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東省呂劇院的現代戲《回家》,想不感動都難。這臺戲,講述2012年感動中國的十大人物之一、旅臺老兵高秉涵用20年時間將100多名國民黨老兵的骨灰送回大陸安葬的故事,題材新穎,人物獨特,意味深長,風格鮮明,堪稱現代戲的新收獲,也再次證明了山東省呂劇院創作現代戲的實力。
這臺戲的貢獻之一,是創作觀念有所突破。它寫的是兩岸關系,但主要人物卻是高秉涵等旅臺國民黨官兵,而且都以正面形象出現,這在戲劇舞臺上并不多見。這種突破是一種進步,說明人們對歷史和現實有了更加清醒、更加理性的認識,說明血濃于水的民族之情、落葉歸根的基本人性和與生俱來的愛國之心以及具有超越信仰之別、海天之隔、黨派之爭、群團之利的強大生命力,也說明戲劇創作正在走向廣闊、走向健康、走向科學。
正因為有這種突破,創作者才能放開手腳,貢獻一批經歷、性格、命運各不相同的旅臺老兵形象,如對家鄉、對娘親、對妻子一往情深,重誠信、敢擔當的涵子,敢作敢當、替友赴死的山根兒,執法如山、忍痛滅親、表面冷酷、內心煎熬的葛大山等,就連戲份不多的瘸連長也不簡單,既是勇士又是兇神。可惜的是,葛大山寫得簡單了些,否則會更有價值,
《回家》寫的是真人真事,但又做了很大的藝術加工。如保留了高秉涵隔岸喚娘、吞食故土、護送骨灰等許多感人的真事,但又虛構了葉子為尋找戀人山根兒而女扮男裝、赴臺當兵等人物和情節,使全劇既不失真,又更加豐富、曲折、傳奇。尤其是將妻子已嫁改為終生等待,甚至連新婚鋪設也保持不變,一如當年,既超越了現實,又深化了主題。結尾處,白發蒼蒼的妻子見到涵子,找開柜子,滿滿的定情物福萬流瀉而出,把全劇推向了高潮,極大地增加了藝術感染力。可見,真人真事不管多么動人,都需要進行藝術加工,這是《回家》的又一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