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電視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文藝氣象(2014電視劇篇)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1月20日09:17 來源: 人民日報

      標題書法:王 干

      年度關鍵詞

      現 實

      李京盛

      2014年,對中國夢的形象表達和社 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藝術描繪,是最重要的文藝創作命題。2014年現實題材電視劇通過不同價值要素的重組和價值層級的調整,重新校正準星,聚焦主流,用精 彩的中國故事感動觀眾,以崇高的理想照亮人生,以昂揚的格調振奮精神,以美好的情操凈化心靈,較好地處理了理想與現實、創新與堅守、奉獻與索取、追求個人 幸福與實現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以信仰、情感、關懷化解價值沖突和道德困境,實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傳播。

      關注現實主潮

      2014年的電視劇中,一批有社會使命感的現實題材佳作積極關注當下,反映社會實際,與國家發展、民族進步同呼吸共命運,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表現出 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比如《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馬向陽下鄉記》《父母愛情》《湄公河大案》《艦在亞丁灣》《草帽警察》等。這些作品既對中國夢作出了很 好的表達和詮釋,也打破了主旋律電視劇品質不佳、收視不高的刻板印象。它們題材多元,既有在國家層面展開的敘事,也有在個體層面展開的普通老百姓生活、成 長、奮斗的故事;它們品質優良,體裁、樣式、手法、角度、制作令人耳目一新,思想與藝術方面表現出較高水準,也實現了觀賞性的突破,受到了觀眾的歡迎。

      《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是2014年電視劇的一大成就,它目光獨到,抓住了鄧小平與“歷史轉折期”的深刻關系,以大量鮮為人知的史實與細節,揭示了鄧小平作為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性格與思想演變,呈現了鄧小平偉大的歷史貢獻和人格的豐富性,受到觀眾的廣泛關注和好評。

      關懷現實人生

      在2014年的電視劇中,也有大量充滿人文關懷和平民意識的現實生活劇,無論是敘說艱難,還是表達幸福,都體現了電視藝術為人生的一面,富有人情味。這 些作品用追求真善美的眼光審視現實生活,以人們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和現象作為故事原型,直視當代人的情感困惑、道德取向等各種問題,既引發觀眾的情感共 鳴,又擔當撫慰人心、抒寫情懷的責任,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如收視成績不俗的《一仆二主》《大丈夫》《生活啟示錄》《半路父子》《我在北京,挺好的》 等,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切入生活,讓觀眾反觀自身,也理解其他社會角色的處境和心態。

      這些反映普通人生活的電視劇聚焦人們的喜怒哀樂和生 活百態,賦予劇中人物的人生境遇和內心世界以時代特征,其中既有時代變革中不同的生活情境,又有不同思想觀念的差異、撞擊和滲透,還有社會轉型期人們的煩 惱、痛苦,讓觀眾得以透視歷史變遷與社會心理變遷。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此類家庭生活劇中,不同年代、不同背景人物之間的價值觀沖突、性格沖突逐步取代對家 庭矛盾的渲染,不去過多展示困局中的挫折和消沉、人性的灰色地帶和陰暗面,而是有意識地倡導積極生活態度和溫暖親情觀念等,具備傳遞正能量的自覺意識。

      關心現實話題

      《產科醫生》《青年醫生》《金牌律師》《離婚律師》的出現,則是2014年現實題材電視劇的一個亮點,以這4部作品為代表的醫療劇和律政劇,實現了國產行業劇的突破與提升,也為現實題材電視劇創作帶來了新風尚、新面貌。

      對醫療和法律等社會熱點話題與敏感話題的把握,是藝術創作曾經的難點。往往一寫醫療題材,就容易放大醫患矛盾,一寫律政題材,就容易放大官司訴訟,因此 這類題材也往往被編創人員視為畏途。2014年這幾部劇的出現,則為藝術創作妥善把握社會熱點問題、敏感話題提供了經驗,打開了窗戶。它們用較高的藝術智 慧,巧妙地將難點、敏感點變成了亮點,例如醫療題材的兩部作品《產科醫生》和《青年醫生》,沒有刻意展示這類題材通常包含的矛盾、沖突、對立,而是通過醫 患雙方彼此之間的認知、同情、理解,表達對生命的共同尊重、對生死的哲學思考,讓生老病死的冰冷話題有了人間的溫度。又比如律政題材的兩部作品《金牌律 師》和《離婚律師》,既有庭上控辯雙方的激烈沖突,也有庭下情理互動的調解,使法律意識、責任意識、個人權利與義務這些現代觀念得到了很好的詮釋。

