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東梆子進北京——山東梆子精品劇目展演”在北京落下帷幕。展演活動安排四臺山東梆子優秀大戲進行了8場精彩演出,這也成為新中國成立 65年來,山東戲劇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單一劇種晉京演出的文藝盛會。這些劇目文本上挖掘經典、瞄準生活;聲腔上遵循傳統、大膽探索;表演上名家與新秀同臺 競技,其演出帶來的轟動景象,是近年來不多見的。可以說,此次展演充分展示了近年來山東梆子的新發展、新成果、新人才,張揚了該劇種的藝術魅力和齊魯梨園 的多彩風姿,創造了獨特的“山東梆子現象”。
作為山東的一個地方戲劇種,伴隨著專業院團的紛紛解散,山東梆子從上世紀80年代末逐漸走向沉寂。為什么30年后的今天突然出現了一次這么宏大 的組團晉京演出?為什么山東梆子精品劇目出現人才和創作的雙重井噴?這是必然還是偶然?本文主要通過對這四臺戲的探討,分析山東梆子崛起的深層本質和根本 原因,梳理幾點有價值的經驗,使山東梆子復蘇這個“個案”上升為“范型”,為該劇種和其他地方戲的后續發展提供可參考的依據和可行性的啟示。
政策的扶持
是劇種發展的強大引擎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大眾審美取向的變化以及文化傳播方式的多元化,山東梆子要重振雄風,光有激情和熱情是遠遠不夠的。雖然在其衰落的近30 年中,大批流失的藝人和愛好者在山東梆子曾經流行的魯西南地區陸續創辦了不少莊戶劇團,但也只限于節假日、婚喪嫁娶、農閑時節等進行小規模的小戲小段演 出。不可否認的是,這些業余班社的演出,對培養觀眾和傳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僅有這些,對山東梆子的復蘇來說,無異于杯水車薪。
進入21世紀以來,黨和國家加大了對傳統文化藝術的振興和扶持力度,啟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山東梆子先后被確定為省級和國家級非物質文 化遺產項目。山東省委省政府科學布局全省地方戲曲傳承發展,大力實施了“山東地方戲曲振興工程”,從財政支持、人才培養、劇目生產、宣傳推介等各個方面推 動山東地方戲曲的傳承、保護和發展。正是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和“山東地方戲曲振興工程”的大力扶持和巨大推動下,近10家山東梆子劇團得以恢復,流 失的數百名藝術工作者重新歸隊,大批新培養的青年人才進團,山東梆子重整旗鼓。可以說,政府的重視、政策的支持是傳統戲曲傳承、保護和發展開啟騰飛模式的 引擎和強有力的保障。
文本是劇種發展的堅實基礎
隨著政策的推動和傳統文化的振興,近年來,一批創作人才投身戲曲編劇的行列,“劇本荒”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緩解。但是,各大院團還是為找 不到合適的文本而頭疼。判斷一個文本是否合適的最核心標準有兩點:一是劇作與劇種風格的協調統一;二是創作的理念是否與當代觀眾的審美協調統一。第一點強 調的是堅持藝術本體,第二點指的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本次展演的四臺戲,在這兩方面有新的突破。
首先,尊重傳統、挖掘經典。山東梆子有300年的歷史,具有非常豐富的劇目財富。山東梆子《兩狼山上》就是根據該劇種的經典傳統劇目《兩狼山》 改編而來,它在繼承原著精髓的基礎上,進行了符合當代意識的改編。摒棄了原劇中將“楊家將”、“蕭太后”、“潘美”、“王侁”等人物一分為二的創作理念, 而賦以更加人性化的設計,使該劇糾結的“愛國與忠君”主題拓展為“個人、家國、榮辱、尊嚴等陷入困境時的沉浮”,讓該劇由一部愛國劇上升為一部大氣磅礴的 史詩戲,從而使該劇完成了一次較為完美的創造性轉化。
其次,瞄準現實生活,直面當代矛盾。山東梆子《圣水河的月亮》主要圍繞一個農村留守女人面對在城里創業成功的丈夫跟城里女子結合后的故事展開, 這個題材在有些創作者看來,是非常敏感不好表現的,但這確確實實是我們當代的生活,這是事實且不是個案。該劇主創不僅正面大膽地去寫這個問題,而且,還揭 露了隱藏在背后的深厚意蘊——中國城鎮化進程的代價。這樣的文本便具有了厚重的文學性和思想性,該劇當之無愧地成為戲曲現代戲畫廊中一個有分量有膽識的作 品。
保持唱腔特色
是劇種的生命力所在
一個劇種的風格特色,可以從多方面得以體現,但區別于不同劇種的最主要標志則是其唱腔音樂,也即聲腔藝術。令人擔憂的是,地方戲出現了一種向京劇、昆曲看齊的傾向,戲曲音樂變了味,劇種之間的差別也變得模糊不清。
這次晉京演出的四臺戲,在唱腔設計中,對山東梆子聲腔的繼承和發展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首先在唱腔設計方面,不僅保持了各種板式的基本結構特 點,而且在旋律上也基本遵循著傳統的行腔方法和旋律。尤其在矛盾沖突尖銳、人物情感豐富的唱段設計中,多采用了傳統的板式組合方法,充分發揮了該劇種唱腔 高亢激昂的優長。
同時,在充分尊重傳統,保持劇種風格特色的前提下,也做了一些改革性的探索和嘗試。為了克服山東梆子傳統唱腔中因音域偏高而形成的高亢有余、低 婉不足的弱點,一些唱腔將音域向低音區擴展,增加了表現力,如《圣水河的月亮》中老耿的幾段【二八板】,使唱腔更為流暢,高低旋律對比鮮明,對人物形象的 塑造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最后,增加合唱、伴唱和重唱,賦予古老的山東梆子藝術以新的時代氣息,也更符合當代觀眾的審美追求。
領軍人物和后備人才
是劇種發展的關鍵
戲曲自古以來是“角兒”的藝術,一個名角兒能帶動一個劇種。參加本次展演的主要演員都是目前活躍在山東梆子舞臺上的最頂尖的藝術家。如《蕭城太 后》中太后的扮演者章蘭是“二度梅”和“文華表演獎”獲得者;《圣水河的月亮》中老耿的扮演者李新花是中國戲劇“梅花獎”、第十屆中國藝術節優秀表演獎獲 得者;《古城女人》中陶貞蘭的扮演者祝鳳晨是第十屆中國藝術節優秀表演獎獲得者、“山東梆子十大名演”;《兩狼山上》楊業的扮演者楊圣軍是第十屆中國藝術 節優秀表演獎獲得者、“山東梆子十大名演”。同時,一批青年新秀在這四臺戲中嶄露頭角,表演和演唱各有千秋。據統計,近年來,各地市的山東梆子劇團通過 “依團帶班”和與藝校聯合培養的方式,共培養青年人才200人左右,他們年齡基本都在25至30歲之間,很多人已逐漸成長為各個院團的主要力量,在各項賽 事的演出中開始嶄露頭角。人才是一個劇種發展的關鍵,可以說,山東梆子已經儲備了非常豐厚的后備人才,并且建立了一支老中青三代演員有機結合的藝術隊伍, 這對山東梆子的傳承和發展具有決定性的作用。領軍人物扛大旗,青年新秀做后盾,這是山東梆子和地方戲劇種振興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