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聯創小劇場音樂劇《番茄不簡單》劇照
“進步青年、小有所為” ,這是于2014年年底在北京舉辦的2014北京小劇場戲劇協會年終交流會的主題。作為由北京文聯、北京劇協、北京小劇場戲劇協會主辦的一年一度的活動, 每年年終的這次交流會,都成為北京小劇場戲劇從業者的一次聚會,放眼望去,一屋子年輕人,而且每一年都在出現新的面孔,他們是京城小劇場戲劇的生產者和推 動者,在這個過程中,這個群體自身也在成長和變化。2014年,不管是創作者還是劇場經營者,都在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三拓旗:讓團隊泡在藝術節中去學習
這三年來,青年戲劇導演趙淼做了自己想做的事,在他看來也是同一件事:“就是帶著戲出國演出,然后回來創作,再出去,再回來。 ”這源于他的三拓旗劇團得到了某著名品牌的資助,當時被贊助商問到想做什么時,他說想去國外藝術節,然后一去就去了三年。
“這三年是我們最踏實的三年。 ”趙淼說,“一年做一部戲,演出,不斷修改,年底總結。第二年再排新戲。沒有演出時,所有的演員都必須回到團里,一年365天,有300天的時間在訓練。 ”在他看來,藝術依然是競爭的核心價值力量,它會推動整個商業不斷往前運作。“你有蘋果,你想跟別人換羊,好的蘋果和好的羊產生了交換,商業機制和渠道就 出來了。 ”
多次出國參加藝術節的演出,讓趙淼深感出國并不是多么風光的事情,其實是很累的:要動員所有演員上街貼海報、用不同語言發傳單……但在這樣的藝 術節中他也會感覺到很興奮,“因為大家的競爭是平等的,無論是國有院團還是民營院團也好,大家的起點是一樣的。你只要敢打拼,你在那兒和所有人都是平起平 坐的” 。
他讓三拓旗劇團所有成員都泡在藝術節中去學習,讓他們去和各個職業的人對接,看別人怎么為人處世,在面對一些事情、事故、問題的時候怎么處理, 他們怎么和藝術家溝通,藝術家在一個什么環境成長。他說:“當我們把所有的東西做好了以后,你的戲劇自然就上來了。大家的眼光和視野要看到五年十年后,從 現在開始做,十年以后一定會有變化。 ”
亞洲聯創:小劇場音樂劇中的互聯網思維
這幾年,亞洲聯創以中文版音樂劇《媽媽咪呀! 》和《貓》進入大眾視野,但這絕不是它的全部。從去年開始,亞洲聯創已制作《番茄不簡單》和《尋找初戀》兩部小劇場音樂劇。目前《番茄不簡單》已迎來它的 百場演出, 《尋找初戀》在上海的茉莉花劇場駐場演出, 2014年半年時間即演出160場。
這兩部小劇場音樂劇均改編自韓國音樂劇,并融入本土元素。制作人員來自于此前的大劇場音樂劇《媽媽咪呀! 》和《貓》 ,經由大劇場的磨煉,在小劇場里演出的演員們,表演極具現場感染力。
“亞洲聯創從最早確立時,就是一個定位非常明確的公司。它不是為了打造世界經典音樂劇的中文版,而是要做一個音樂劇的全產業鏈。 ”亞洲聯創市場部總監李特表示,他們會針對現在的音樂劇市場做出滿足不同觀眾需求的產品,既有大劇場音樂劇,也有小劇場的。
業內有種說法,做一部音樂劇是投入一塊錢會帶來七塊錢的效應,李特解釋,這指的就是音樂劇這個產業形態可以帶動從業者、票房銷售體系、劇院體系 和人員培訓體系,這是一個環環相扣的完整的產品模式。亞洲聯創之前在做大劇場的世界經典音樂劇的中文版時,就意欲在這個過程中學習百老匯做戲的方式方法。 然后,在小劇場音樂劇的制作過程中活學活用。