      一直以來,現實題材創作都是我國電視劇創作的主體,但僅僅從題材上向現實傾斜,或簡單復制生活,還不足以成就現實題材創作的全部意義,更不能實現現實主 義創作的深化。我們的電視劇更需要超越現實生活的表象,直抵時代的本質特征和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需要在觀照現實生活的同時,進行深度挖掘和提煉。在新的 歷史條件下,如何做到既直面問題和矛盾,又非簡單地暴露問題、宣泄情緒;既藝術地反映現實,又準確表達時代的本質特征,是電視劇現實主義創作需要思考和解 決的深層次問題。事實上,最近幾年,不少電視劇為深化現實主義創作提供了經驗,它們具有一個共同特征,那就是在用藝術的手段切入問題時,不是為了宣泄極端 情緒,而是為了更好地透視生活,從而實現文藝作品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的功能。

      年度話題

      別讓“娛樂”代替“審美”

      張德祥

      優秀作品,是一個民族文藝創造能力的標志,也是一個時代文化高度的標志。回望2014年的電視劇,《北平無戰事》無疑站到了年度電視劇的高處。首先,這 不是一部“娛樂”劇,它很嚴肅,寫北平和平解放前夕,國民黨內部大面積的腐敗,使其喪失了自我拯救的能力,大廈將傾,任何個人努力都獨木難支,無力回天。 曲終人散,余音繞梁,殷鑒不遠,引人深思,成就了一部思想潛于藝術、藝術融于歷史的優秀作品。現實題材劇《國家審計》則摒棄矯情,直面現實,不回避問題, 從審計的角度審視社會,以藝術的方式呼應“全面深化改革”“依法治國”的時代精神,令人警醒,令人振奮。《國家審計》打破了長期以來現實劇多在家庭里打轉 轉的俗套,正面強攻現實主題,走向社會,關注時代,具有重要的突圍意義。

      2014年還有一些好作品,如《馬向陽下鄉記》《十送紅軍》 等,從不同層面對電視劇藝術做出了貢獻。但從整體來看,許多作品換湯不換藥,簡單復制過去一些作品的故事套路和人物模式。特別是有些現實劇避重就輕、繞著 現實走,走到了輕浮媚俗境地,美其名曰“輕喜劇”,這些所謂“輕喜劇”,嬉皮笑臉,媚俗之態可掬。即使是抗戰題材、革命題材,有些也向娛樂化靠攏,似乎任 何題材都要作娛樂化處理,否則在市場上就行不通。影視界被稱為“娛樂圈”,影視、文藝的功能似乎就是娛樂,娛樂幾乎成了這些年文藝乃至文化的惟一功能。

      文藝有娛樂功能,但娛樂是文藝功能的較低層次。“娛”,本義是女子的肢體動作,就是女子以肢體動作娛人,這是一種感性調動和感官刺激,它始于感性,終于 感性,不及于理性。而文藝更重要的功能是審美。“審美”是從感性到理性的上升過程,其中伴隨著情感活動、理性思考和價值判斷。也就是說,審美活動是復雜的 精神活動,是對真善美的意義追求,是一個民族精神向上的升華過程。因此,娛樂不等于審美。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低俗 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單純感官娛樂不等于精神快樂。”這句話實際上講的就是文藝功能的層次問題。欲望是生命的原始本能,而希望是上升到精神層面的思 想、感情、愿望,兩者高下差異甚大。單純感官娛樂,是靈魂放逐后的官能放縱,它使生命渙散、精神懈怠,所以,感官娛樂過后常常伴生著精神的空虛和無聊。相 反,審美活動則是精神的陶冶,或者說,是精神需求的滿足,因而是通向精神快樂的途徑。精神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這種快樂,使人精神充實、心境澄明。

      如果把文藝僅僅當作娛樂,那文藝就必然會喪失精神提升力量,不可避免地滑向低俗,僅僅通過感官刺激滿足原始欲望的發泄需求。就人性而言,這是一種向下運 動。一段時間以來,以娛樂代替審美似乎已經成為影視創作潮流,須知,這種方式賺取的收視率和票房,是以降低整個民族的審美能力為代價的,始于“娛樂”而終 于“愚樂”。大量低俗文化產品的產生,看起來是一種繁榮,其實在損傷這個民族的文化創造能力。人需要娛樂,但娛樂是有度的。樂而不淫,就是不能過度。無限 度的娛樂,必然導致樂極生悲、喜極氣散。至于孟子說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早就被歷史所驗證。

