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綜述 >> 年度綜述 >> 正文

    2014年詩歌:如何奉獻一部詩篇(霍俊明)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1月26日10:02 來源:中國作家網 霍俊明

      新觀察·年度綜述

      2014年詩歌:如何奉獻一部詩篇

      □霍俊明

      2014年的中國詩歌一方面是“繁榮”而喧囂的詩歌現場,另一方面卻是詩歌刊物的銷量不斷走低,大眾對詩歌的“圈子化”、“精英化”、“小眾化”、“自我窄化”的諸多不滿,“詩歌正在離我們遠去”的質疑之聲猶在耳邊。

     

      無論詩歌被業內認為多么繁榮和具有重要性,總會有人對詩歌予以批評和無端指責,這就是詩人的“原罪”。詩歌噱頭、娛樂事件、“不良”詩歌的新聞 炒作都使得詩歌在公眾那里缺乏足夠的自信和公信力。從“詩人的詩”及其場域來看,我們現在一方面是“繁榮”而喧囂的詩歌現場——詩刊、詩集、詩選、詩歌朗 誦會、大型詩歌節、跨界詩歌的公益活動以及采風、研討、頒獎等形形色色活動的頻繁舉辦,另一方面卻是詩歌刊物的銷量不斷走低,大眾對詩歌的“圈子化”、 “精英化”、“小眾化”、“自我窄化”的諸多不滿,“詩歌正在離我們遠去”的質疑之聲猶在耳邊。

      自媒體語境下詩歌的新生態

      移動平臺自媒體的出現對詩歌生態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尤其是“為你讀詩”“讀首詩再睡覺”“詩歌是一束光”等數百個詩歌微信平臺的出現,對詩 歌的大眾化、“流行化”以及審美的多元化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小覷,由此出現的詩歌傳播、閱讀和評價的新變化已引起關注。微信平臺的詩歌更適合高速的城市生活 和讀屏式的閱讀習慣。人們最直觀的感受是,詩歌好像正在從圈子里的創作和閱讀走進普通人的生活,詩歌開始“流行”起來了!霸娙说脑姟苯柚粩嗯噬姆劢z 數和訂閱數,似乎正在變為“大眾的詩”。年末,《人民日報》專門談論新媒體語境下“詩人的詩”和“大眾的詩”的交互性對話和轉換關系。較之精英化、學院 化、小眾化、知識化和圈子性的“詩人的詩”,自媒體平臺上的“大眾的詩”確實更容易為普通讀者所接受。以個人微信號為主體的詩歌傳播顯然與一般意義上的新 媒體和大眾傳媒不同,而是更強調個人性和自由度。微信平臺上流傳最廣的往往是朗誦詩、愛情詩和浪漫主義色彩鮮明、抒情性強的詩歌。尤其是那些抒寫親情、友 情、愛情、鄉情的詩歌更容易迅速傳播。與新的傳播方式相應,是詩歌與影視、戲劇、舞蹈、音樂、繪畫等藝術領域的跨界傳播。由此,出現了詩歌的劇場化、音樂 化、廣場化、公共化的新現象。此外還有詩歌專題紀錄片和詩歌微電影。

      一定程度上,詩歌借助自媒體平臺在公共空間的傳播有利于詩歌接受的大眾化。但是,自由和開放的以個體為主導的自媒體很容易導致信息泛濫和失衡。 微信平臺的詩歌傳播也面臨著危險,那就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監管、篩選、甄別和編輯機制而導致良莠不齊、泥沙俱下(比如對“廢話體”、“口水詩”、“烏青 體”、“腦殘體”詩歌的不良傳播)的現象。結果不是讓人們離詩歌越來越近,而是越來越遠。詩歌的親和力和它在一定范圍內的獨立性和純粹性并不矛盾,它在受 歡迎甚至在“流行”的過程中應始終保持來自日常卻又高雅的詩意,對詩歌的閱讀不能完全置于功利性的目的之上。自媒體平臺同樣應該營造一個健康的詩歌傳播環 境,讓更多的人讀到更多具有正能量的好詩,也讓“詩人的詩”和“大眾的詩”相互補充、彼此打開、平行發展。

