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舞臺人物 >> 正文
舞臺上,她是評劇《小女婿》中的楊香草,是《楊三姐告狀》中的楊三娥,是江姐、西施、林黛玉;舞臺下,她求教于亓關良、張玉和、王盛烈等書畫名家,在書齋里調弄丹青,與梅蘭竹菊為伴。“一曲《小女婿》名揚全國,一曲‘疙瘩腔’韻驚四座,一幅《紅梅》畫蕊吐寒香。”這就是大家眼中的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韓派創始人韓少云。
前不久,由北京集賢弘藝文化中心、韓少云戲迷協會聯合主辦的弘揚傳承評劇韓(少云)派藝術座談會與戲迷交流演唱會在北京舉行,眾多藝術家和戲迷一起回顧了韓少云的藝術生涯,深情懷念韓少云。
小河流水嘩啦啦
從楊香草到評劇韓派
韓少云生于1931年,2003年去世。她一生致力于評劇藝術,融合了評劇初期的剛勁酣暢和新唱腔的柔媚灑脫,獨具一格地創立了評劇的新派別——韓派,成為評劇藝術中全國公認、深受戲迷歡迎的流派之一。唱腔圓潤、長于抒情的韓派藝術形成于上世紀50年代,60年代進入輝煌期,90年代則是創新發展階段,《小女婿》、《洪湖赤衛隊》、《秧歌情》、《家》等作品是韓派藝術不同階段的代表作。
善于表現現實生活是評劇的優良傳統。新中國成立初期,韓少云一曲“小河流水嘩啦啦地響”傳唱大街小巷,在這出宣傳新婚姻法的現代評劇《小女婿》中,韓少云塑造的楊香草令人印象深刻。“《小女婿》堪稱開先河之作。”戲曲理論家譚志湘一語道出了韓少云對評劇的貢獻,“穿現代服裝演戲,對當時的評劇來說是一次挑戰。而韓少云一生出演的現代劇目之多,在評劇史上至今仍令人稱道。”就這樣,韓少云把沈陽的評劇帶進了北京的懷仁堂。
從1960年到1965年,韓少云先后排演了《洪湖赤衛隊》、《金沙江畔》、《江姐》、《紅燈記》等重頭戲。韓少云戲路寬廣,古今人物無不納入其視野,有體驗、有感悟,由感動自身到感動觀眾。由當時的東北實驗評劇團(沈陽評劇院的前身)排演、韓少云主演的《杜鵑山》是戲曲界的第一個《杜鵑山》。有專家稱贊,這出戲是繼《小女婿》之后的又一高峰,是評劇史上的一座豐碑。
戲曲理論家吳乾浩認為:“‘演新戲、創新曲、立新人’是韓少云追求的目標。在她主演的劇目中,有相當多是現代戲,這為她的創新提供了廣闊的舞臺,也鋪就韓少云在藝術上百折不撓的創新之路。”
半個世紀近200出戲
詮釋戲比天大
從藝半個多世紀,韓少云演出了近200出戲,堪稱為流派代表劇目的有好幾十出,很多經典唱段讓人百聽不厭。
戲比天大是梨園人幾百年的訓條,也讓韓少云用一生的精力來詮釋。韓少云把對藝術永無止境的追求當作生命的全部,將一生獻給評劇事業,成為與會者們對韓少云共同的評價。
“韓少云是我們特別尊重的老一輩評劇藝術家,為人特別低調,鞠躬盡瘁地傳承評劇事業。”評劇名家宮靜說,上世紀70年代,沈陽評劇院排演由宮靜主演的《海島女民兵》,韓少云認真為其指導,對每一個唱段都要細摳,甚至會為了一句唱腔的處理而思索很久。
評劇表演藝術家筱凌妹與韓少云相交多年,可謂情同手足、肝膽相照,她的腦海里至今仍定格著這樣一個畫面:1988年,韓少云到筱凌妹家中做客。在院子里散步時,筱凌妹觸景生情唱起了《江姐》中的唱段:“蜂兒釀就百花蜜,只愿香甜滿人間……”韓少云略有思索后說:“‘釀就’這兩個字要唱得含蓄些,調門要低下來,以彰顯蜜蜂孜孜不倦地采花釀蜜。”然后她示范演唱了一遍。
作為韓少云的愛人,著名評劇作曲家王其珩很是感慨:“多年來,很多戲都是我們在家中共同切磋創作出來的,有時為一個音符爭論不休、面紅耳赤,甚至廢寢忘食,直到唱段完美為止。”
為了讓評劇事業后繼有人,韓少云培養了楊曉彥、侯麗華、孫路陽等眾多評劇表演藝術家。“老師正直、敬業、追求完美的處事風格對我影響很大。老師只要面對著戲、面對著觀眾,就什么都可以置之度外。我們只有加倍努力來振興評劇,讓韓派藝術流傳,才是對老師最大的安慰。”孫路陽說。
雛鳳清于老鳳聲
孩童演繹評劇希望
座談會當日下午,紀念韓少云名家票友演出舉行,韓派弟子劉紅霞、再傳弟子韓笑和眾多票友粉墨登場,演出了《鳳還巢》、《洪湖赤衛隊》、《杜鵑山》、《小女婿》等經典韓派劇目選段。中國評劇院評劇名家高闖、李金銘以及青年演員李爽作為特邀嘉賓登臺演唱。
唐山小戲迷邢雅萱一出場就得了一個碰頭彩,舉手投足專業、規范,讓人眼前一亮,一段“小河流水”一下子把戲迷們帶到了香草與田喜的那個年代。沈陽的小票友葛嘉琦演唱了兩段《江姐》選段,并當場揮毫潑墨,雙手寫下了“韓派永生”4個大字,將活動推向高潮。
孩子們對評劇的癡迷讓很多評劇藝術家驚喜不已。“現在戲曲不景氣,評劇發展最缺的是人才。讓更多的孩子關注評劇、喜歡評劇,評劇才有繁榮的可能。這是評劇未來發展的希望。” 王其珩說,自己將不會停下手中的筆,要多進行創作,為振興評劇、振興戲曲事業不遺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