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牡丹雖好”,如何換來“春色如許”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1月05日10:02 來源:光明日報 王馗

      七大昆劇院團演出八個版本的《牡丹亭》,這是“名家傳戲”工程在2014年歲末掀起的又一次昆劇傳承和演出熱潮,借用曾經盛贊《紅樓夢》的一句話,真可謂是“開談不說《牡丹亭》,讀盡詩書也枉然”。盛大的演出規模吸引了海內外的昆劇戲迷觀眾、曲家曲友,各具風采的演出激起了網友的熱議品評,也讓這部藝術名作更加真切而廣泛地呈現在現代生活中。

      毫無疑問,《牡丹亭》是中國文學史、戲曲史上的巔峰之作。在深具古典意味的昆曲藝術中,這部作品實現了藝術與思想的深度表達,也完成了經典與時尚的時代跨越,因此一直被歷代昆曲傳承者們奉為圭臬。上世紀初,年輕的梅蘭芳以這部作品引發轟動,在崇尚花部皮黃的京城劇壇,重續雅部注重品位的欣賞趣味;20世紀50年代初,昆劇院團尚未建制時,相續不斷的昆曲曲家們就以這部作品恪守著古老劇種的獨特風范;21世紀初,以白先勇為代表的文化人又將這部戲進行了現代品格的重塑,青春四射的演員組合引發持續不衰的“昆曲熱”。

      應該說,這部作品在文學思想上的深刻性、在表演程式上的示范性、在美學境界上的經典性,使其成為衡量演員藝術程式與內心創造能否兼善,劇種美學品格與文化底蘊能否兼容的重要范本。尤其重要的是,這部作品無論是從創作,還是從歷代盛演的狀況而言,都形象地展示著藝術高原與藝術高峰相生相長的創作法則。

      這應該是選擇《牡丹亭》作為展示“名家傳戲”工程匯報演出成果,以及檢驗十年來國家昆曲藝術搶救、保護和扶持工作成果的重要原因所在。持續半個月的演出,薈萃了七個昆劇院團老中青三代演員半個多世紀中傳承和創作的《牡丹亭》,詮釋出藝術經典與演員再現相得益彰的經驗和標準。如果對照十年來昆曲強有力地恢復大戲、折子戲以及建立人才傳承機制等諸多舉措,即能發現《牡丹亭》的演出實際寄寓著國家對于昆曲后繼優秀人才的深切期待。而由中青年演員擔綱主演的七個版本,雖然難免稚嫩生澀,但傳承自當代昆劇表演藝術大家的表演規范和藝術經驗,讓這些昆劇后繼者具有了獨當一面的藝術提升。

      不過,七個版本的《牡丹亭》雖是大戲的演出規模,但并非真正意義的全本戲,而是以昆曲折子作為敷衍重點,《游園》《驚夢》《尋夢》《寫真》《離魂》《冥判》《拾畫》《叫畫》等經典折子戲,仍然是各個版本的故事核心,甚至在不少版本中以前五出戲的串聯為主,使該劇幾乎成為旦行的獨角戲。在以行當藝術相互配合為主要特征的昆劇藝術體系中,目前七個版本的縮編演出實際并沒有完全兼顧到昆劇整體藝術規律。對照大師版《牡丹亭》(上、下本)中生、旦、凈、丑各行當酣暢淋漓的表演,七個版本的角色呈現與昆劇“傳承”所具有的行當傳承目標存在較大的差距。《牡丹亭》不是獨角戲,缺少了行當穿插配合的搖曳生姿,那種人而鬼、鬼而人,“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浪漫境界是不容易得以呈現的,當然,那種動靜相間、雅俗相宜的昆劇美學品格也是不容易得以張揚了。

      尤其在湖南省昆劇團、永嘉昆劇團這些甚少演出或者幾乎不演《牡丹亭》的傳承團體中,中青年演員成功演繹《牡丹亭》的經典形象,這對于演員的藝術提高無疑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但是,由上海、江蘇“嫁接”而來的昆劇藝術規范,與這些昆劇團所承續的綿延數百年的地域傳統,不可避免地存在著沖突和矛盾,演員遷就了來自昆劇名家大家的傳承,即意味著對本地昆劇傳統的放棄或違背;保持了昆劇的地域風格,則必然要改變“名家傳戲”工程所倡導的對于當代藝術經典的學習和傳承。這不但是湖南省昆劇團、永嘉昆劇團等地處江、浙、滬昆曲生態區外緣的表演團體所面臨的藝術困境,也是北方昆曲劇院等規模較大、傳承較好的表演團體所面臨的藝術困境,這種尷尬實際緣于對昆曲傳承發展中一些根本問題認識的分歧:“昆曲”到底是風格統一,還是風格多元的劇種?昆曲是否還需要保護數百年形成的地域風格?南昆、北昆、蘇昆、湘昆、永昆等地域流派應該是昆曲藝術不能缺少的藝術形態,昆劇當前傳承、保護的工作實踐,無形中通過特定名家的劇目傳承,消弭著昆曲的文化多樣性,這是令人惋惜的,長此以往,必然會造成昆劇多元藝術體系的萎縮,以及豐富的藝術經驗的流失,這是需要引起警惕的趨向。

      《牡丹亭》確實是昆劇經典,但要實現昆曲藝術的持續繁榮和發展,實現昆曲藝術的良性保護與傳承,卻未必是一部作品可以完成的任務。昆曲在歷史上通過“曲海詞山”式的創作和演出,借助文武兼備、行當齊全的藝術體制和管理體制,依靠經典范式與地方經驗的相互彰顯,不但實現了數百年興盛的發展態勢,而且也涌現出了類如《牡丹亭》《長生殿》等巔峰巨制,形成“姹紫嫣紅開遍”的輝煌局面。這一歷史經驗需要在當前得到充分的尊重和理解。昆曲保護要實現真正的春色滿園,需要將昆曲豐厚的藝術遺產予以挖掘和再現,需要將多元的藝術風格予以張揚和延續,需要將昆劇藝術院團世代相傳的經驗法則予以珍視和傳承。這不但是昆曲應該努力的目標,也是中國戲曲應該選擇的保護道路。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