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滬劇院現實主義創作實踐受關注——
從時代深處發出的“上海聲音”
從戰爭的硝煙和悲壯的歷史中透視一個民族的走向,發出對和平的呼喚和對生命尊嚴的呼聲,12月13日,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當晚,上 海滬劇院新編滬劇《鄧世昌》在上海天蟾逸夫舞臺上演。這是上海滬劇人在甲午之年集體獻給和平、獻給生命的禮贊。演出現場,觀眾深受觸動,反響強烈。“一個 劇院可以承載一座城市的歷史,凝聚一個時代的風云。上海滬劇院之于上海,就屬于這樣性質的劇院。”文藝評論家毛時安這樣評價道。
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編演《羅漢錢》《星星之火》《蘆蕩火種》,到新時期以來編演的《一個明星的遭遇》《姊妹倆》《明月照母心》,再到近年來創作 演出的《心有淚千行》《人間至愛》《敦煌女兒》《鄧世昌》,上海滬劇院60多年如一日,堅守現實主義創作道路,為時代立言、為人民放歌,在現代戲、現實題 材創作上取得累累碩果。幾乎每一個歷史的節點、每一次生活的變遷,都能感受到上海滬劇院跟隨時代前進的創作脈搏。那么,在現實主義創作道路上,上海滬劇院 是如何堅守的,它為我們戲劇藝術的傳承、發展帶來了哪些寶貴經驗?帶著這些思索,本報記者走進了上海滬劇院。
貼近現實:滬劇創作的傳統和優勢
滬劇曲調清新優美,具有濃郁的江南絲竹韻味,是上海本土特有的戲曲劇種、海派文化不可缺少的經典代表和流動風景,被譽為“上海的聲音”。它原是 吳淞江和黃浦江兩岸的田頭山歌和民間俚曲,在上海滬劇院60多年不懈的藝術追求中,成為中國戲曲史上不可或缺的地方戲曲劇種。自上海滬劇院成立以來,該院 創作、移植、整理的劇目多達560多出,為滬劇的傳承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尤其在現代戲創作方面,不僅形成了自己的創作傳統、風格特色,而且帶動了一個劇 種的發展,讓滬劇在表現現實生活方面走在了全國各劇種的前列。
滬劇的發展始終和上海城市的歷史變遷緊密相關。“滬劇就像黃浦江的水,永遠在流淌。我們沒有太多的傳統和程式,沒有太多壓箱底的老本子。沒有變 化就意味著死亡,所以我們每個戲從題材到創作到唱腔,都在求新求變。”滬劇表演藝術家、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說。打開劇院歷史的劇目單,劇院創排的劇作始 終聚焦于不斷變化前進的當代生活,及時從紛繁復雜的當代生活中尋找當下觀眾最熱切關注的題材,創作了大量表現新時代、塑造新人物的優秀現代戲,讓現代戲成 為了劇院創作、演出的主體。像最早的由老一輩滬劇表演藝術家丁是娥主演的歌頌自由戀愛、反映婚姻制度變遷的《羅漢錢》和展現革命歲月軍民魚水情的《蘆蕩火 種》,后者成為京劇《沙家浜》創作的基本模板。新時期以來,謳歌地鐵建設者火熱情懷和忘我精神的《今日夢圓》,反映禁販毒題材的《心有淚千行》,表現共產 黨人和人民解放軍艱苦樸素、與人民群眾血肉相連崇高品質的《霓虹燈下的哨兵》,謳歌優秀知識分子獻身文化、堅守理想的《敦煌女兒》等等,我們能夠看到上海 滬劇院在堅持現實主義創作道路上走過的每一個清晰足跡。
“貼近生活”是上海滬劇院劇目創作的優勢。能將這一原則貫穿60多年,并且堅持下來,讓紫竹調總是唱響在時代生活的前沿,其間包含著無數的艱辛 和執著。在不少人眼中,戲劇創作僅停留在當下關懷、當下生活,如同新聞一般,不對自己所處的時代有所超越,可能會失去藝術必須有的恒久價值。上海滬劇院的 可貴之處在于,這里的藝術家敢于在人性表達和藝術呈現兩個方面進行超越,既始終保持對人性深度的好奇和探究,保留人性的體溫、脈動,又能跳出傳統的拘囿, 勇于形式創新,融匯多種演唱形式,拓展滬劇唱腔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在毛時安看來,滬劇的戲曲傳統和戲曲化就是滬語版的話劇加唱。正是這種特殊的戲曲化,使 它成型不久,很快就以時裝劇的形式融入了都市生活的大潮之中,成為中國地方戲曲劇種中最長于都市情感抒發和表現當代生活的劇種,同時也讓它獲得了最大的藝 術創新的自由度。在藝術創新上,滬劇幾乎是無所顧忌的放肆。正是有了藝術表現上的求新求變,讓上海滬劇院的作品始終“走心”、“親民”,感動了不同時代的 觀眾感動。
人才培養:滬劇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戲曲遭遇了生存危機,由于種種原因,滬劇也遭遇了人才和觀眾的嚴峻考驗。堅守現實主義創作,離不開人才梯隊的建設,劇院可持續發展需要青年人才的加盟。
