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暑期,一部根據(jù)網絡游戲和衍生小 說改編的電視劇《古劍奇譚》在湖南衛(wèi)視播出后,收視屢創(chuàng)新高:全國網和城市網雙網收視第一名,最高收視份額18.35%;各大視頻網站的播放量第一,突破 80億次,刷新了電視劇的播放量級,并超過了之前的《甄嬛傳》《來自星星的你》;微博相關話題總閱讀量突破100億次……接連刷新的觀看數(shù)據(jù)、不斷增長的 觀劇話題以及臺網、劇網聯(lián)動的新的傳播方式,使該劇名副其實地成為本年度一部值得關注的“現(xiàn)象級”電視劇。如何解讀電視劇創(chuàng)作、傳播中出現(xiàn)的這些新變化、 新挑戰(zhàn)?劇網融合時代,如何實現(xiàn)電視劇“內容為王”、“價值內涵”與市場傳播、文化影響的最大化?在日前由本報與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北京師范大 學國際寫作中心和新浪微博共同舉辦的“青春正能量:新媒體時代劇網融合新趨勢學術研討會”上,來自業(yè)界的專家學者圍繞上述熱點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電視劇類型融合的創(chuàng)新與突圍
范詠戈(中國作協(xié)影視文學委員會副主任):從電視劇文本看,《古劍奇譚》是適應新媒體時代而產生的一個新 “物種”,我給該劇定位是大型的古裝神話劇,但又是神話、古裝、武俠、科幻、偶像、動漫等多種類型劇的混雜,融合了多種視聽元素、多種類型。融合也是創(chuàng)新 和突圍。從內容上看,該劇通過它的人物和故事,對劍膽琴心做了一次全新的闡釋。其中兩個主人公屠蘇的成長勵志,還有他和晴雪的愛情,都是對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 一種展現(xiàn)。觀看該劇,還讓我想到“江湖”兩個字。江湖最早出自于《莊子》“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后來古龍小說有寫 到“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這就是對江湖做了一個總結,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江湖并不是溪水,因為溪水并不能容納太多,給人感覺心中只有江湖才能真正表現(xiàn) 意境。在今天鋼筋水泥的時代,羽扇綸巾、談笑狂歌、笑傲江湖、赤膽走四方,依然可以在我們大地上寫就,江湖的夢想依舊是每個人心中一個永久的神話。《古劍 奇譚》中包含著這樣的“中國故事“,它不光好看,而且有內涵,這正是我們當下需要的內容。這是一部做得很認真的戲,不是沒有挑剔的地方,但可以看出創(chuàng)作者 的誠意。不管是明星、動作、聲光電等手段,還是劇情內容,如果沒有這些東西,它對青年受眾也不會有這么大的吸引力。
劇網融合時代確實對電視劇提出嚴峻的挑戰(zhàn),不管是大屏幕還是小屏幕,因為是非連續(xù)的消費,和我們以前觀影的習慣很不一樣,它對中國電視劇的敘事 風格、結構、密度以及多種內容雜糅,都提出了新要求。有時劇情超越了真情,成為創(chuàng)作的第一需要,演員超越劇情,成為收視率的優(yōu)先保障。電視劇的核心創(chuàng)意、 創(chuàng)意核心正在市場和創(chuàng)新中間掙扎。在這個節(jié)點上,我們的創(chuàng)作者還是要“守正創(chuàng)新”。所謂守正,就是要有內容。劇網融合時代,更多的受眾是青年人,但還是需 要正能量,要不斷以新的故事類型和視覺沖擊來迎接這個挑戰(zhàn)。
