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理論 >> 文學理論 >> 正文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主持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強調“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 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高揚文藝人民性是習 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講話的核心思想,也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一以貫之的核心思想。
馬克思主義文論的根本標志
什么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如何界定真假馬克思主義文論,一直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者不斷思考的問題。目前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影響較 大的文藝理論,除了馬克思主義文論,還有存在主義文論、現象學文論、精神分析文論、結構主義文論、后殖民文論、女性主義文論,等等。這些文論之間的根本區 別并不在它們各自有什么具體的文學主張,比如是主張現實主義或是現代主義等,而是在于它們有各自冠之以其名目的來自原發基礎理論的不同核心思想。所以,我 一貫認為,馬克思主義文論的底線和根本標志不在于具體文學主張,而在于它是馬克思主義整體的一個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的底線和根本標志就是馬克思主義文論 的底線和根本標志。那么,什么是馬克思主義的底線和根本標志呢?我認為,我們今天仍然要以馬克思主義的另一位創始人恩格斯的經典論述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底線 和根本標志,這就是恩格斯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1880)中論述的馬克思主義的兩個根本思想。
其一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即人類社會的基礎結構是生產方式,生產方式是社會演變和發展的形式,社會制度的變化是由生產方式的變化引起的, 等等。由此“一切社會的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不應當到人們的頭腦中,到人們對永恒真理和正義的日益增進的認識中去尋找,而應當到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 的變更中去尋找;不應當到有關時代的哲學中去尋找,而應當到有關時代的經濟中去尋找”。(《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第547頁,人民出版社2009年 出版)其二是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對當時他們身處的現實社會進行分析,建立關于資本主義社會生產方式的理論,指明資本主義主要的階級、階級關系,工人階 級和人民群眾反抗資本統治的斗爭的正義性,以及從當時現實社會發展到一個不同于資本主義社會的新的社會制度的歷史可能性。恩格斯說:“這兩個偉大的發現 ——唯物主義歷史觀和通過剩余價值揭開資本主義生產的秘密,都應該歸功于馬克思。由于這兩個發現,社會主義變成了科學”。(同上書,第546頁)
馬克思主義文論的底線和根本標志以及文藝人民性的核心思想都來自于馬克思主義這兩個根本思想。歷史唯物主義指明,人類社會的基礎是生產,特別是 人類生存的基本物質產品的生產,從事這種生產的基本力量是勞動者,是人民。因此,歷史歸根結底是人民創造的。恩格斯指出,“從來沒有過一個時期社會上可以 沒有勞動階級而存在的”,“沒有一個生產者階級,社會就不能生存”。(《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15頁,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歷史發展的總 體趨勢和人民大眾在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核心內容。但是,正如恩格斯指出,在現代社會,“社會的產品被個別資本家所占有。這就是產生現代 社會的一切矛盾的基本矛盾”。(同上書,第565頁)長期以來,在剝削階級統治的社會,勞動者不僅被剝奪了享用親手生產的物質產品的權利,而且也被統治階 級的文化體制剝奪了享受精神產品的權利。而 “無產階級將取得公共權力,并且利用這個權力把脫離資產階級掌握的社會化生產資料變為公共財產”,“人終于成為自己的社會結合的主人,從而也就成為自然界 的主人,成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完成這一解放世界的事業,是現代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同上書,第566頁)在以馬克思主義整體理論基礎上產 生的馬克思主義文論以及由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推動產生的社會主義文藝,都以文藝人民性作為自己的核心思想和核心價值,這是由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事業 的性質所決定的,也是在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文藝發展歷史進程中形成的。
