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綜述 >> 年度綜述 >> 正文
2014年注定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在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黨和國家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總體部署。在文化領域,圍繞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推動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作出一系列部署,出臺多項推動文化改革發展的文件,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為文化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賦予了新使命,增添了新動力,創造了新機遇。這使得文化發展和文化生活呈現出主旋律昂揚向上,各聲部精彩紛呈的局面,在此基礎上中國人民的文化自信顯著增強。
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
2014年10月15日上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強調,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文藝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藝工作者大有可為。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從這樣的高度認識文藝的地位和作用,認識自己所擔負的歷史使命和責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努力創作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鼓舞全國各族人民朝氣蓬勃邁向未來。
座談會邀請了文學、戲劇、音樂、舞蹈、美術、書法、攝影、曲藝、雜技、影視等各領域的72名文藝工作者與會。中國作協主席鐵凝,中國劇協主席、上海京劇院藝術指導尚長榮,空政文工團一級編劇閻肅,中國美協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中國舞協主席、國家大劇院舞蹈藝術總監趙汝蘅,中國作協副主席、上海市作協副主席葉辛,中國影協主席、國家話劇院一級演員李雪健先后發言。
座談會的召開,延續了中國共產黨歷來高度重視文藝工作的歷史傳統,和72年前毛澤東同志主持召開的延安文藝座談會遙相呼應,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階段,黨和國家領導人著眼中國和世界發展大勢,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推動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從治國理政、全面深化改革的全局出發對文藝工作者發出的時代號召。
網絡文化力量崛起網絡文學地位凸顯
2014年,是中國接入互聯網的第20年,是中國互聯網發展史上具有轉折性意義的一年。中國網民數量達6億多,已成為全球網民數量最多的國家。2014年2月27日,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宣告成立,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擔任組長。互聯網對中國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生活的影響將進一步擴大和深化。2014年11月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和浙江省政府共同在浙江義烏主辦了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1000多位政要、企業巨頭、專家學者等參與。2014年8月25日起,中央電視臺推出了10集電視紀錄片《互聯網時代》,以全球視野,權威、廣泛深入的采訪和調查,全面系統地反思了互聯網社會的本質和特征,展示了其革命性和影響力。
在10月15日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網絡作家周小平和花千芳應邀出席格外引人關注。支撐他們話語權和影響力的是蓬勃增長的網絡文學。2014年,中國網絡文學讀者已經突破4億。從1998年網絡作家“痞子蔡”在互聯網上發表連載小說《第一次親密接觸》開始,網絡文學不斷突破各種瓶頸制約,從一種邊緣的文化現象迅速成長為改變文藝形態,影響文藝生態,推動文藝創新的最為活躍的力量。不僅如此,網絡文學還以先鋒姿態和廣泛的擁躉成為電影、電視、動漫等大眾文化產業發展和提升的重要基礎。傳統文學的生產和組織體制,不得不為網絡文學洞開大門。2014年浙江、上海先后成立網絡作家協會,四川、廣東等地的網絡作家協會也將很快成立,而中國作家協會也正在加速推進中國網絡作家協會的成立。
在理論領域,關于網絡文學的反思與爭論,在2014年度達到新的熱度。2014年4月4日起,人民日報社文藝部與中國作協創研部聯合開辟“網絡文學再認識”專欄,邀約專家學者,共同研究和探討網絡文學現狀及其走向。2014年5月由上海《文學報》主辦的“新批評”第三屆論壇上,關于網絡文學的話題成為爭辯的中心。包括李建軍、王彬彬、吳亮、王干、郜元寶、夏烈、韓小蕙、王祥、楊克、莊庸等與會的專家學者展開激烈交鋒,意見截然相反。2014年7月,由中國作家協會創作研究部、全國網絡文學重點園地工作聯席會議、人民日報社文藝部、光明日報社文藝部共同舉辦的“全國網絡 文學理論研討會”在北戴河召開,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陳崎嶸提出,要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文藝觀和方法論為指導,全面地、歷史地、辯證地分析網絡文學現象,從而形成比較完整的關于網絡文學的知識體系。
媒體融合引發文化傳播觀念和實踐的大調整
