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回顧2014年戲曲藝術的發展態勢時,欣喜地看到,這一年的成果是豐碩的,雖然仍然存在很多憂患,但與經濟形勢相似,戲曲的發展也進入了“新常態”,并展現出新的前景。
京劇、昆曲進入相對穩定的發展階段
2001年昆曲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之后,京劇、粵劇、藏劇等也先后入選這一名錄;自2006年起,我國也開展了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 產保護工程。國家對傳統戲劇,首先是對昆曲、京劇的保護力度進一步加強。7個昆曲院團、11個國家級京劇重點院團以及省級的重點京劇院團都得到國家和地方 政府資金和政策的支持。通過舉辦京劇節、昆劇藝術節等活動,展示新的創作成果,在貫徹“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方針的前提下,大家對京劇、昆曲在藝術上如何 健康發展也不斷達到新的共識。應該說,京劇、昆曲都已進入一個相當穩定的發展階段。
2014年11月文化部與天津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了第七屆中國京劇藝術節,演出了近30臺大戲和一臺折子戲,這是近年京劇創作的一次檢閱。演出 劇目繼續體現了整理改編傳統戲、新編歷史劇和現代戲“三者并舉”的方針。新編歷史劇和根據傳統戲改編的古代劇都具有各自的新意與特點,同時京劇表現近代和 現代生活的努力沒有停步。
創作者努力把堪稱中華民族脊梁的人物——從偉大詩人屈原到抗日英雄楊靖宇一一搬上京劇舞臺,體現了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許多作品對歷史文化進行 新的反思,傳遞思想的正能量。如《春秋二胥》和《金縷曲》描寫了伍子胥和申包胥之間以及顧貞觀和吳兆騫之間因信念與友誼的沖突而陷于抉擇的痛苦之中。作品 通過揭示人物的心靈從而引起人們新的思考,也體現了人性的光輝和友誼的溫暖。
多臺劇目體現出創作者在重視劇目思想內容的同時,也重視內容與形式的統一,重視演員表演藝術和京劇特色的發揮。如天津京劇院創作演出的《康熙大帝》,在表現康熙完成統一大業的同時也著重揭示了他的內心情感,作品具有濃重的歷史氛圍,表現了一種昂揚向上的精神。
再如河北省京劇藝術研究院演出的《趙佗》,把秦漢兩朝雄踞嶺南而維護祖國統一的南越王趙佗的形象搬上了京劇舞臺。裴艷玲的精彩表演使這一歷史人物內心的波瀾展現在觀眾面前,透露出一種歷史的蒼涼感。
思想的開掘與形式的創新經常是并行的。《金鎖記》《知己》等作品繼續探索京劇新的表現形式的可能。《金縷曲》的主演之一麒派演員陳少云認為,京劇樣式可新,故事可新,表演可新,但京劇的味道不能丟。要在新的表演創作中傳遞傳統之美。
2014年是梅蘭芳誕辰120周年,北京和各地舉行了各種紀念演出和研討活動。京劇節上演出的《梅蘭霓裳》和此前演出的《麻姑獻壽》等劇目使我們得以更全面地了解梅先生的藝術創造。
這次京劇藝術節的另一個特點是許多院團都盡量使用本團的演員,著力于本團演員的培養和角色、行當、流派的全面發展。而本屆京劇節不評獎,加強評論,也起到了推動京劇人逐漸淡化評獎意識而注重藝術本體的建設。
昆曲院團則在慎重選擇適合的題材進行新的創作的同時重點進行藝術的傳承。2014年12月,在北京舉行了全國昆曲傳承匯報演出,各昆曲院團老中青三代演員集中演出了不同版本的《牡丹亭》。這是本年度一道亮麗的風景。
“老樹著花無丑枝”,老藝術家在規范中進行創造,在精致的表演中顯示出昆曲獨特的韻味。“雛鳳清于老鳳聲”,年輕演員在向老一輩學習的同時,體 現出青年一代對傳統的新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京劇和昆曲演出的劇場中,年輕的觀眾都占了多數。這表明,優秀的傳統藝術,已逐漸為青年人所熱愛和追 求。