      詩人與校園:詩歌教育與普及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的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中專門提到傳統的詩歌和文化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但是自新詩發軔以來,其傳播大多局限于詩人和專業讀者。 以至于有人問,孔子倡導的“不學詩,無以言”的詩教傳統今天何以傳承?還有人問,新詩產生100年了,為什么想找到一本屬于孩子的詩集依然那么困難?新詩 創作和閱讀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普通人的文化生活?

      王小妮編選的《給孩子們的詩》、北島編選的《給孩子的詩》、葉開主編的《這才是中國最好的語文書》(詩歌卷)的熱銷引發文學界和教育界對詩歌教 育與普及問題的反思。適合兒童閱讀的詩歌選本以及相應的新詩教育(北島稱之為“新詩蒙學”)問題成為廣泛關注的焦點。由此,一些出版社紛紛推出各種詩歌選 本、語文教材,企圖重建文學教育。此外,詩人與校園的互動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詩歌教育和大學校園文化的發展,比如對學生審美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提升,詩人與 教師、學生和批評家形成教學相長。此外,北京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等實行駐校詩人制度,對提高大學生的詩歌素養有積極意義,同時,大學駐校詩人制度還應 該向中小學校園推廣,因為詩歌的普及還要從基礎教育做起。

      主弦律、正能量、中國夢

      2014年內涌現出大量的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高唱中國夢的詩作,主要集中于敘事長詩、長篇政治抒情詩以及組歌。

      《詩刊》從2014年2月號開設“詩意中國夢”欄目,推出李瑛等老中青詩人謳歌時代、贊美生活的富有藝術感染力的力作。2014年是中央政府援 藏20周年,《詩刊》還推出專題“忠誠”,刊發援藏青年詩人陳人杰的組歌《極地放歌》,抒寫西藏和援藏干部的艱苦生活,在真切抒寫中國夢的同時通過組歌這 種利于大眾傳播、接受的方式,讓讀者重新認知邊關對人的挑戰以及軍人的強大精神和正能量的感染力。詩與歌的融合不僅體現了時代精神,而且接續了詩歌和音樂 一體的傳統。

      本年度帶有宏大敘事的詩歌在抒寫重大主題和為人民抒懷的同時,在詩歌的構架、想象力、修辭和語言上較為講究并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突破。與此同 時,同類題材的詩歌也存在著挖掘不深、空泛議論、浮夸抒情、缺乏生命體驗的弊端。江蘇少兒文化藝術促進會推出的“百首弘揚核心價值觀新童謠”活動“以境融 理、以事蘊德、以趣揚榮”的特點產生廣泛影響。此外還有中華詩詞學會推出的“中國夢”2014中華詩詞演唱會、“天佑德杯中國夢”詩歌大賽等。

      2014年度,以抗戰為題材的主旋律詩歌以及以“中國夢·強軍夢”為主題的軍旅詩出現了可喜的態勢。軍旅詩歌如何突破一般意義上的戰爭題材和模 式化的宏大歷史敘事是其寫作的難題。中青年軍旅詩人對個人與民族、存在與死亡、當下生活和歷史記憶的重新定位與思考使得這一類型的詩歌在呈現個體真實的同 時也實現了想象的真實、軍旅生活的真實以及歷史的真實,在表現時代主旋律和宏大主題的同時攜帶著生命體溫、情感熱度、思想深度、人文情懷和社會觀照。這些 中青年軍旅詩人在詩歌意境、思想縱深和詩歌美學方面也實現了一定的拓展。當然,軍旅詩歌創作也出現了一些“短板”。軍旅詩人劉立云在《鐵馬冰河入夢來》中 指出,當下一些軍旅詩歌缺乏銳氣和擔當,缺乏有寫作難度和精神難度的、以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為宗旨、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致的撼動人心的大作品。