在馬克思主義的奠基人那里, 他們在很多著作里主要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的存在狀況、運行機制、危機根源和用另一種社會方式取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可能性和前景,因此著重論述工人階級的歷史作 用,堅持用階級性來劃分社會的人群,相對而言較少使用“人民”這個詞語,但是絕不是反對和沒有使用“人民”這個具有鮮明的革命色彩的概念。馬克思關于工人 階級解放的偉大學說是在他的革命民主主義思想的基礎上延伸、發展而來的。馬克思在1842—1843年間發表于《萊茵報》的許多革命性文章,集中地闡述了 報刊出版物的人民性問題。他在《第六屆萊茵省議會的辯論》的第一篇文章中,提出了新聞出版的自由究竟是特權階層的自由,還是人民應該享有的權利問題,認為 自由報刊應該具有人民性,代表人民的觀點,他說,“人民歷來就是什么樣的作者‘夠資格’和什么樣的作者‘不夠資格’的唯一判斷者”。(《馬克思恩格斯全 集》第1卷(上)第195-196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這一段時間,馬克思還沒有創立他的馬克思主義學說,但這一段話經常為研究者所引用,那么, 這些關于人民應該擁有的文學表達自由和對文學進行評價、裁決權利的論述,應不應該成為馬克思主義的文藝思想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的前言認為, “這些觀點實際上維護了廣大勞動群眾的利益”。(同上書,第6頁)而且說,“參加《萊茵報》的工作, 對馬克思的政治和理論發展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推動他認真地研究社會經濟問題, 從而突破黑格爾唯心主義的局限,逐步確立他自己的政治和理論觀點, 并為向唯物主義和共產主義立場的徹底轉變做好了準備”。(同上書,第11—12頁)應該看到, 馬克思在那個時候,就把人民的主體基礎放在了社會底層的勞動者工人身上。他說,“哲學家并不像蘑菇那樣是從地里冒出來的,他們是自己的時代、自己的人們的 寵物,人們的最美好、最珍貴、最隱蔽的精髓都匯集在哲學思想里。正是那種用工人的雙手建筑鐵路的精神, 在哲學家的頭腦中建立哲學體系”。(同上書,第219—220頁)工人勞動過程中的精神就是人民的精神, 是時代精神的精華。這表明, 馬克思早年關于文藝人民性的思想是與馬克思主義關于建立無產階級文學,表達工人情緒、意愿的思想是一致的。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們合作的 著作《神圣家族》中強調“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卷,第104頁,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這里確立了人民創造歷史的觀點, 從此它始終成為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和文藝觀的重要思想。在馬克思主義奠基人那里,人民的概念始終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與占據和控制經濟、政治、文化權力的統治 階級對立的下層廣大群眾, 其主體基礎則是工人階級。值得一提的是,1888年4月恩格斯給哈克奈斯寫信,指出她寫作的《城市姑娘》的主要缺陷是,“工人階級是以消極群眾的形象出現 的,他們無力自助,甚至沒有試圖作出自助的努力”,恩格斯說,“工人階級對壓迫他們的周圍環境所進行的叛逆的反抗,他們為恢復自己做人地位所作的令人震撼 的努力,不管是半自覺的或是自覺的,都屬于歷史,因而也應當在現實主義領域占有一席之地。”(《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570頁,人民出版社 2009年版)。社會主義文學對歷史的書寫是對人民創造歷史的進程的書寫,在資本主義社會,工人階級為爭取自身解放而進行的斗爭就是大寫的歷史,馬克思主 義的文藝人民性核心思想要求文學書寫這個大寫的歷史。
藝術屬于人民
列寧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的文藝人民性思想, 1905年明確地提出了社會主義的寫作要“為千千萬萬勞動人民服務”的主張。(《列寧論文學藝術》第71頁,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版)列寧說,“資產階級忘記了微不足道的任務,忘記了人民,忘記了千千萬萬的工人和農民,可這些工人和農民卻用自己的勞動為資產 階級創造了全部的財富,并且正在為了他們所需要的像陽光和空氣一樣的自由而進行斗爭。”(《列寧全集》第11卷,第149頁,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基 于這樣的認識,列寧在各種著作中經常使用“人民”這個概念指稱以工人、農民為主體的廣大人民群眾,并且在十月革命以后,正式提出“藝術屬于人民”的馬克思 主義文藝理論的文藝人民性思想。