      可以肯定地說,泛娛樂化的觀念,不可能創作出優秀文藝作品。電視劇被評價為這個時代的長篇小說,意味著這種藝術形式在表現豐富生活和內在精神方面具有獨特優勢。這種優勢,創作者需倍加珍視,而不應隨意拋棄,或任由其被窄化和扁平化。

      年度推薦

      一本歷史大書

      《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 龍平平等編劇 吳子牛導演

      虞金星

      《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受到異乎尋常的關注,當然不能排除鄧小平誕辰110周年、“全面深化改革元年”這些社會背景。“歷史轉折”與“鄧小平”這樣的關鍵詞組合在一起,既是吸引力所在,也決定了電視劇編拍制作的難度。

      其難度在于歷史的嚴肅命題與電視劇這種大眾藝術形式之間的平衡與結合。該劇編創的回答是,把握住粉碎“四人幫”、真理標準討論、恢復高考、知青回城、包 產到戶等一系列國家政治與社會生活中的大事要點,又注重從鄧小平的工作與生活等日常視角切入。一批去今不遠的領導人“出鏡”和具體展現,使電視劇的歷史成 色更為濃郁;日常生活與風格的細致刻畫,又使歷史事件的大眾觀賞效果更為細膩生動。歷史教科書的三言兩語,還原為充滿艱難曲折的影像,足以產生不可小覷的 吸引力。

      編創團隊用力較多處,是在展現重大歷史的基礎上提升電視劇的觀賞性。比如,對粉碎“四人幫”這一歷史事件的講述,就不同于以往 紀錄片式的再現,而采用更靠近類型片的手法,并加入了此時正遭受批判的鄧小平的家庭生活場景。為了使歷史大事有基層落點,電視劇又塑造了一些典型角色,比 如在一個家庭內集中了被打倒卻不改其志的干部、極左的“積極分子”、熱血沸騰的插隊知青等幾類人物,把宏觀的社會關系轉換為具體形象和人物關系。歷史大門 的敞開,加上別具匠心的藝術手段,使得《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成為2014年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創作的一個重要收獲。

      一支藝術標桿

      《北平無戰事》 劉和平編劇 孔笙等導演

      任姍姍

      2014年,一部《北平無戰事》讓眾多中青年觀眾回歸國產劇,使國產劇在與海外電視劇的短兵相接中贏得了尊嚴。

      該劇講述了1948年這個歷史轉折關頭發生的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及其背后的洶涌澎湃。創作者將唯物主義歷史觀、現實主義手法與浪漫主義情懷寫進了同一部 歷史大書——以精致詩意的電視美學與沉郁頓挫的文學表達,貫通文學與電視劇兩種藝術思維;以諜戰、歷史、反腐、政治多重敘事的編織營造,改寫中國電視劇類 型敘事的經驗模式;以社會史的色彩斑斕與家族史的榮枯更迭,接續中國電視劇對20世紀家國情懷的歷史講述。整部劇暗流涌動、一唱三嘆,令人意猶未盡。

      七年磨成一劍的《北平無戰事》之所以引發熱議,不僅在于它為歷史正劇樹立了藝術標桿,更在于劇中人物的命運、情緒、態度、思想與今日中國人產生了深度共 鳴。它的呼吸感源自創作者的藝術功力:信手拈來的《曾文正公家書》《月圓花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同一粒粒珍珠散落劇中;各色人物大都肩負著文化承 載與故事講述的雙重使命;精心打磨的臺詞與旁白也都努力展露歷史的況味與思想的審視。

      在喧嘩躁動的產業化浪潮里,《北平無戰事》向著電視美學與文化情懷的雙峰攀援著,它訴說了中國電視人的文化自覺——中國電視劇創作必須回歸自己的文化鄉土,必須回歸自己的現實處境,莫認他鄉作故鄉。

      一次敘事革命

      《十送紅軍》 李修文等編劇 毛衛寧導演

      劉 瓊

      富有創造性的藝術表達,提供對個體成長和人類社會進步有價值的信息,分享相對高級的趣味,一部藝術作品具備這三點,就會被稱為好作品。《十送紅軍》憑借理想信仰書寫和“極致”美學,在目標人物塑造、敘事策略和理想主義情懷表達上實現了重要突破。

