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人物 >> 正文

    關山月:與時代同行六十載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12月22日11:28 來源:中國藝術報 馬明宸
    俏不爭春(紙本設色)   1973年   關山月俏不爭春(紙本設色) 1973年 關山月

      關山月是嶺南畫派的重要代表性人物,也是中國當代的書畫大家。雖然從事傳統繪畫創作,但他卻是一位關注時代、關懷民生的藝術家,他的藝術緊扣時代主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用自己的藝術作用于時代和民眾。關山月的藝術生涯幾乎與整個世紀同行,同時他的藝術主題也與時代同行。從上世紀30年代的抗日戰爭到1999年的澳門回歸,這些都成為關山月藝術表現的主題;他引領時代精神近六十載,并且每次與時代的碰撞,都有經典作品產生,引發巨大的社會影響,并被載入文化史冊,這種現象在20世紀的中國美術大家中是不多見的。

      1935年關山月入春睡畫院拜師嶺南畫派宗師高劍父學畫, 1937年抗戰爆發后師生離散。1938年廣州淪陷,關山月、方人定、黃獨峰等人陸續尋高師到澳門,包括楊善深等春睡畫院同仁復又匯聚在普濟禪院,丹青風雅萃集一方。但是在民族蒙難的時代背景下,寓居禪院的關山月并沒有超然物外吟詠風月,逃難途中顛沛流離、慘不忍睹的場景深深觸動了他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情懷。1939年,關山月用自己的畫筆表現了民族同胞遭受異族侵略暴行的慘狀,創作了《從城市撤退》 《三灶島外所見》 《漁民之劫》 《中山難民》等作品,并于1940年在澳門濠江中學舉辦了抗戰畫展。展覽引發了強烈的共鳴,后又應葉淺予、張光宇之邀,作品移至香港展出。這是關山月進入藝術的起點,在這里,他以筆代戈,宣傳抗日殺敵,鼓舞抗戰士氣,奠定了自己藝術為人民、為時代的基調。

      之后關山月又輾轉進入抗戰的大后方,陸續在西南三省邊寫生、邊創作,并在桂林、貴陽、成都、重慶、昆明等城市相繼舉辦抗戰畫展。1943年關山月與趙望云、張振鐸從成都出發,沿西安、蘭州、青海一線深入祖國大西北,一路寫生辦展,交游了一大批抗戰文化名流。這個時期關山月已經逐漸突破了抗戰這一藝術主題,把目光逐漸轉向國統區民眾的現實生活,他用寫生的筆墨直面現實,創作了描繪西北少數民族生活的《祁連牧居》 、表現大后方民生的《嘉陵江碼頭》 《都江堰》 ,以及反映知識分子生存窘況的《今日之教授生活》 ,另外還有《接受后的軍馬》 《平價膳堂》等。在這批作品中,關山月遵循“筆墨當隨時代”的藝術方向,所關注的都是普通民生,他的寫生并不是冷靜客觀的場景描摹,也不是游離出時代主題之外的浪漫情懷,作品中透出藝術家悲天憫人的深切關懷和現實批判。這種藝術求索方向秉承了嶺南一派的藝術主張,與民國時期眾多以傳承國粹為己任的畫家筆下的寒山瘦水和高士隱居比起來,尤顯可貴,更見膽氣。

      如果說解放前關山月所遵循的是批判現實主義,那么到了新中國成立之后,面對新的時代和新的社會,他又突然變奏,把表現主題轉向歌頌描繪新中國的時代新貌上來,創作出了一大批反映新中國建設的《武鋼工地》 《漢水橋》等作品,這同樣緊扣了時代的主題。相比之下,這些作品的社會影響都被1959年他與傅抱石合畫的經典力作《江山如此多嬌》給遮蔽了。該作取景囊括華夏河山的四季全貌,傅抱石負責揮寫磐石及遠山部分,關山月負責繪制松樹及近景部分,傅抱石筆下的山巒氣勢磅礴,關山月則以厚重的傳統筆墨圖寫蒼松,二美互相映襯并茂,融金陵氣派與嶺南風格于一體。 《江山如此多嬌》以領袖詩詞為畫題,以描繪祖國壯麗河山為素材,來抒發人民藝術家對于新時代的誠摯深情,以山水畫的方式奏出了歌頌新社會的最強音。這幅作品被懸掛在人民大會堂,文化與政治相結合,輻射、塑造了一個時代的精神風貌。此畫作與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一樣,成為國家的象征,成為江山的代言,傅抱石、關山月的名字也隨著這幅畫而進入千萬家,使中華大地婦孺皆知。

