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綜述 >> 年度綜述 >> 正文

    題材類型各有探索 創作短板漸趨凸顯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1月14日09:37 來源:中國作家網 肖驚鴻 姜無及
      

      對于我國的電視劇行業而言,2014年堪稱“劇變之年”。從“一劇兩星”的政策出臺,到“劇網合一”的不斷拓展,再到各大電視臺自制劇、周播劇 的踴躍試水,電視劇圈在延續了以往的熱鬧之余,也留給2015年更多的機遇和挑戰。歷數這一年位居收視榜前列的熱播劇,如《北平無戰事》《父母愛情》《歷 史轉折中的鄧小平》《毛澤東》《紅色》《因為愛情有奇跡》《一仆二主》《大丈夫》《馬向陽下鄉記》《無賊》《半路父子》等,不難看出革命和歷史題材、都市 情感題材仍占主導地位。

      而從湖南衛視獨播的《古劍奇譚》《因為愛情有奇跡》《宮鎖連城》等在收視上遙遙領先的電視劇可以看出,曾經占主導地位的收視群體——“60 后”、“70后”們,正在逐漸讓步于“80后”、“90后”的年輕一代。但為了迎合年輕觀眾,一些制作方不惜投入高成本請大牌明星,大搞粉絲經濟,罔顧藝 術創作規律而進行抄襲、粗制濫造青春偶像劇,也成為電視劇行業現象級的問題之一。

      題材類型各有探索

      其一,都市情感劇延續“話題效應”。

      2014年的都市情感劇可謂百花齊放,熱鬧喧騰,如《大丈夫》《我愛男閨蜜》《離婚律師》《一仆二主》《生活啟示錄》《咱們結婚吧》等既貼近百 姓生活又引領時代話題的熱播劇,延續了近幾年現象級“話題劇”的特點——緊抓時代脈搏,制造吸睛視點。在熱播的都市情感劇里,無一例外擁有姐弟戀、老夫少 妻、男閨蜜、大齡女恨嫁等吸引眼球的新鮮話題,傳統的人物關系已經無法滿足渴望多類型、多題材的觀眾需要,制造話題、迎合話題是傳統電視劇向新媒體時代靠 攏的表現,也是向年輕觀眾靠攏的手段之一。

      其二,行業劇的悄然興起。

      《離婚律師》《產科醫生》《青年醫生》《金牌律師》等行業劇的興起,為2014年電視劇注入了新鮮血液。作為內地劇非常缺乏的一個種類,行業劇 的興起雖然存在多種問題,但仍然是一種值得被鼓勵的嘗試。這些電視劇,雖然在口碑上沒有取得一致好評,觀眾就其合理性和專業性也提出了部分質疑。但在借鑒 歐美一些優秀行業劇的同時,相信內地行業劇會在進一步夯實專業知識儲備、把握職業素養、端正職業態度的基礎上,作出本土化且更加嚴謹精湛的良心劇。

      其三,歷史劇更注重歷史真實與藝術創造的統一。

      每年的歷史劇都是令人矚目的重頭戲,2014年推出的《毛澤東》《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北平無戰事》《紅色》《紅高粱》等,在敘寫歷史方面各 有側重,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創作有新的突破,對一些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的呈現更加注重歷史真實與藝術創造的統一。歷史劇的藝術品質得到顯著提升,以《北平無 戰事》為代表的作品,更是體現了近些年國產電視劇所能達到的較高水準,該劇準確把握了市場和大眾的審美需求——用英雄敘事的傳奇性與平民偶像的親和力提升 了播出效果。這些作品的成功經驗中,最主要的還是重視了劇本。劇本,一劇之本;故事,一劇之魂。好的歷史故事在堅持應有的藝術品質之下,應該沿承深厚的中 華文化血脈,不放棄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不迎合快餐文化的“一次性消費”,這是優秀電視劇應該堅守的文化底線。

      總而言之,2014年的電視劇緊扣時代脈搏,把握時代脈搏中積極向上的內涵,各類題材的創作都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即追求美好的愿望,開始了向電視劇審美本性的回歸。不難看到,精品力作將成為主流。

      創作短板日漸凸顯

      就數量而言,我國早已成為世界上電視劇第一生產大國,從2010年以后,即以穩定的數量均衡發展,年產量1.2到1.5萬集左右,衛視黃金時段 播出量約為8000集。雖然如此,我國電視劇仍然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探究深層原因,源自市場過速發展與創作“短板”之間的矛盾。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不要當市場的奴隸”。結合當下電視劇制作中的不良現象,需要有的放矢。一些制作方為迎合年輕 觀眾而制作青春偶像劇、古裝武俠等劇,雖然提高了收視率,但也出現不少問題。如一部劇里扎堆出現明星大腕,片酬占據投資的大部分,導致制作縮水,不僅折損 了藝術質量,而且對整個電視劇行業產生了不良影響。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影視批評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影視批評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要敢于擔當。要提升民族的審美能力,提升民族的文化境界、人 文素養。批評家更要有健康的心理。現在的情形是,相當多的批評家對一些作品不敢理直氣壯地批評。不少批評家流露出這種想法:人家那么火,賣了好多錢,那么 多人都說好,我還說不好,“舉世皆濁我獨清”,總不是多好的事。如果大家都這么想,健康的批評永遠無法實現。另一方面是市場化左右了電視劇的內在品質。不 少電視劇創作和生產迎合了市場趣味,忽略了精神產品應有的屬性。