向云駒(中國藝術報社社長):從《古劍奇譚》,我看見了一個網絡平臺的文化奇觀。首先就是從游戲走向藝術。這是網絡時代一個特殊的現(xiàn)象、特殊的 渠道。通過游戲的實驗,為其后來的再創(chuàng)作奠定了一個基礎。它讓我們想到游戲本身跟人類天然的、原始的關系,而越來越多從游戲到藝術的實踐,已在電視劇、電 影、戲劇等創(chuàng)作領域不斷出現(xiàn)。《古劍奇譚》恰恰把游戲與藝術之間的關聯(lián)往前推進了一大步。這一過程中,從受眾這個角度,從游戲中產生的經驗、快感,逐漸轉 化到移情、美感,這些都在電視劇里面進行了直接轉換,如此一來使得原來參與過游戲的、再來觀劇的年輕人,會帶著更豐富的情緒或者真實的經歷來觀看電視劇, 進而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這是網絡奇觀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現(xiàn)象。
《古劍奇譚》至少給我三點啟示。一是網絡人氣到觀劇的指數(shù)變化。這種借力是網絡的天然優(yōu)勢,該劇運用得淋漓盡致。二是電視劇本身呈現(xiàn)的壯觀和美 觀特效。很多最新的電影技術手法、電視劇表現(xiàn)手段都得到了充分運用,把視聽推向了新的高潮。此外,演員服飾、場景景觀突出了“青春和夢幻”的美學追求。三 是帶動了中國古代文化的關注熱。新媒體時代,我們的民間文化如何傳承?我們的年輕人知道阿波羅,知道西方的雅典娜、維納斯,知道的多是西方神話人物,但是 不知道我們的女媧、盤古、后羿。這是令人擔憂的。現(xiàn)在這樣一些古裝劇、神話劇,比如《古劍奇譚》對女媧形象的表現(xiàn),至少在年輕人中間普及了這樣一個女神、 創(chuàng)世神的神話形象。此外,該劇中還有古琴、劍等傳統(tǒng)元素,青年一代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劇網互動方式,了解這些傳統(tǒng)文化,同時讓其更好地傳承下去。
“內容為王”的受眾基礎
和精準的受眾定位
周星(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我把劇網融合和《古劍奇譚》的觀劇感受概括為“奇幻‘勾引’時代 潮流”。這里的“奇幻”包括劇作形態(tài)和呈現(xiàn)形態(tài)。 奇幻觀影時代的潮流是新媒體所造就的電視劇發(fā)展的新趨勢。如今電視劇的制播狀態(tài)已經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出現(xiàn)了多種存在方式,如網絡劇,包含網絡自制劇,是 專為網絡生產的,今年上半年這類劇的數(shù)量已經達到了1000多集;傳統(tǒng)意義上的電視劇,只為電視媒介服務的,這樣的電視劇每年生產15000多集。而《古 劍奇譚》恰恰處在中間狀態(tài),它是劇網聯(lián)動的劇,帶有不同其他類型的特點,甚至可能會帶動更多的電視劇探索傳統(tǒng)平臺與網絡平臺的互動嘗試。那么,回到劇作本 身,它成功的元素到底在哪里呢?
劇網融合,體現(xiàn)的是“強內容”和“強媒體”的輝映,但是最終還要考慮“強感覺”,思考年輕人的收視習慣。《古劍奇譚》的成功,正在于其“內容為 王”的受眾基礎和精準的受眾定位,制造了與該劇相關的社會話題。劇作將受眾定位于青年而非泛眾,其傳播意識極其清晰。緣于此,該劇對當下的時代潮流進行了 呼應。同時,該劇在武俠劇中融合了都市情感,魔幻劇中注入了田園思維,實現(xiàn)了情感劇的意趣化和傳統(tǒng)的意趣化等美學旨趣的結合。此外,該劇承接了游戲造型的 高妙,仙風道骨的狀態(tài),包括劇作上出乎意料、人氣演員的加盟等,確實也制造了很多話題。應該注意到,時代和受眾變了,傳播的環(huán)境也在發(fā)生變化,這就要求我 們的電視劇創(chuàng)作在氣質、內容、狀態(tài)、類型上進行相應的同步調整。內容重要,怎么樣來表達同樣不容忽視。