此時, 列寧在與蔡特金的談話中說, “藝術屬于人民。它必須深深地扎根于廣大勞動群眾中間。它必須為群眾所了解和愛好。它必須從群眾的感情、思想和愿望方面把他們團結起來并使他們得到提高。 它必須喚醒群眾中的藝術家并使之發展。難道當工農大眾還缺少黑面包的時候, 我們要把精致的甜餅干送給少數人嗎?我這話的意思, 很明顯, 不僅是字面上的, 而且是打比喻的。我們必須經常把工農放在眼前。我們必須學會為他們打算, 為他們管理。即使在藝術和文化的范圍內也是如此。”(《列寧論文學與藝術》第435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版)列寧在這里使用了人民這個概念,來指 稱千百萬工人、農民等勞動大眾和愿意擁護無產階級革命和蘇維埃政權的普通人。這與俄國19世紀的民粹主義籠統地把沒有掌握國家政權的人作為人民,特別是把 資產階級自由派作為人民中堅是有本質區別的。克拉拉·蔡特金這一國際婦女運動的先驅人物認為, “列寧既然像馬克思那樣理解群眾, 當然, 就認為群眾的全面文化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他認為這種發展是革命的最偉大的成就和實現共產主義的可靠保證。”(同上書,443頁)蔡特金認為,列寧的文藝 人民性思想來自于馬克思關于人民群眾的歷史地位與歷史使命的深刻思想,可以說,由列寧在理論上概括的文藝人民性思想是根源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
人民本位文學觀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送來了文藝人民性思想。在中國,毛澤東根據中國革命和中國革命文學發展的實際,創造性地發展了列寧的文藝人民性思想,提出了人民本位文學觀,成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論的重要成果。
作為一個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毛澤東始終把人民群眾作為推動歷史前進,進行革命和建設的歷史主體。他的歷史觀是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唯物史觀。他的 認識論是人的認識來源于人民群眾的實踐,卑賤者最聰明,高貴者最愚蠢。他的倫理學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他的美學是人民美學,衣衫破舊的人民內心是崇高美 麗的。他的文學觀是人民本位文學觀。毛澤東的人民本位文學觀在1942年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里進行了集中闡述,它同時也貫穿在毛澤東所有關于 文學藝術的論述之中。
毛澤東的延安《講話》有兩個層次的基本論述,一個是明確地提出以工農兵為主體的人民本位文學觀,這是中國革命和革命后建設不能離開的根本目標; 另一個是實施人民本位文學觀思想的主要方式。在第一個層次,毛澤東明確地提出,文藝“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毛澤東論文 藝》(增訂本)第45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年版) “無論高級的或初級的,我們的文學藝術都是為人民大眾的,首先是為工農兵的,為工農兵而創作,為工農兵而利用。”(同上書,第52頁)毛澤東的人民本體文 學觀的主體是十分明確的,它始終都是指向社會下層的從事基本物質生產的工農勞動者。它要讓創造物質文化的勞動者,也成為精神文化的擁有者,把剝削階級社會 幾千年中“勞動生產了美,但是卻使工人變成畸形”(《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58—159頁,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的被顛倒了的歷史再重新顛 倒過來。其基本思想是革命文學必須把人民群眾作為文學活動的主體,必須把寫作的目的、寫作的服務對象,即為什么人寫作看成為馬克思主義文論的根本問題、原 則問題,革命文藝必須為人民服務,“首先是為工農兵而創作,為工農兵而利用”。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目標不僅是政治的、經濟的,也是文化的。文化 和美學的資源由誰占據,這是一個在階級社會中什么階級占有社會支配權、統治權的大問題。人民本位文學觀的核心思想是“粗黑的手掌大印”,占總人口大多數的 工農勞動群眾要掌握文學藝術的霸權,讓文藝真正成為人民當家做主的文藝。
在后一方面,主要提出了以下幾個論點:
一、人民文藝應當表現“新的人物和新的世界”。這個新的人物就是以下層勞動者為主體的人民,新的世界就是革命后人民當家做主的社會,在當時是以 陜北等革命根據地為主體的“無產階級領導的革命的新民主主義社會”。新的人物和新的世界應當是人民文藝的主要描寫對象和歌頌對象。這是無產階級建立文學藝 術霸權的主要途徑。