“媒體融合”(media convergence),最早由美國馬薩諸塞州理工大學教授浦爾提出,原意是指各種媒介呈現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如今的媒體融合則不僅包括媒介形態的融合,還包括媒介功能、信息生產、經營服務、組織管理等要素的有機融合,這種新型整合作業模式已逐漸成為國際傳媒業的新潮流。在市場需求和全球大潮流的驅動下,媒體間的融合發展已成必然之勢。從1995 年10 月20日中國貿易報推出網絡版為開端,我國媒體融合產生并進入以內容復制的為主的第一階段。2000 年10 月28日人民日報網絡版正式改版為“人民網”,標志著媒體融合進入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互動互補的第二階段,隨后媒體變革的思想和行動就持續升級。2014年8月18日中央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召開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強調,“著力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建成幾家擁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媒體集團,形成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媒體融合成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中國記協近日發布的《中國新聞事業發展報告》,人民日報客戶端上線兩個月下載量超過500萬;新華社手機媒體產品達100余種,用戶超過2.3億;“央視影音”客戶端下載量突破3.3億。媒體融合展現了巨大的潛力。
8月19日,人民網發表署名國平的評論文章,深入探討了中國媒體變革及其文化影響。文章認為《指導意見》的發布,不僅意味著中央對媒體發展與變革的深刻洞察與遠見卓識,更表明中央決意下好改革“先手棋”,著手媒體戰略布局,占領輿論制高點,在媒體新格局中掌握主動權,凸顯中國深度融入世界背景下寄望講好中國故事的愿景。有了新型主流媒體、新型媒體集團,展示在世界面前的中國形象將不會變形,而會是更真實、更文明、更可親。文章還認為媒體融合發展,觸發的是一場重新認識新聞傳播規律的變革,是媒體人在新技術帶動下的自我反省、自我提升。無獨有偶,12月10日,福建省委宣傳部部長李書磊在出席第六屆海峽媒體峰會時指出,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關系到文化的傳承和延續,是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在這方面華文媒體應有自己的創造,從而為人類文化作出較大貢獻。
絲綢之路、大運河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其文化價值和發展潛力引發持續關注
絲綢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陸上商業貿易路線。絲綢之路原起于西漢都城長安,東漢時延伸至東都洛陽,是中國、印度、希臘、埃及四種主要文化之間交流互動的大動脈。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19世紀70年代將之命名為“絲綢之路”后,即被廣泛接受。后來,歷史學家把與陸上絲綢之路相對的海上東西方通道,稱為海上絲綢之路。絲路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遺產和精神財富。
2013年9月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作重要演講,從新的外交戰略和國家發展戰略出發,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得到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中國國內涉及省份的熱烈響應。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首都多哈進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這是世界上第一個以聯合申報的形式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絲綢之路項目,也是我國第一個跨國聯合申報世界遺產的項目。聯合申遺進一步增進了中國和哈、吉等中亞國家的傳統友誼,和“絲綢之路經濟帶”一起成為新時期中國與中亞地區各國和平對話、共同發展的新紐帶。
海上絲綢之路,在新的國家發展戰略中同樣煥發出光彩。201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訪問東盟國家時提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是我國主動搭建合作平臺,促進沿線國家的經濟發展與共同富強,攜手重現海上共同繁榮的戰略建構。李克強總理在2014年3月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抓緊規劃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此同時,涉及中國沿海9座城市,50個遺產點的海上絲綢之路的世界遺產申報工作也在加緊進行。
“大運河”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中國東部平原上創造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工程,是世界上最長的運河,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由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浙東大運河三部分組成。全長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個緯度,自北向南通達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大運河”成功申遺,同樣為沿線城鄉經濟和文化發展提供了契機。已經有不少專家學者建議打造縱貫南北,連通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和長江經濟帶,連接長三角和京津冀兩大城市群的“大運河經濟帶”,并以此形成對國家發展戰略的新的支撐。
多層面發力文藝批評進入機制化推進的新階段
近年來,文藝創作在取得大量成績的同時,也暴露出拜金主義、庸俗低俗、崇洋媚外、萎靡頹廢、奢侈浪費等問題,廣受社會詬病,這一問題的出現與文藝批評的萎縮和乏力有著直接關系。10月15日,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強調要高度重視和切實加強文藝評論工作,要“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鑒賞作品”,要“倡導說真話、講道理”,“營造開展文藝批評的良好氛圍”。這是黨和國家領導人從意識形態工作的大局出發,從推動文藝健康發展的全局出發,對文藝批評提出的原則性要求。