劉瓊(《人民日報》文藝評論版主編):無論是劇網還是劇臺,都是各種媒體形式的融合。網是傳播媒介,劇是內 容。從活字印刷到紙質印刷,到電臺、電視、網絡等等,都是媒介在不斷變化,而內容永遠是支撐各種媒介的不變的東西。就像多年前我們對網絡文學不在意,今年 我們都在討論網絡文學,后來發(fā)現(xiàn)網絡文學中不變的東西正是能夠打動我們內心的內容。這也是我對劇網融合的一種理解。《古劍奇譚》的熱播給我們最直接的啟示 就是青春劇的內容表達。為什么這部劇會讓這么多的青年人聚集在網絡的平臺上熱烈談論?正是印證了創(chuàng)作的心理機制。這種東西實際上表達了補償機制,它可以滿 足觀眾群體、受眾群體在現(xiàn)實生活中各種各樣可能沒有、或者是期望在未來的生活中可能有的很多心理需求、期待。這種需求、期待會形成一種暗示、一種引導,也 會形成所謂的價值引導的東西。該劇在對待愛情時,是以古典主義的方式來表現(xiàn)的。和我們很多婚戀觀、婚姻觀、情感觀還不太一樣,這恰恰就是“青春氣息”。 “青春氣息”對情感和愛情就是這樣,就是要青梅竹馬,要從一而終,要忠貞,要執(zhí)子之手。這就是青春文學,一定要基于這樣一個很好的價值表達。假如我們在青 春的時候都不能對愛情有這樣的追求,我們就沒有青春過。該劇對人格、性格分裂式的理解,包括對工具和人性關系都有其深刻的地方。他很想表達一個意思,就是 人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關系,當然它有些沒有完全表達出來,包括粉絲提出對非團圓式結局的不滿足。非團圓式的結局,可能也是作者本人對生活、情感的理解, 是一個思考的留白。
梁振華(北京師范大學國際寫作中心副主任):當下青年觀眾的新趣味和傳統(tǒng)的人文思辨精神之間沒有必然的矛 盾。通過特別年輕的殼來包裝我們習以為常的經典現(xiàn)實主義的思想內核,有利于實現(xiàn)人文精神與當下文化語境的對接。以《古劍奇譚》為代表的仙俠片,就提供了多 種文化質素共融的可能,比方說講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道家理念,提倡中庸、忠恕的儒家理念,等等。它們嘗試用一種青春的趣味來書寫,實現(xiàn)了兼容傳統(tǒng)文化 的現(xiàn)代性表達。隨著時代審美趣味的改變,當下輕巧美學已取代了負重美學,“輕趣味”時代已經不可阻擋地襲來。具體表現(xiàn)為,在創(chuàng)作題材上,野史、軼聞、架空 歷史、生活流占主導地位,表現(xiàn)形式則體現(xiàn)為將色彩、服飾、布景等形式元素推向極致。把歷史和現(xiàn)實的重負用巧妙的故事融入其中。在審美意趣上,這種敘事對極 端的端莊是排斥的,最喜歡的是幽默、調侃或者蔫壞。如百里屠蘇這個人身上的邪和完美的外形相融合,形成一種奇妙的反差。這種美學取向不僅體現(xiàn)在電視劇,還 體現(xiàn)在文學、電影等中國文藝的各個領域。而這一現(xiàn)象的形成,與消費文化、代際文化、網絡文化均有關。這里的代際文化,預示著今天中國的電視劇,尤其是通過 網絡播放的電視劇,消費群體已經變成“80后”、“90后”,他們是在電子技術和網絡文化中成長起來的。而網絡文化是信息量大、碎片化、年輕化的,它制造 出來的龐大數(shù)據(jù),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條審美變遷的精神河流。我們要做的正是把自己變成精神河流當中能夠捍守文化價值的一朵浪花。
為了應對當下審美旨趣的時代轉型,影視創(chuàng)作者應該研究這種新趨勢,從中找到經典文藝思維與全媒體時代對話的新路徑,影視創(chuàng)作者應該主動在作品中追求“網味”與“劇味”的融合,更加關注受眾的審美情趣和需求,在提供優(yōu)質文藝作品的過程中引領受眾審美水平的提升。
劇網融合給青年文化
帶來新的增長空間
尹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劇網融合給青年文化帶來一個新的增長空間。過去我們做文化研究,通 常將青年文化當做“亞文化”,就是非主流文化。但是互聯(lián)網出現(xiàn)之后,亞文化今天有可能成為主流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讓主流文化在它面前非常失語,這個改 變是革命性的。像《古劍奇譚》這類電視劇給我特別大的啟發(fā)。過去我們覺得這種亞文化,在成年人控制的媒體世界當中,可能會進行過濾,進行改造,讓它符合我 們、適應我們的需要。所以,我們天然帶有對青年文化的過濾性,我一定會把青年文化自身的某種東西給過濾掉。但是今天它能夠通過互聯(lián)網,讓游戲再回到電視這 樣一個大眾媒介上得到更符合青年人心理特點的一個傳播,這可能就是新的時代帶給我們的一個巨大的改變,而且能夠讓內容價值得到充分地實現(xiàn)。由于市場的推 動。過去青年文化的媒介和“看門人”都是成年人,因此經濟價值得不到實現(xiàn),市場不太容易會推動它。但是今天由于劇網的融合,青年人這個消費主體被放到市場 的主體上,所以它的價值能夠得到巨大的實現(xiàn)。
