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炮手》是一部反映抗日戰爭的歷史革命劇。該劇講述了關外李仁和家里的長工張三在出走后到土匪幫做“二炮手” ,成為匪幫幫主謝老鑿得力弟子賊九。在一次外出中,謝老鑿不幸被埋伏的日軍射殺終結生命,賊九滿含仇恨回到李家卻又與日軍傀儡發生沖突,開始了尋找李仁和獨女——李四的逃難生涯。因早先搶劫姑爺郭聞治的結婚聘禮惹其動怒,賊九被趕出國民黨軍隊,隨后卻憑借出色的射擊能力和靈活的戰術策略贏得了八路軍長官的賞識。他多次擊退日軍的瘋狂進攻,打垮日軍的戰斗主力,既完成了個人的愛恨情仇,又表現出保家衛國的雄心壯志,最終成長為一名抗日英雄的成長事跡。
近來,不少影視劇或重或輕地表現了抗日隊伍中土匪的存在,如電視劇《雪豹》 《橋隆飆》和《紅高粱》等,《二炮手》同樣以匪幫作為主人公張三的生活背景。張三(賊九)在山中稱匪時“殺人越貨的事情沒少干” ,甚至攔截國軍團長,搶奪其結婚聘禮,土匪的野性與痞性在他身上暴露無遺。然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張三在戰爭中潛移默化地被共產主義革命理想感染,完成自身的個人成長。在先進的組織中,張三仍保持著自由自在的民間狀態,使其與環境格格不入,產生喜劇幽默的戲劇效應。比如劇中張三違紀闖禍毆打了國軍團長郭聞治被八路軍開除,但大家舍不得他離去,正湊巧新編第四軍招他到新四軍。張三大字不識,把新四軍的報名牌誤認為是古時罪犯背在身上的牌子,上演了一出鬧劇。
抗戰劇面臨的受眾范圍在不斷拓展,依據多類型的受眾需求,近兩年抗戰劇中的人物形象由之前單一的高大全形象逐漸向平民化、草根化轉向。《二炮手》塑造了一個個頗具個性的人物形象:沒有文化的土匪張三,耿直性格的留洋小姐李四,整日磨皮斗嘴的齊大白話和趙辰,穿一只皮鞋一只布鞋的閻團長……編導采用獨特的表現手法,既是寫平民,也是寫英雄,拉近了劇中人物與受眾的心理距離。在此基礎上,抗戰劇的人物回歸到現實,以“人”的標準塑造英雄,而非神化。 《二炮手》中的人物形象不僅鮮明生動,同時又是經歷心靈洗禮的英雄成長史。張三的個人成長一方面來自實戰經驗,精湛的狙擊技巧嚇得日軍聞風喪膽,足智多謀的靈活戰術令敵人手足無措;另一方面來自情感經驗,對楊巧兒的一見傾心、情深意濃到對李四的體貼入微、萬分呵護,足以見證他對“愛”的詮釋。馬大嘴從開始在皇軍面前的阿諛奉承,戰場時的膽小怕事到最終英勇就義時的義無反顧,無一不體現出他心路旅程的歷練。
盡管《二炮手》在節奏把握和人物性格的塑造上頗具新意,但是仍然存在缺陷。主要體現在整體把握上:視點格局有限,缺乏歷史厚重感。該劇故事背景是1936年日軍在東北大規模清剿各武裝力量,然而劇中人物對日軍的侵略行為的敵視僅僅是帶有個人復仇的情緒外衣,并沒有結合史實把日本軍國主義的背景予以深刻表現。另外,該劇的抗戰地點僅僅局限在清溪鎮、張莊等一帶,戰場范圍較小,八路軍與人民的魚水之情也只停留在張三向楊巧兒示好的場景中。歷時八年的艱難抗戰本應該為故事情節安排提供了足夠大的發展空間,可惜該劇僅僅對表面做了淺層次的表現,并沒有觸及社會內部的復雜矛盾之中,缺乏宏觀的視野高度以展現恢弘的歷史圖景。
抗戰是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偉大壯舉,是影視創作的寶貴資源,書寫和表現它也是藝術家的責任與使命。電視劇應對戰爭做深刻的思考,要在真實史實基礎上進行典型人物的創作,盡力避免類型化的英雄臉譜,站立在一定的歷史高度縱觀全局,進而傳達人文歷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