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藝苑 >> 正文

    碑帖的名與實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1月20日11:42 來源:中國作家網 劉 恒

      說到書法,往往離不開“碑帖”這個詞。書法是以書寫漢字為表現形式的藝術,而其中的基本技巧原則、規律以及品評標準,都是古人經過長期的實踐摸索和總結出來的,所以,要想學習、欣賞書法藝術,首先應該對古代流傳下來的經典的、名家的作品有基本的了解和認識。今天人們通常說的“碑帖”,就是對歷代流傳下來的古人書法遺跡的統稱。

      碑帖雖然是兩個字組成的一個詞,但碑和帖這兩個字則分別代表著不同的事物,而且各自所包含的內容也不止一項。

      先說碑。

      東漢人許慎所著《說文解字》是解釋漢字字義的權威著作,其中對碑字的解釋是“豎石也”,既沒說碑的形制,也沒說上面有字跡,只說是豎立的石頭。綜合各種古籍的記載可知,古人在宮殿、祠廟、陵墓等莊重場所都豎立石柱,上面鑿有圓孔,其作用一是可以觀日影,辨時辰;二是用來拴系祭祀用的牲畜;三是利用石上圓孔作支點牽引繩索將棺槨安放進墓穴中。后來有人開始把記述帝王、祖先生平功績的文字刻在石上以示紀念,碑石形狀也逐漸演變為規整的長方石板,在西漢時基本固定下來。再以后,碑的形制更加精細,在碑身上端加刻有名稱和紋飾的碑額,在下面加放碑座。碑座通常雕刻成龜形,稱為“赑屃”,傳說龍生九子中有一位名叫赑屃,力氣大能負重,把碑石立在它身上,取平穩永久之意。同時,碑文內容也不斷豐富。除了帝王、祖先、墓主的姓名家世、生平功績外,往往還有后人的稱頌贊揚以及建樹碑石的緣由、出資人的名單等等。碑文篇幅越來越長,鐫刻文字的部位也從碑版的正面(碑陽)發展到背面(碑陰)及兩側(碑側),碑文也成為重要的歷史資料。

      在古代石刻文字中,碑刻的數量最多,所以后人便用碑來統稱石刻文字。其實在這一廣義的概念里面,還包含一些與碑刻不同的品種。例如在碑的形制成熟之前,人們常常將自然界固有的大石塊修整加工成或方或圓的石柱,在上面鐫刻文字。后人將這類石刻稱為“碣”,西漢之前的石刻大都是碣,后世往往碑碣并稱;有時為了特殊需要或條件所限,古人還經常利用山體巖石的較大平面直接書刻,這類遺跡被稱作“摩崖”;此外,像刻有墓主生平事跡,專門放在墓穴中的“墓志”、佛教造像的題記、刻有文字的磚瓦等,雖然都自成系統并有專屬名稱,但后人往往將其統稱為碑。

      再說帖。

      帖的最初含義是指在古人墨跡前面加貼的題有該墨跡的名稱的簽條。到唐朝時,人們已習慣將專門用來欣賞或學習書法的古人墨跡稱為帖,如著名的《蘭亭序》又被稱為《蘭亭帖》。對于著名書法家的作品,一般都是從其內容中摘取首行的某一詞語,命名為“某某帖”。如流傳至今最早的一件文人墨跡是西晉陸機的一封信札,因其首行有“恐難平復”一語,后人遂將其命名為《平復帖》。帖字的這一用法一直延續到今天。

      北宋淳化三年(992年),宋太宗命翰林侍書王著將內府所收藏的前人墨跡撿選編排,然后摹刻在棗木板上,從歷代帝王到著名書法家,共收入103人的420件作品,分為10卷,后世稱為《淳化閣帖》。此后,這種匯集前人墨跡摹刻并拓印流傳的做法被廣泛效仿,因為刻帖的目的是為了供人欣賞和學習書法,所以通常將其稱為“法帖”或“叢帖”,從宋代到清代,產生了大量公私鐫刻的法帖。今天所說的“碑帖”中的帖,一般即是指這類法帖。

      不論是碑版還是法帖,刻好后能夠直接觀看到的人是很少的,為了傳播和保存碑帖上的書法及史料,古人發明了將紙蒙在碑帖原石上、再用墨拓印下來的復制技術。用這種方法得到的復制品稱為“拓本”或“打本”。在照相印刷技術傳入中國以前,大量的歷代碑帖就是通過拓本的形式保存、流傳下來。特別是許多碑帖原物遭受自然侵蝕和人為破壞都已毀滅或殘損,因而保留至今的古代拓本就具有更加珍貴的價值了。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