為什么該劇在電視、網絡上播得很好?首先它有多年忠實的用戶,而用戶跟傳統(tǒng)媒體最大的不一樣,用戶都是點,所有的點在網狀傳播當中都是一個傳播 者,我們過去的電視劇面對的受眾都是匿名受眾,這個點是死點,傳播了不會再傳播。但是游戲用戶這個點的信息可以向別的點進行傳播,很容易形成網狀傳播的潮 流。再加上后來選演員的時候,推出了有巨大粉絲量的一些選秀明星,粉絲加明星就構成了巨大的消費人群。用戶跟粉絲跟我們傳統(tǒng)的電視觀眾不太一樣,傳統(tǒng)電視 觀眾看一個東西更多是對劇當中的人物產生興趣,其實演員對他的粘合度是很低的。但是在青年文化當中不一樣,用戶和粉絲更關注的是演員,因為在這個演員身上 寄托了他的某種情感。所以,所有的偶像都是有情感投射的,就會有粘合度。過去我們抗拒的時候,會說這個劇不好,這個人物不好,我們就不看。但是他愛一個東 西,是允許它有缺點的,就導致這個劇不管什么評價,熱度都非常高,而且互相影響,互相累積。
其次,用戶改變生產方式,讓青年人主宰了娛樂內容。該劇一開始就是游戲用戶,后來在選角、選演員甚至選造型各個方面都在互聯(lián)網上進行熱議,這就 讓所有的用戶都參與了創(chuàng)作。大數(shù)據(jù)有兩種,一種是事后數(shù)據(jù),一種是所有的用戶本身構成的動態(tài)數(shù)據(jù),這個動態(tài)數(shù)據(jù)在互動過程中會影響到娛樂內容。該劇就非常 典型地體現(xiàn)了這一點。比如楊冪一開始的造型大家不喜歡,紛紛提意見,讓創(chuàng)作者改造型;當有些情節(jié)、有些內容不合適,大家覺得跟原來的游戲有出入,創(chuàng)作者就 改劇情,甚至改人物設定、改人物關系。這可能是過去傳統(tǒng)影視創(chuàng)作很難做到的,因此,它更大程度地適應了年輕人的需要。
再次,青年人在用網劇融合的方式創(chuàng)造自己一代人的主流價值。互聯(lián)網文化當中,我們總是會覺得它容易出現(xiàn)粗鄙化、低俗化現(xiàn)象,但是在這個作品中, 你會發(fā)現(xiàn),年輕人仍然在他們的文化世界里形成自己的某些共識。比如劇中突出了它的成長主題,從一個小孩成長為一個有擔當、有責任的人,而且在這個過程當 中,愛情、友誼、責任在其身上都能體現(xiàn)出來。這是非常可貴的。該劇體現(xiàn)的價值觀,不僅有愛情、友情、真情,所有正面的價值都得到了充分傳達,而且你也會發(fā) 現(xiàn)另外一個觀點,既不是我們理解的傳統(tǒng)文化,也不是我們所理解的全盤西化,他們在文化營養(yǎng)當中慢慢過濾出自己的共識。它里面的人物都是從個體出發(fā),甚至連 他們的責任感都是從個體出發(fā)的。我們現(xiàn)在把忠孝節(jié)義拿出來當主流文化傳播,但是在青年人當中,他們追求個人的幸福,追求自己的愛情,追求自己的友誼,顛覆 了一些傳統(tǒng),但是他們仍然覺得自己對一個類、對一個整體是有責任有擔當?shù)摹4送猓搫≈械脑煨汀鼍暗脑O計、人物關系的設計等都包含了中西文化、傳統(tǒng)文化 跟現(xiàn)代文化之間的融合。可以說,該劇是很值得傳統(tǒng)文化來做研究、做探討的一個樣本。
趙彤(中國視協(xié)理論研究室主任):互聯(lián)網思維,是2014年中國文化建設中的一個新語匯,也是一個新的關鍵 詞。互聯(lián)網思維產生的背景,是因為伴隨著互聯(lián)網長大的一代,現(xiàn)在已經是風華正茂的一代人了,而且伴隨著互聯(lián)網成長的人口還在不斷擴大。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對生 產關系和意識形態(tài)再生產關系都產生了并繼續(xù)產生著巨大的影響。互聯(lián)網思維聯(lián)系著三個方面:一方面是新媒介技術的運用,一方面是對地緣空間關系的突破,一方 面是人口的代際轉換。新媒體與其使用者的關系可以從兩個方面來打量:一方面,新媒體可以說是新生代人群的伴隨性媒體;另一方面,新生代人群也可以說是新媒 體的伴隨性人口。以《古劍奇譚》為例探討“青春正能量”,涉及的就是后者,也涉及到一個大的課題,就是如何在影視劇生產中,運用互聯(lián)網思維來表述青春、引 導青年。