二、由于在當時中國工農勞動群眾長期被剝奪受教育的權利,能夠通過文藝傳統的系統學習進行文藝創作的作家藝術家許多都沒有像勞動人民那樣的生活 經歷,因此作家藝術家有一個深入生活,樹立勞動人民世界觀、美學觀,熟悉人民生活的過程。完成了這個過程,藝術家才可能以人民的眼光去看世界,書寫人民的 情感、夢想。正如毛澤東所說,“革命的文藝,則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頭腦中反映的產物。”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惟一源泉”。 “中國的革命的文學家藝術家,有出息的文學家藝術家,必須到群眾中去,必須長期地無條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農兵群眾中去,到火熱的斗爭中去,到惟一的最廣大 最豐富的源泉中去,觀察、體驗、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階級,一切群眾,一切生動的生活形式和斗爭形式,一切文學和藝術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進入創作 過程。” (同上書,第49頁)
三、人民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真正動力,人民文藝要表現人民推動歷史前進的偉大力量。“革命的文藝,應當根據實際生活創造出各種各樣的人物來,幫助 群眾推動歷史的前進。例如一方面是人們受餓、受凍、受壓迫,一方面是人剝削人、人壓迫人,這個事實到處存在著,人們也看的很平淡;文藝就把這種日常的現象 集中起來,把其中的矛盾斗爭典型化,造成文學作品或藝術作品,就能使人民群眾驚醒起來,感奮起來,推動人民群眾走向團結和斗爭,實行改造自己的環境。” (同上書,第49頁)
四、根據人民群眾不斷發展變化的欣賞能力和需要,把文藝工作的普及與提高結合起來,普及與提高都不能違背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根本原則。
五、人民的審美價值標準是文藝批評的根本標準。毛澤東說的文藝批評的政治標準和藝術標準的基本精神集中起來就是人民觀點,“無產階級對于過去時 代的文學藝術作品,也必須首先檢查它們對于人民的態度如何,在歷史上有無進步意義,而分別采取不同態度。”(同上書,第58頁)所謂文化的先進性也有一個 首先對人民的態度如何的價值評價標準。
這些觀點的重要性在于,毛澤東從文學創作、文學接受和文藝批評的整體文藝活動過程與各個環節上論述了實施、落實人民本位文學觀的原則。這構成為 馬克思主義文論中為人民服務的藝術生產模式,這使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人民性核心思想以及人民本位文學觀不流于一種抽象理論,而成為現實文藝活動的實施準 則。
不能否認,這一思想從1942年開始貫徹執行,取得了中國現代文藝和當代文藝的巨大進步,促進了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藝和社會主義文藝的發展。同 樣不能否認的是,新中國成立以后,隨著毛澤東文藝思想成為新的人民共和國文藝發展的指導思想以后,對于毛澤東文藝為人民服務思想的闡釋,在極左思想泛濫之 時,把工農兵這個首先服務的對象片面地理解為惟一服務的對象,再加上長期以來把知識分子視為小資產階級,不僅把應該作為社會主義文學重要服務對象的知識分 子排斥在外,也無視其他階層的社會主義勞動者的實際存在,疏略執政黨必須面對不同職業分工、不同階級、階層的廣大人民群眾,為其提供文學藝術精神食糧的任 務。
人民本位文學觀的新發展
1979年鄧小平《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祝辭》明確地指出,“我們要繼續堅持毛澤東同志提出的文藝為最廣大的人民群眾、首先 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鄧小平論文藝》第6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版)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根據社會主義社會應當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 文化需求的思想,總結了自1942年以來貫徹毛澤東文藝為人民服務方針的經驗、教訓,對文藝工作的總方針做了調整。這就是在1980年初中共中央把以前的 “文藝為政治服務、為工農兵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總口號,改變為“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總口號,提出社會主義文藝應當為中國最廣大人民 群眾服務的新思想。新時期關于文藝為人民服務的方針的調整,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特別是對毛澤東人民本位文學觀以及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人民性思想 的新發展。新的文藝方針的調整,在表述上,其內涵和外延都體現了改革開放的時代精神。在這個方針指引下,新時期文學藝術取得了新的進展。其主要的實績有: 文藝描寫、表現的社會生活日益擴大,塑造的人物形象豐富多彩,寫作的題材更加寬廣,特別是在認識上把知識分子作為工人階級的一部分,克服了過去對工農兵方 向的狹隘理解,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中國當代知識分子以及各種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勞動者的藝術形象,為中國當代文藝的人物畫廊增添了光彩。隨著社會的發展,文 學藝術不斷開拓出表現新時期最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的新的領域,更加重視組成中華民族的56個民族的文化與文藝特色,促進多民族文藝共同發展,特別是根據文藝 本身固有的審美屬性,著眼于滿足最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審美需求,文藝作品普遍加強了審美性,注意滿足人民群眾的娛樂休閑需求,擴展了文藝的教育、道 德、審美、娛樂的全面社會功能。基層文藝活動發展廣泛,不僅著眼于普及,而且走向了提高,傳統高雅藝術的普及達到一個新的水平。