      半個多世紀以來,在關于長征的各種文藝書寫中,《十送紅軍》獨樹一幟,將目光鎖定在長征途中基層指戰員層面,這是對同類題材影視創作“偏愛領袖”的一次 反正——正是無數慷慨赴死的忠骨熱血,阻擋了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以及沿途各種槍林彈雨,紅軍的骨干力量才能最終實現戰略大轉移,為開展中國革命事業創造 條件。電視劇通過浪漫主義的影像,結構和塑造極致環境里的極致人物,還原戰士們慷慨赴死的英雄邏輯——在理想和信仰的支持下,獲取戰勝恐懼和死亡的更多勇 氣,從而超越常人。在生與死的邊界線上,有信仰支持的人性令人肅然起敬。

      糖葫蘆式結構和有限視角,便于集中優勢篇幅,實現藝術呈現的極 致效果。舍棄了敵軍、紅軍高層等視角,使人物的前途充滿了懸念和不確定性,命運突然轉折的悲壯感油然而生,可以最大程度地提升作品的情感溫度,從精神層面 升華戰士形象。個別人物性格中的喜感色彩也非閑筆,它讓作品整體緊張的節奏略微放緩,給血腥的戰爭增加了人性的詩意。悲喜交加的敘事對應著人性的深刻性和 豐富性,最終形成這部歷史正劇的完整鏈條。

      一道現實課題

      《馬向陽下鄉記》 谷凱編劇 張永新導演

      任飛帆

      《馬向陽下鄉記》這部腳踏實地又構思巧妙的作品是2014年農村題材電視劇的一大亮點。不同于以往同類作品訴諸“苦情”和“調侃”,該劇風格幽默詼諧而不失現實底色,令人耳目一新。

      故事有兩條線索,一是下鄉掛職干部馬向陽從一個完全不了解農村實際情況的城市機關干部,轉變為帶領鄉親們致富、深受村民愛戴的大槐樹村第一書記;二是代 表宗族力量的“鄉土精英”二叔劉世榮,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從拉攏馬向陽不成而與其對著干,轉變為支持“第一書記”開展工作。兩條線索交織激發,妙趣橫生而 又意味深長。“斗爭”背后,其實是改革與現有利益格局的矛盾,也是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發展理念的矛盾。

      該劇的匠心在于,以下鄉掛職干部的 視角切入農村現實,把新農村建設的難題,即農村和城市兩種經驗的差異和沖突凸現出來,而馬向陽恰恰是城鄉溝通的橋梁,其經驗是:要發展農村,就要深入了解 農村,辦事不能與農民“隔肚皮”,同時也要運用城市經驗,對城鄉資源進行更好的整合。我們欣喜地看到,村民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已經得到很大改善。但馬向陽 的任期也即將結束,“馬向陽走后怎樣”,大槐樹村還能繼續在城市關照下良性發展嗎?這是電視劇留給我們的一道思考題。

      一枚職業勛章

      《產科醫生》 張作民編劇 李小平導演

      吳艷麗

      通過對職業精神的生動演繹和與現實的真實對接,《產科醫生》在眾多醫療題材電視劇中脫穎而出,為行業劇贏得“好彩頭”。

      醫療題材的行業劇既是看點也是難點——如何拍出新意與深度,在質感和故事講述上同時具有說服力?《產科醫生》的巧妙之處在于,并沒有一開始就將主題陡然 提升到“仁心仁術”的理想高度,也沒有刻意渲染“醫患糾紛”賺取眼球,而是聚焦產科醫生這個群體的日常情境,讓故事線深埋在職業與生活、人情與人性之間。 無論是女主角何晶從縣城醫院到省城醫院進修的成長足跡,還是男主角海歸博士肖程遭遇理想與現實碰撞后的迅速轉變,創作者都力求在細密的講述中不著痕跡地突 出理想和信念的力量。老中青三代的醫術傳承,較多手術場面的呈現,強化了醫療題材作品的質感;進修醫生、主治醫生、海歸博士、科室主任、醫院領導等各色人 物性格鮮明,對他們因醫術傳承、家庭和愛情而產生的諸多矛盾的生動刻畫,使得劇情豐滿而真實。一波三折、環環相扣中,《產科醫生》將被妖魔化的醫生形象進 行了祛魅,也將觀眾情感緊緊帶入其中。

      尤其可貴的是,《產科醫生》一反“職斗戲”等俗套,立意放在醫生所堅守的職業精神、對生命的共同守護上,并以此把握社會生活的脈搏,這讓我們對行業劇的轉型充滿期待。

      版式設計:蔡華偉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