事實上,如何改變文藝批評現狀,在此前后,已經成為文化管理部門、學術機構、文化傳媒和文藝理論界等多個層面共同關心的問題。
2014年1月17日,中國藝術研究院召集來自文學、美術、影視等領域的藝術家和學者,召開了“匯聚正能量 抒寫中國夢——文藝創作塑造中國夢座談會”,王文章、孟祥林、劉大為、莫言、仲呈祥、雷達、翟俊杰、解海龍、吳為山、呂品田、田黎明、賈磊磊等專家、學者、藝術家,圍繞“以文學藝術的方式塑造中國夢”“文藝作品中的時代精神與國家形象”等議題進行深入而熱烈的探討,較多地涉及到對當下文藝界現狀和問題的反思和梳理。6月26日、27日,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主辦了第二屆全國青年文藝論壇,來自全國的數十位青年學者和批評家,直面文藝批評的重大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在2014國家藝術院團演出季,文化部藝術司和中國文化報社聯合組織了評獎專家之外的評論專家,對國字號藝術團隊的表演開展針對性的文藝批評。
5月30日,在中國文聯推動下,全國性的群眾性團體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在北京成立,中國文聯副主席仲呈祥擔任首任會長。9月17日,中國文聯所屬的文藝評論中心正式揭牌。中國文聯還在11月份召開了第九屆中國文聯文藝評論獎頒獎和第七屆當代中國文藝論壇,并舉行第八屆中青年文藝評論家高級研修班。
自2014年1月起,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張江主持下,中國社會科學院與《人民日報》共同開設《文學觀象》欄目,邀請文學界知名學者、作家廣泛參與,就當前我國文學發展中的重要現象、熱點話題和焦點問題,以對話形式進行探討和辨析,有力批駁了當代中國文壇存在的種種亂象。11月22日到23日,中國社會科學院還與人民日報社聯合主辦了“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開展積極健康文藝批評”研討會暨人民日報《文學觀象》專欄作者座談會。在此基礎上,中國社會科學院發起成立了由專業研究人員、高校教師、作家和批評家組成的專業學術團體中國文學批評研究會,研究會將創辦《中國文學批評》雜志。隨后,還舉辦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一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論壇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與中國文學發展研討會。
所有這些努力,有效地凝聚了文藝批評的隊伍、充實了批評的陣地、增強了主流話語權,為極大提升文藝評論的引導力、公信力、戰斗力奠定了基礎。
儒學漸熱引領優秀傳統文化回歸潮
十八大以來,從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宗旨出發,國家大力推動傳統文化的建設和復興,政府和民間熱烈互動,形成回歸傳統文化的大潮。由于儒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導地位,這一潮流首先反映在儒學領域。2013年底,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山東,專程來到曲阜孔府,參觀了孔子研究院,意味深長地向全社會表明了對傳統文化的態度。2014年五四青年節,習近平總書記在北大與已重病在身的87歲的國學泰斗湯一介先生促膝交談,了解《儒藏》編纂情況,贊揚他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發展、創新作出的貢獻。2014年9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了由國際儒學聯合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孔子基金會共同舉辦的,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式,并針對如何弘揚傳統文化和如何發揚儒學發表了重要講話。他指出,“要堅持古為今用、以古鑒今,堅持有鑒別的對待、有揚棄的繼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
2014年政府、學界和民間的儒學活動十分興盛。2012年民營企業中天城投集團投資4億元建成規模宏大的“文化教育公益性項目”貴陽孔學堂。2014年,孔學堂共開展公益國學講座122場,到12月20日,累計接待聽眾、游客39萬余人。時任貴州省委副書記李軍在《光明日報》撰文指出,孔學堂建“學堂”、建開放性平臺,不是發“思古之幽情”,不是食古不化,不是開歷史倒車,而是要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使其具有當代價值,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2014年9月28日,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中文國際頻道和山東衛視聯合直播了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曲阜孔廟祭孔大典,山東省副省長季緗綺主持。儒學熱有力地推動了傳統文化的進一步活躍。2014年從民辦高校到公立高校,從大學、中小學再到幼兒園,傳統文化的學習和觀摩蔚然成風,10月份,人教版《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全國中小學實驗教材》正式發行,國學教育正式獨立完整地進入中小學教育體系。
在儒學活動頻繁的情況下,也有一些問題引起關注和爭議。9月26日,山東曲阜正式提出“百姓儒學”工程,為下轄的405個村莊每個村莊都配備一名儒學講師,意圖形成“村村講儒學 戶戶頌和風”的景象。此舉引起學界和輿論的爭議。有論者指出,“村村講儒學”,除了違背文化發展的自身規律,同時“獨尊儒術”,有厚此薄彼之嫌。
抗戰勝利紀念日、國家公祭日活動助推抗戰史研究日趨深廣