文藝的生命力
英國學者戴維·萊恩指出,毛澤東的“延安《講話》也被證明具有一種生產力,一種不是提供現成思想,而是激發讀者思想的能力”。(戴維·萊恩: 《馬克思主義的藝術理論》第97頁,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這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人民性核心思想所具有的不斷創新的能力。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共產黨 的歷屆領導人始終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藝人民性思想以及毛澤東的人民本位文藝觀,使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在世界馬克思主義文論中占有重要地位,不 斷發揮重要影響。習近平2014年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著重對當下文藝生產必須面對在國際和國內已然形成的文化市場格局,對在這樣一個文藝生產新時期 中,如何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關于文藝人民性核心思想提出了新思想、新觀點。習近平指出,“文藝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為什么人的問題上發 生偏差,否則文藝就沒有生命力。”這是具有強烈現實針對性的重要思想。現實的文藝生產模式與以前革命戰爭年代的文藝配合政治斗爭的生產模式、計劃經濟中文 藝生產模式已經有了重大變化。現代文化市場的出現使文藝作品創作構成為多種因素參與其中的生產模式。文藝作品的創作在現代文化生產中成為生產制作,它的生 產流程包括作品生產必要投資的確立、作品選題的設立、故事和主題的策劃、人物情節的設計、文本寫作人和演藝人員(在許多時候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自主性、主 體性極強的文藝家)的遴選、作品文本的媒體符號制作和演出、出版場域空間與時間的選擇,以及后期作品展銷會等媒體操作,通過各種媒體,如報紙、雜志、廣 播、電影、互聯網、手機等多樣化媒介的強勢推介來引領讀者觀眾的欣賞指向和消費趣味,形成作品最為強大的流行性,以占取文藝市場最佳檔口的最大份額。這個 市場模式是當今世界流行的文藝生產模式。我國文藝體制改革借鑒了這個模式及其運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如果只埋頭關注這種文藝生產模式化的運作,而不看 清社會主義文藝為人民服務的大方向,很容易只注重經濟利益而忽視和犧牲社會效益。“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 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日報》2011年10月26日)改革開放的中國社會主義文藝的生產不能固守傳統文藝生產模式一 成不變,應當吸取現代文藝生產模式有利于社會主義文藝發展的可以利用的因素,但是依然存在著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方法對這種源自西方的文藝市場生產模式的交 鋒,拒斥和批判其以市場盈利為主要甚至惟一目的之價值取向。這就是說,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指導下的社會主義文藝“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這個 方向就是堅守文藝人民性核心思想,堅守為人民服務的方向。習近平指出,“能不能搞出優秀作品,最根本的決定于是否能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 懷”,只要堅持文藝人民性,一定會創作出“既能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場上受到歡迎”的作品。習近平講話中事關文藝創作諸多方面的重要論述, 回答了在一個與《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不同的藝術生產形勢下,如何堅持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文藝人民性核心思想,如何在藝術創作、接受、批評各個文藝 活動實踐環節中堅持為人民服務方向的新問題,提出了切中時弊的創新性見解,值得深入學習和研究,這對推動中國當下社會主義文藝的體制改革與創新、促進中國 社會主義文藝的大繁榮大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