      進入上世紀70年代,關山月的藝術主題再度轉變,這個時期他又形成了一個創作高峰,同樣是以兩幅重要作品緊扣時代主題,引發了深遠的社會影響。其中重要的一幅是以表現南國海疆軍民聯防、保家衛國為主題的《綠色長城》 ,這幅作品參加了1973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全國連環畫、中國畫展” 。這幅作品以廣東沿海木麻黃林帶為描繪對象,畫題語意雙關:一方面意指南方的防風林帶如綠色長城一般,防風固沙,護衛祖國南疆;另一方面意指隱藏在林間的民兵哨所和巡邏海疆的南海民兵,暗喻了南疆民兵用他們的血肉筑起一道南國長城,保衛國泰民安。這幅畫作融和平建設與武裝守衛為一體,時代主題的表現含蓄蘊藉,成為這個時期表現時代主題且富于地域特色的經典之作。

      1973年,關山月還不失時機地推出了他的另一力作《俏不爭春》 ,這幅畫是他在15年后再次選取毛澤東《詠梅》詞句為題,但是卻表現了完全不同的另外一個時代主題。這個時期全國還處在“文革”的浩劫之中,雖然運動斗爭火熱已過,形勢有所緩和,但是長夜未明,黑暗依然籠罩華夏大地,這個時期黑白顛倒、真善美遭受踐踏,眾多正義之士敢怒而不敢言,但是他們都深信光明終將到來,在酷寒中堅守氣節、砥礪品格,而這不正是梅花的品格嗎?在這個特殊的時代契機下,關山月的《俏不爭春》 ,歌頌鐵骨寒香,引發了強烈的社會共鳴,該作在全國美展中獲獎,扣動了萬千國人心弦。其實中國畫史上不同時期畫梅者不乏其人,但是這個特殊的歷史機緣不可復制,再度圖繪領袖詩詞的身份經歷和社會影響只有關山月具備,上世紀70年代關山月再度以關梅香天下。

      “文革”結束后,進入新時期,廣東作為南國藝術重鎮,在全國畫壇群星閃耀、盡領風騷,上世紀80年代嶺南風流行全國。作為畫壇耆宿的關山月復出參與籌辦廣東畫院的重建工作, 1985年他被任命為廣東畫院院長,成為新時期新中國畫壇地方重鎮的執牛耳者。這個時期關山月再度煥發出藝術的青春,他又把藝術主題再度延伸,老樹著花無丑枝,關山月又為人民大會堂廣東廳繪制了《春到南粵》 ,為天安門城樓創作了《大地春回》等一批新作,致力于表現紅棉、榕樹等南國地域風貌、抒寫故里情思,同樣引來了國人的矚目。

      進入上世紀90年代之后,關山月繼續拓展了他的梅花系列創作,一直到他逝世,形成了一個畫梅時期。關山月成為新時期畫壇畫梅的代表,他也賦予了梅花以更加深廣和多元的內涵,從表現寒梅的傲骨清香到生機活力,從故園情思到紅梅報喜,梅花成為他祝福祖國、歌頌時代的母題。1987年,他再次為人民大會堂繪制巨幅梅花《國香贊》 ,表現了中華民族走出重重負累,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蓬勃向上、欣欣向榮的無限生機,抒寫了一個民族自強不息的泱泱氣象。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懷抱,關山月又作《香港回歸梅報春》 ,以示慶賀; 1999年澳門回歸、新千年到來,關山月再作《梅花俏笑新紀元》 ,慶賀祖國千禧澳門回歸。

      20世紀不同的時期,由于政治背景以及文化變遷等諸多原因,許多藝術家在不同的歷史轉折期或終止了創作、或延續前風,到上世紀90年代大多去世或封筆。能夠不停地轉換主題,與時代同行、與民眾共呼吸、與國家同命運,并一直堅持到20世紀末的藝術家,唯關山月而已。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