      在巨大的體量面前,2014年電視劇的格局普遍較小,文化氣象孱弱,和現實對話的能力不強,難以體現出大國文化版圖應有的氣度和深度。電視劇經 典的產生離不開文學精神。目前,國產電視劇面臨兩個轉型,一是人文命題的轉型,即時代主題——中國夢;二是呈現形式的轉型,一個發展節點——娛樂轉型。這 兩個新語境越被廣泛認可、越被優化,電視劇發展就越加健康。這也是從精品到經典的必由之路。

      近年來,視頻網站逐漸深入融合電視市場,除打造推出自制節目外,通過購買電視臺及影視公司制作的電視劇來吸引網友似乎也成為常態。劇網融合將打 破過去媒介各自傳播的格局,形成一個交叉互動的龐大收視人群和消費人群。有統計顯示,在北京,電視機開機率不到30%,年輕人基本都在移動終端。這一現象 必然帶來電視劇創作及播出的重大變化。

      文學是影視精神的有力支撐

      不可否認,中國影視業有走向“娛樂至死”的危險,個別制作方為了收視率不顧口碑及品質,早受詬病已久。從2014年觀眾的收視反饋看,以“三 俗”起家的草根文化難再得到觀眾的認可。惡俗、低俗、庸俗的影視作品,將不僅受到政府相關部門的抵制,也終將為觀眾所淘汰。另外,從狗血劇、雷人劇的銷聲 匿跡也可以看出,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同時,觀眾的價值觀是可以被引導的。“文藝工作者是靈魂的工程師”,每一個參與影視劇一度創作、二度創作的編劇、導 演等制作方,乃至觀眾,都應該保持創作和欣賞藝術作品的自覺性,讓藝術用審美價值來說話。

      首先,從創作層面看,作為一度創作的編劇,一定要強化文學精神。影視的文學基礎在任何時候都不可輕視,文學永遠是影視精神的有力支撐。但是文學 創作的方式和編劇的方式、編劇環節在整個影視生產格局中的地位要發生相應的改變,與現在影視運作方式進行有效的銜接。當下影視中出現的諸多問題,就在于缺 乏這種有效的銜接,導致很多的文學理想缺乏有效的實現渠道。

      其次,從接受層面看,要培養觀眾群體,有效改善觀眾的欣賞水平和審美品位。影視美學最核心的問題就是觀眾群體,什么樣的觀眾群體決定了什么樣的 影視作品。要通過影視文化體系的建設,通過國民影視教育來提高全社會的觀影水平和文化素質,只有當觀眾能夠從審美的角度來看待電視劇,我們的電視劇才會得 到真正有效的改善。

      最后,從人才層面看,要培養大批創意人才。影視工業,需要批量化的人才,特別是文學人才,不斷為影視創意提供支持。影視的工業化和商業模式決定 了在影視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必然出現保守的趨勢。大量續集片和系列片、類型劇的出現,實際上是影視生產模式所決定的。當產生經濟效益的時候,所有的參與者都 會跟著這個路徑走,這是影視生產的本性決定的。其后果會導致創新缺乏驅動力。基于此,我們需要培養大量創意團隊來優化中國影視,尤其是提供文學支持。

      對電視劇而言,盡管政府主管部門一再發布“限令”,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過度娛樂的現象并非一日便可解決。我國要從電視文化節目生產播出的大 國變成電視強國,必須全面提升它的文化品質。而提升文化品質,就要破除由收視率左右產業鏈的局面,建立科學規范、操作性強、能凸現文化價值的評估體制來改 變當前惟收視率帶來的負面效應。

      當然,要實現電視劇市場更加良性健康發展,有效、有魅力地呈現中國夢,除了產業和資本的推動之外,還應該發揮理論批評的引導作用,使其回到藝 術、美學、內容的分析上來。一個良性、健康的電視劇市場最終依靠電視劇的品質和內涵贏得觀眾的信任,以高品質贏得高收視率,而不是簡單地進行炒作與批評。 讓批評真正有利于創作,有助于提升觀眾水平,向理性和多元化方向引導觀眾,這樣國產電視劇才能在注重品質方面有所提升。也惟有如此,國產電視劇市場才能進 入一個真正多元、健康的“黃金時代”。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