      “詩歌與現實”的話題討論持續升溫

      進入新世紀,詩人與現實之間的緊密關系使得詩歌的現實感、人文關懷、及物性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與此同時,詩歌過于明顯的題材化、倫理化、 道德化和新聞化也使得詩歌的思想深度、想象力和提升能力受到了挑戰。深入探討文學與現實的關系對于深入研究和解決當下詩歌寫作中出現的種種切實問題,進一 步引導現代新詩的健康發展,引領詩歌寫作的先聲,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社會價值和詩學建設性。2014年“詩歌與現實”這一話題在整個文學場域中全面展 開,相關評論從詩人的寫作身份、姿態、歷史意識、現實立場以及現實生活和新媒體的挑戰強調了講述中國故事的困窘和難度。詩人如何在場而又離場,如何本土而 又世界,成為文學的美學問題,也成為重要的歷史問題。

      在第三屆中國新詩論壇上,與會評論家就“詩歌與現實”的話題進行討論。一部分學者認為,詩歌不能硬性而直接地與社會生活和公共空間發生關系,而 應該保持其獨立性和純粹性。另一部分學者則認為,新世紀以來的社會現實以及新媒體的發展對寫作和評論的“現實性”提供了新的課題和挑戰,寫作的現實性成為 不可回避的話題。在第四屆中國詩歌節詩歌論壇上,來自大陸以及臺港澳地區的詩人和評論家緊緊圍繞“夢想與現實”這一主題討論新的歷史條件下詩歌與當下和現 實的關系,詩歌如何反映時代、承擔現實、深入生活。第八屆天問詩歌藝術節以“讓詩歌發出真正的聲音”為主題,研討當下的詩歌生態、詩人面對社會現實的責任 感。此外,詩學專著《個人化歷史想象力的生成》《新世紀詩歌精神考察》《閱讀的姿勢:當代詩歌批評札記》《當代詩壇“刀鋒”透視》《自由的詩》都對詩歌與 現實的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學理思辨和現象分析。歐陽江河認為,詩歌不應該像其他“媒體寫作”一樣被文化和現實、市場等消費而成為“風格化景觀”,應該具 有痛感、尖銳性和現實性,應該對時代做出更復雜的觀照,詩歌寫作應該有寬廣性和深度。吉狄馬加在《詩歌在當下現實中的作用與詩人的使命》中認為,全球化時 代語境下,詩人擔負著建設人類精神家園、撫慰人類干枯絕望心靈的重要作用和使命,詩人是民族和時代的良心。在復雜的社會現實面前應該做一個行動的詩人。

      在關注新近詩歌寫作與現實關系的同時,詩歌理論和批評研究主要集中于對新詩評價體系和評價標準如何能夠取得公信力和大眾共識度的問題。當下詩歌 寫作和詩歌批評出現了“兩張皮”的現象。一方面是鄉村寫作和城市寫作的等量齊觀,關注現實題材的詩歌大量涌現,并引起社會廣泛的認知度,但也因為缺乏對現 實的深入理解和詩歌的轉化能力而導致類型、平面和浮泛。另一方面是詩歌批評和理論研究的自說自話,缺乏對當下詩歌寫作現象的深入透徹的梳理、反思和總結, 空泛地談論詩歌美學,套用西方文論,對詩歌歷史的掉書袋式的研究。2014年突然辭世的陳超的最后一本專著《個人化歷史想象力的生成》強調,詩歌研究應該 對現實問題予以關注和介入。在陳超看來,詩歌批評和詩歌寫作一樣都應該深入當代、介入當下的“噬心主題”,而深入當代和介入當下的方法則是“個人化的歷史 想象力”和“求真意志”。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