地方戲的劇種特點和優勢正在顯現
繼對京劇、昆曲的扶持政策之后,2013年下半年文化部出臺了對地方戲曲的重點扶持政策,2014年上半年在南京和北京分南北兩片舉行了第四屆 全國地方戲優秀劇目展演。許多省市自治區也出臺了對地方戲具體的扶持政策和措施。為慶祝新中國成立65周年,文化部舉行了優秀劇目展演,同時有數個省組織 劇團進京演出。文化部藝術司以及中國劇協與有關省市舉辦了中國評劇節、中國越劇節、中國秦腔藝術節等,有的省市也舉辦了藝術節和戲劇節。在這些演出活動中 不僅涌現出許多優秀劇目,而且表現出地方戲正處于較好的發展態勢,劇種的特點和優勢正在逐步展現。
在各地方劇種中,河南豫劇的生存環境一直是比較好的,近年河南省舉辦了戲劇名家推介工程,對多位知名表演藝術家、劇作家、導演藝術家、作曲家等 進行推介研討,對藝術家的尊重進一步激發了創作的積極性。除傳統戲、古裝戲受到觀眾歡迎之外,現代戲也繼續保持旺盛的創作勢頭。如河南省豫劇院三團演出的 《焦裕祿》,塑造了優秀共產黨員干部感人的藝術形象,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優美的黃梅戲曲調在安徽以及湖北等地的廣闊城鄉回蕩,《小喬初嫁》《徽州往事》《六尺巷》《寂寞漢卿》等劇目都使人耳目一新。黃梅戲來自民間,這些新作品追求較高的文化品位,同時保持了黃梅戲清新活潑的民間特色。
同樣是生長于民間的越劇繼續以精品贏得觀眾。在上海、浙江以及南京、福建,越劇的各個藝術流派都擁有眾多癡迷的觀眾。福建芳華越劇團恢復演出 《沙漠王子》和新創《柳永》展現尹派藝術的魅力,上海越劇院新創的《甄嬛》和《雙飛翼》匯集了中年和青年的優秀演員,努力實現傳統與現代的對接。而茅威濤 的《二泉映月》等作品的刻意創新則意在打破人們在藝術上的穩定觀念,引起大家對越劇發展的思考。
江蘇的錫劇繼《二泉映月·隨心曲》之后,又創作演出了《一盅緣》,表現出柔美抒情的江南風格。而吉劇《站醒臺》、龍江戲《鮮兒》等則具有鮮明的東北地域特色。
山東梆子多年來有些沉寂,2013年文化部與山東省聯合舉辦第十屆中國藝術節,這成為弘揚山東地方劇種的一個契機。2014年11月,《古城女 人》《兩狼山上》《蕭城太后》《圣水河的月亮》等四臺不同題材的山東梆子劇目進京演出,使人們看到這一古老劇種在創造中傳承發展的實績。
在各地文化主管部門的努力下,其他地方許多古老劇種也都在創造中煥發出生機。如湖北舉行了“百場漢劇青春行”活動,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了新編的 《王昭君》,在武漢大學的演出被當地媒體稱為“最美漢劇邂逅最美大學”。四川省通過青年川劇演員比賽,挖掘和培養優秀川劇演員,凝聚川劇表演隊伍,讓古老 川劇煥發青春。浙江紹興舉辦紹劇新創劇目展演活動,把目連戲進行新的編排,使它放出“人性”的光輝。湘劇《譚嗣同》的不斷加工提高、徽劇《驚魂記》的大膽 探索、潮劇《小城風雷》在廣東藝術節上演出的成功,都證明這些古老劇種并沒有進入博物館。
瀕危劇種、稀有劇種的保護進一步受到重視
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的傳統戲劇有160多項,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一屬瀕危劇種。本年度各地對非遺保護的力度在加強。如浙江省,“據相關部門調研, 浙江56個傳統戲劇項目中,成建制登臺表演的僅剩14個劇種,而瀕危的珍稀劇種約有11個”。浙江省有關領導表示,這些非遺項目“一個都不能少”,他們舉 辦了“浙江好腔調”傳統戲劇系列展演,舉行專場演出和研討會,努力讓這些非遺項目“活起來,傳下去”,并準備出臺《浙江省傳統戲劇振興計劃》。