亞洲聯創運用互聯網思維,最大限度增加用戶體驗。比如考慮劇場位置的便利性,和劇場內部的設置。上海的茉莉花劇場此前不用做商業演出,亞洲聯創 用了半年時間改造這個劇場。李特說:“為了一部只在這里租場演出的戲,我們的投入挺大的,但是考慮到這批觀眾從一開始感受音樂劇的時候,就能獲得最好的體 驗,他們就會對這個產品產生更多的好感。 ”
當時對茉莉花劇場最大的改造就是加蓋了一層女性衛生間。“因為我們通過市場調查發現,劇場里女性觀眾占了非常大的比例,但很多劇場的女性衛生間 的設置數量非常少,中場休息時要排長隊。 ”李特表示,為了這項改造,當時和劇場的物業方協商了很長時間,就是為了能讓女性觀眾節省排隊時間,更快地回到劇場看戲。
今年亞洲聯創在北京選擇了護國寺西區劇場作為《番茄不簡單》和《尋找初戀》的駐場演出場地。這是一個新劇場,但它交通便利,距離地鐵站10分鐘左右的步行距離,而且這條路上各種小吃店、飯店林立,劇場本身也是在一個購物中心里。這正是亞洲聯創選擇這個劇場的原因。
正乙祠:古老劇場煥發出更大的生命力
當劉欣然提出要做2014正乙祠演出年時,很多朋友覺得他瘋了,他們勸他:“你不知道做演出有多難,本身你的場地又有局限性。 ”劉欣然是正乙祠的藝術總監,這幾年從一個演員轉型做劇場的經營管理。正乙祠是一個在北京胡同里的有300年歷史的古戲樓,樓上樓下加起來一共150個座 位。“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正乙祠既然有它的特殊性,就一定有它的局限性。 ”劉欣然說。
“適逢正乙祠建院300年,它一直作為一個戲曲劇場存在,我們怎么才能把它完整地交給下一個300年,讓這樣一個古老的劇場煥發出更大的生命力? ”于是劉欣然決定做一個演出年。在此之前,他們在正乙祠只做過一些演出季。
在2014演出年里,傳統京劇《梅玉配》 《玉堂春》 ,臺灣實驗京劇《曹七巧》 ,昆曲《如花美眷》 ,現代舞《三更雨·愿》 ,新民族音樂《青青子衿》等均在正乙祠上演。特別是北京現代舞團的現代舞《三更雨·愿》進入古戲樓上演,是基于劉欣然的一個好奇:當東方古老的建筑和西方 的現代舞結合后會是一個什么樣的結果。他覺得這個節目適合正乙祠。事實上, 《三更雨·愿》在正乙祠一整年的駐場演出也收獲良好反響,很多觀眾去看了四五遍。
劉欣然意識到正乙祠作為一個古戲樓的特殊性,就是它的原生態。“ 《梅蘭芳華》已經在我們這兒演了五年。大家為什么百看不厭,我想可能就是場地的原因,讓大家回歸到了一種原生態。我們所有的演出,所有的藝術門類都是原生 態。這也是大家愿意來到正乙祠這個地方的原因。在大劇場永遠是你演我看,觀眾和演員之間沒有互動。但是在正乙祠這種很小、很密封、很精致的劇場里面,他們 可以真正實現互動。 ”
截至2014年12月27號演出完《梅蘭芳華》 ,正乙祠2014年共演出160場。“這還沒算上其他的包場,其他外面的活動來租這個場地,對于這樣體量的一個劇場來說,它已經是趨于飽和了,它畢竟還是 一個古建。 ”劉欣然說。在他看來, 2014演出年做得很成功,“最起碼現在大家說到正乙祠,知道這是一個有幾百年歷史的戲樓,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前幾年根本沒有人知道” 。他已在準備今年正乙祠的演出年計劃,“會做得更加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