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藝苑 >> 正文
研究翰墨、鑒賞書法,是件至美之事。如果把研鑒中國書法比作剝洋蔥,那么隨著一層層洋蔥被一片片地剝離開來,你會看見裹在最里面的蔥心。這個隱而不露卻生機勃勃,對于萌發書法片片生命新芽起著催生作用的蔥心就是哲學。
一部泛黃的中國書法史幾乎每一頁都滲透著濃郁的哲學墨香。書法是活著的哲學雕塑,是幾千年留在一個民族心里的文化活化石。不論是文字初創時閃爍著先人智慧啟蒙之光留在獸骨、鐘鼎、石器上的甲骨文、金文,還是那些先人、無名氏留在摩崖和石雕上的漢碑、魏碑,抑或是藏在典籍史冊上魏晉、唐宋等各時代書家們的不朽之作,雖然時代不同,但無不將哲學意識藝術地注入了漢字筆法之中。
用哲學審視書法是一種大意境、大氣象的高級精神審美活動。欣賞書法不僅要觀表面之美,浮淺之象,更要看蘊含其中的內涵——書法骨子里的東西。如果從書法與哲學的雙向思考來闡述二者之間的關系,可以說,哲學給書法注入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基調,而書法則用縱橫的神經線條、錯落的骨骼、流動的脈絡筆畫和豐腴的血肉塑造了屹立東方、驚殊世界的文化巨人形象。一個民族的基因是文化,一個文化的前提是哲學。書法這個源遠流長、在人類文明史上獨放異彩的文化奇葩離不開哲學這塊土壤。
辯證法賦予書法獨特的東方神韻和夢幻般的風采。書法用線條、點劃、字形、構架等將它自身規律性的東西固化為“千古不易”,也即書法中的“法”,而辯證法使書法在變幻莫測中變得氣象萬千充滿魅力。僅以草書為例,一篇好的草書作品,它要表現為局部矛盾叢生、整體和諧統一;大起大落和平緩舒展的平衡把握;激情四溢和嚴守法度的相輔相成……從謀篇布局起筆開始,到落款署名蓋上印章,應該是奔放與收斂、狂熱與冷靜、局部與整體的統籌運作和對立統一。
把哲學靈魂注入書法主要應關注擺兵布陣、謀篇布局,也就是人們所說的章法。蘇東坡說他自己寫字時“無意于佳乃佳”。其實,并不是“無意”,是意在書外、功在字外,意在其中、又出乎意外。蘇東坡把他的才華、學養、靈感運用到他的書法創作中。學養為何物?即人的文化內涵。文化內涵離不開哲學滋養。有一種說法叫唐人重“法”,宋人尚“意”。“意”實際上就是沖破“法”而使書法獲得新生——新的神韻、風采,這是需要哲學作底肥的。我以為,一個成功的書法家首先應該是一個哲學家,或者說具有強烈鮮明的哲學思維、哲學觀點。于哲學大框架下來思考謀劃書法,在不損害老祖宗傳承的約定俗成“規范化”的前提下,千方百計使書法上下勾連,左右通達,前后照應,遵循法度但隨機應變,固守傳承但追求變化。要達到這樣的狀態,至少應關注這樣一些關系:長與短,長短雖差,各任其性;大與小,打破均衡,大小各宜;斷與連,連斷不定,斷連無法;粗與細,粗粗細細,不拘一格;疏與密,疏者奇疏,密者奇密;正與斜,正斜結伴,牽手相隨;枯與濕,枯濕混淆,淡濃相宜;寬與窄,大開大合,寬窄不等……以指喻指者非指,不若以非者喻指之非指也,以馬喻馬者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這些千奇萬態能讓創造者和欣賞者展開翅膀馳騁美之想象的比喻,說來說去,最終只講了兩個字:哲學。
書法中講哲學,不是故弄玄虛一味只講“意”而忽視“技”的錘煉的玄學。書法無論如何最終是靠線條點畫來表現的。“書必有神、氣、骨、血、肉,五者闕一,不為成書也”(蘇東坡語),五者皆離不開“技”。技術作為書法的核心是“一脈相承,千古不二”的,所謂“結字因時而轉,用筆千古不易”。書法需要精確的技法,如穿針者,引線納孔,毫厘有差,線不中竅。所謂“失之毫厘謬以千里”。有人專門作過研究,譬如寫一“日”字,左豎為賓,宜輕而短;右豎為主,宜重而長;中畫為賓,宜虛而婉;下畫為主,宜實而動。一個只有寥寥四畫的“日”字,作如此悉心的研究,可見書法技法的重要性。點勾畫本身是有生命的,線條是帶哲學靈性的。沒有味道十足技法的書法,是無味之書。章法是書法的靈魂,技法是書法的生命。徒有技法,章法迷失,神采不生;光有章法,技法混混,無精打采。當技法與章法達到完美結合時,書法就步入了一個日臻完美的新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