山東省現有24個戲曲劇種,其中12個已沒有專業院團演出,事實上處于瀕危狀態。針對這種狀況,山東省文化廳鼓勵各地積極想辦法進行搶救和保 護。菏澤市對大弦子戲創造了“依團代傳”的經驗。菏澤市地方戲曲傳承研究院是山東梆子、棗梆和大弦子戲三個劇種的保護傳承單位,前兩個劇種有專業團,大弦 子戲沒有專業團。劇院從另外兩個團里選出適當的青年演員,向大弦子戲的老藝人學習,通過恢復演出大弦子戲的傳統劇目,逐步培養演員,為成立專業大弦子戲劇 團創造條件。山東省藝術研究院參與了保護和創作的實踐,提供了重要的學術支撐。經過兩年的艱苦工作,2014年上半年他們演出了整理改編的大弦子戲傳統劇 目《兩架山》,劇種特點鮮明,觀眾反響熱烈。
在各地的藝術節和戲劇展演活動中都重視小劇種的展示。據報道,第二屆湖北地方戲曲藝術節“參演的湖北地方戲曲(包括開幕式)劇種共達20個,其 中既有楚劇、漢劇、荊州花鼓、黃梅戲等大劇種,也有襄陽花鼓戲、東路花鼓戲、南劇、文曲戲等小劇種,還有襄陽豫劇這樣從外地流傳到湖北并被賦予湖北特色的 戲曲劇種,更有一度消失于大眾視野的二棚子、山二黃、陽新采茶戲、通城花鼓戲、隨州花鼓戲、遠安花鼓戲、提琴戲、柳子戲、湖北越調等稀有劇種”。
再如廣東陸豐正字戲也是一個瀕危的古老劇種,為了做好這一珍稀劇種的保護與傳承工作,近年陸豐文化主管部門在財力極其緊張的情況下,招收兩批 49名學員參加專業學校的學習,并在老演員精心培育下擔綱演出了根據古老劇本整理編排的《劉文龍》,使這一古老劇種煥發出生命力。
戲曲依然要面對前行中的生存之難
在回顧2014年戲曲藝術成就的同時,我們也不能不看到,在前進的道路上仍然有很多困難。前些年種種因素,包括人為的因素,使戲曲人才的培養存 在嚴重的斷檔之憂;面對“市場”的壓力,戲曲藝術何去何從,也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把戲曲當成一般的宣傳品,當成急功近利的“政績”的體現,也促使許多 藝術上平庸作品的出現。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正本清源,為我們指出了明確的方向。習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 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基礎。這對戲曲工作者是巨大的鼓舞。戲曲人必須按照總 書記的要求,虛心向人民學習、向生活學習,從人民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不斷進行生活和藝術積累,不斷進行美的發現和美的創造。
戲曲創作要做到深刻的思想、豐富的生活內容與戲曲藝術形式的統一,必須克服內容和形式之間的矛盾,因此具有特別的難度,這就要求戲曲藝術家在深 入生活和學習傳統兩方面都下更大的功夫。寫現代戲應該像楊蘭春等老一代劇作家那樣扎根生活,真正熟悉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只靠蜻蜓點水式的“采風”是解 決不了這一問題的。改編傳統戲和創作歷史劇也應該像老一代劇作家陳仁鑒、顧錫東那樣有深厚的歷史、文化修養。因此要從整體上克服平庸,攀登藝術的高峰,必 須要有長遠的規劃,在人才培養上下大的功夫。
前面講到裴艷玲、王平等優秀京劇演員的出色表演,但這樣的演員現在并不多;而且即使如他們,也有觀眾網友調侃:趙佗擊鼓,康熙也擊鼓。說明對傳 統技藝的開掘和使之與新的作品內容相結合,還需要我們拓寬思路,進行更多創造。昆曲擁有豐厚的遺產,隨著老一代演員的年齡越來越大,傳承的任務也十分迫 切。
中國戲曲傳統深厚,不同的劇種在唱腔、表演和風格上都各有特色,這是戲曲藝術魅力之所在。但如何繼承和弘揚各個劇種的傳統,做到創造性繼承,創 新性發展,避免“趨同化”的傾向,也是一個需要不斷努力解決的長久的課題。縣級劇團、民營劇團與廣大觀眾聯系密切,但依然要面對生存之難。雖然難題有待破 解,但我們相信,戲曲藝術的前景一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