10多年來,為了尋找和延續滬劇這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新生代火種,上海滬劇院加大了對青年演員的培養力度。比如,同上海戲劇學院附屬戲曲 學校聯手合作,先后招收了2006和2013兩個年級的滬劇表演班,漸漸形成了梯隊合理的表演人才結構。尤其是2006級滬劇班,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滬劇 演員的第六次招生,也是滬劇院作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責任單位公布后的第一次招生。在學員招收過程中,劇院遭遇了生源緊張的難題。為此,劇 院負責招生的老師們奔走四方,廣覓生源,跑遍了上海的金山、南匯、寶山、普陀、嘉定、松江等各區,還遠赴華東其他省市進行招生,一共錄取了28名學生,從 滬語表達教起,幾經磨練,為劇院培養出一批“90后”滬劇演員。2011年8月,上海滬劇院推出了由該屆滬劇班主演,以“百年滬劇·傳承有人”為主題的系 列演出,并宣布新一代的滬劇院青年演員團正式成立。如今這個班成績喜人,排演了《胡錦初借妻》《大雷雨》《陸雅臣賣娘子》《庵堂相會》《紅燈記》《魂斷藍 橋》等多部全本傳統和新編大戲,部分演員還赴京參加經典劇目《雷雨》的演出。為了進一步提高年輕演員的舞臺技藝,上海滬劇院還舉行了集體拜師收徒活動,茅 善玉、陳瑜等11位名師與青年演員結對,收洪豆豆、王森等12位優秀青年演員為弟子,開啟了滬劇傳承史上又一輪師徒傳薪的歷程。此外,劇院還大膽啟用年輕 編劇,新編滬劇《鄧世昌》就是由剛剛加入劇院編劇隊伍的蔣東敏和莊一兩位年輕的編劇創作而成的,而茅善玉也在該劇中擔當綠葉演配角,就是為了給更多的年輕 人舞臺鍛煉的機會。
魚無水不生,滬劇要是沒有了上海話這個方言基礎,就會失去觀眾基礎。學滬劇、聽滬劇,語言關是最難的。即使是上海籍學生,在滬語表達上也有很大 困難。今年6月,上海滬劇院開辦了首期“滬語訓練營”,由滬劇演員教感興趣的孩子學滬語,讓孩子們在課程中學上海方言、玩弄堂游戲、唱滬語童謠、明海派禮 儀、聽滬劇唱段、修都市氣質、演經典滬劇。在茅善玉看來,推廣普及滬語、傳承海派文化,是上海滬劇院的職責所在。
深入生活:滬劇創作的源泉和生命力
滬劇發源于上海的田頭山歌,在上海城鄉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業余滬劇演出活動也非常活躍。上海滬劇院常年堅持貼近群眾,送戲下鄉、進校園,推進 滬劇的傳承與傳播,是上海市屬國有院團中每年超額完成下鄉演出指標最多的院團。如今,全國文藝界正在廣泛開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茅善玉 帶著他的團隊也即將開始一年一度的“滬劇回娘家”活動。該活動由滬劇院老院長、滬劇表演藝術家丁是娥倡導確立,曾經從1982年到1992年,一年一度, 持續了10屆,丁是娥、石筱英、邵濱孫、解洪元、凌愛珍、韓玉敏、楊飛飛、趙春芳、王雅琴、王盤聲、小筱月珍、汪秀英、丁國斌等老中青藝術家都曾經參加過 此項演出。“上海的郊區,是滬劇的大后方,我們的娘家,當然要常回。”茅善玉回憶說,“清晨出發,深夜回來,一去就是一整天。白天分成幾個小分隊,到田 頭、工廠、學校、老人院、打谷場,站在群眾中間唱,輔導當地業余滬劇團排練。晚上十里八村的鄉親們都來了,我們就演大戲,幕布一拉,專揀老百姓們愛聽的 唱”。
“下生活”也是滬劇的一大特點。“滬劇也有自己的程式,只是更加真實和自然,我們把它叫做舞臺腔,它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茅善玉介紹說。 “下生活”是藝術創作的必經之路,也是滬劇表演程式的源頭活水。上世紀90年代,為創排《今日夢圓》,劇院組織演員走進20多米以下的隧道工地,與日夜奮 戰的工人們打成一片;為演好《敦煌女兒》,劇院創作團隊還專程去敦煌深入生活達半個多月。至今茅善玉還記得,在著名的敦煌莫高窟“九重閣”前,與樊錦詩院 長第一次見面時,她緊緊握住樊錦詩的手,“她的手竟然是那樣的粗糙!一剎那間,我的心里混合著難過和感動。”茅善玉回憶道,“50年的風雨歲月,磨礪了她 的眼角,磨礪了她的手掌。可是今天,在我們的交談過程中,她一直都是從容淡定,娓娓道來,我被她內斂、內秀的巨大力量深深折服了。”盡管“下生活”的經費 都是從劇院捉襟見肘的創作經費中擠出來的,但別的可以省,“下生活”絕不能偷工減料。正是有了這樣的嚴格要求,有了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創作道路,上 海滬劇院的藝術生命得以常青,從這里發出的“上海聲音”也更加鏗鏘有力、直抵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