近年來,日本右翼勢力,通過不斷推動參拜靖國神社、修改教科書、釣魚島國有化等,妄圖混淆歷史事實、美化侵略行徑、侵犯中國主權,公然為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思想撐腰打氣、揚幡招魂。這一切,嚴重侵害了中國和其它相關國家的國家權益,傷害了包括中國人民在內的相關國家人民的民族感情,理所當然應給予有理有節的抗議和反擊。2014年2月2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決議,將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這兩個節日的設定,一個旨在銘記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艱苦卓絕的斗爭,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共同奮斗。另一個旨在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期間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戰爭罪行,表明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捍衛人類尊嚴、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
2014年,關于甲午戰爭、關于南京大屠殺、關于中日關系,關于日本侵略戰爭的學術研討、紀念活動持續不斷。為紀念甲午戰爭120周年,6月29日,上海市歷史學會、上海市日本學會和上海市國際關系學會聯合主辦的“上海學界紀念甲午戰爭120周年學術研討會”。7月2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和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主辦的“一戰和二戰歷史回顧:教訓和啟示”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來自中國、俄羅斯、美國、法國、德國、日本等10多個國家的學者與會。2014年8月9日,中華日本學會、中國日本史學會、全國日本經濟學會、大連大學共同主辦了“甲午戰爭以來的中日關系”學術研討會。9月1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山東省人民政府主辦的“甲午戰爭與東亞歷史進程”學術研討會在山東開幕。12月7日,中國社科院主辦的“戰爭、秩序與和平:兩次世界大戰的反思”學術研討會在南京舉行。12月9日,南京“國家公祭視域下的南京大屠殺史研究” 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會2014年學術年會在南京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圍繞國家公祭、歷史記憶等熱點問題進行了熱烈探討。
值得關注的是,對抗日戰爭的研究和思考,越來越呈現國際化的趨勢,很多國際學者、友好人士,紛紛加入了對侵略戰爭的反思和聲討。日本右翼歷史修正主義研究專家能川元一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指出,南京大屠殺否定論在日本難以斷絕有兩大原因:一是日本媒體對否定南京大屠殺的嚴重性認識不足,二是日本知識階層明知無視歷史學研究成果、否定南京大屠殺是對學術和知性的挑戰,但對此的危機意識卻異常薄弱。“南京好人”拉貝之孫托馬斯·拉貝就認為:了解歷史非常重要,對于歷史事實我們要勇敢承認而不是否認。12月12日起,5集大型紀錄片《1937南京記憶》在央視一套播出。全片以中國、日本和西方世界對南京大屠殺的時代記憶與反思為脈絡,采訪了120多位專家、學者、親歷者和幸存者后人,以美籍華裔女作家張純如、美國導演比爾·古登塔格、日本女教師松岡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和中國歷史學者步平等幾位人物為線索,向觀眾全面展現了當今世界對第二批世界大戰、對發生在中國的這場浩劫的歷史認識。
文化產業享用多重利好蓬勃發展內涵猶待提升
2014年是中國文化產業規模化發展的重要一年。2月2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施方案》;8月18日,《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獲得通過。還有國務院《文化產業振興規劃》,中宣部、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文化部等《關于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文化部《關于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文化部、財政部、工信部《關于大力支持小微文化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文化部與北京市《關于加快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北京)建設發展的意見》等都給予了文化產業領域實實在在的政策利好。根據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不完全統計,截至12月20日,文化產業共發生并購事件159起,并購總規模達1000億元人民幣,僅前6個月的并購規模已超過2013年全年總規模,有媒體將2014年稱為文化產業“并購井噴年”。
在政策支持和市場環境不斷向好的背景下,文化產業2014年繼續保持快速高位增長態勢并成為中國經濟新常態的重要支撐。文化產業還強烈吸引了國內互聯網企業的慷慨注資。阿里巴巴收購文化中國、愛奇藝與華策影視合資成立愛奇藝影業、優酷土豆成立合一影業等,顯示了資金雄厚的BAT強勢布局內容領域的現狀。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認為,互聯網公司與文化產業的界限未來將越來越模糊,互聯網文化產業將會聚焦兩個特點,一是向移動化發展,一是平臺無邊界。作為文化產業最活躍的版塊之一,2014年全國電影票房已達296.39億元。同比增幅超30%。其中國產片票房161.55億元,占總票房的54.51%。
武漢大學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主任傅才武提醒說:“我國的文化產業已經走過了完全短缺時代,現在是短缺和過剩共存的時代。”所謂短缺,是指缺乏精品,缺乏能引領世界文化主流的作品;所謂過剩,是指在數量上,文化產品已達到高峰。中國民營文化產業商會會長、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近日在吉林參加中國文化產業峰會時指出,真正的企業家精神具有遠大的前瞻性和創造產業的能力,而作為文化產業企業家,更需要這種能力去催生新的產業。文化企業家要緊密關注國內外文化新流行、新趨勢、新變化及新現象,把握機會,不斷創造出新的產業和新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