以豐富自身,在知己知彼中抱持文化自信,還需要以更為開放的眼界和胸襟,腳 踏實地進行藝術創作。對于藝術家而言,就是要貼近現實,立足當下。“現在中國的繁榮富強是從過去的貧弱一步步發展而來,100多年來,有血有淚有汗水,有 許多不為外國人所知的心酸,這些都可以通過作家的筆或其他藝術方式得以展現。”作家莫言認為,中國當代作家的創作同30多年來中國改革開放、發展進步的步 調一致,他們用文學真實地反映社會生活的面貌,以及巨大歷史變革中中國人的精神面貌。

      將優秀的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創新發展,使之成為當代文化的一部分并發揚光大;樹立更高的藝術追求和標準,多出文藝精品,這是文化走向世界的前提。在此基礎上,通過適當的方式穩步地傳播和推廣,中華文化才能以自強包容的姿態面向世界。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