《古劍奇譚》是根據(jù)電腦游戲改編成的電視劇,是電腦游戲產品的衍生產品。游戲的主體人群是年輕人,電視劇的主播渠道是擅用青春修辭的湖南衛(wèi)視。 包裝在該劇古裝、仙道、俠義故事里的是異于當下、異于現(xiàn)實的秩序世界,現(xiàn)實禁忌在那里更容易被突破,在那里可以糾合古今中外,馳騁想象,來抒發(fā)遐思和叛逆 的情緒。這是青春期的一種特征。這幾年青年人喜歡看的“穿越劇”,都是在打破既定秩序的框架里生發(fā)的。
網劇創(chuàng)作不要忽視
藝術本體的吸引力
高小立(《文藝報》藝術部主任):大投資、網游改編、一線的特效團隊、玄幻神話題材,加上武俠元素、偶像派 的明星陣容、鮮亮的服飾、時尚感強的造型設計,可以說,《古劍奇譚》已經將現(xiàn)在可能吸引年輕觀眾收視的方式一網打盡了,尤其對之前遨游于網友世界的大批游 戲粉絲來說,能夠看到真人演出的電視劇版,對他們來說可能吸引力就更大。但不管形式怎么樣,播出平臺再怎么變化,還是要“內容為王”。《古劍奇譚》將中國 傳統(tǒng)神話故事與古裝現(xiàn)實生活、武俠與玄幻、言情與動作,通過一把劍串聯(lián)起來,而且里面又設置了很多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瑰麗奇幻的畫面,還有精彩刺激的特效與 動作場面,將改編后的游戲經典場面再現(xiàn)與演繹,為年輕觀眾提供了一場想象的盛宴。從該劇的價值取向來看,其中有主人公忍辱負重的堅守,有行俠仗義、抑惡揚 善的責任擔當,還有解救危難的犧牲精神。青春敘事離不開愛情元素,該劇傳達了傳統(tǒng)的東方式的戀愛觀,沒有以暴力、色情、惡搞等曾經泛濫于網絡的元素為噱 頭,包括以往青春劇常常備受詬病的語言臺詞,都注意到了與人物情境的吻合。既有很生活化的語言,也有詩性話的語言,甚至還有一些富有哲理性的語言,這些都 是根據(jù)劇情、人物需要設計的。
神話體裁是中國民族文化的瑰寶,神話劇包括穿越劇一度走紅網絡不是偶然現(xiàn)象。首先是由于年輕觀眾的觀賞需求,憑借影視劇制作技術的不斷提高,影 視人紛紛以高科技手段來提升作品的藝術性和觀賞性,使藝術和技術得以較完美地融合,增強了觀賞效果。其次,這樣的作品滿足了觀眾的某種情感需求,用一種超 現(xiàn)實的方式來折射現(xiàn)實或者補救現(xiàn)實中的一些缺失,在幻象中改變命運,尋求夢想,實現(xiàn)精神上的寄托。許多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能實現(xiàn)或者難以實現(xiàn)的精神需求,通過 穿越劇、神話劇得以滿足。第三,從創(chuàng)作層面來講,神話劇是藝術家在現(xiàn)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結合的追求上最容易實現(xiàn)的一種形式。而這二者的結合是非常考驗創(chuàng)作者 功力的。《古劍奇譚》在現(xiàn)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結合上,可能做得還有些差距,但是我們看出了主創(chuàng)的這種誠意。
當下影視劇已經成為對青年人影響最具強勢的力量。長此以往的耳濡目染,對他們尚未形成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一定會產生極大的影響。因此,如 何在既提高劇集觀賞性與年輕觀眾粘合度的同時,又提高年輕人審美取向與品位,遠離惡俗與媚俗,這既是對文化負責,也是對民族負責的態(tài)度。青年觀眾并非等同 于媚俗,從創(chuàng)作到播出都不應該看輕、低估我們的年輕觀眾,作品和觀眾是一個雙向的關系,有什么樣的作品就有什么樣的觀眾,反過來有什么樣的觀眾就有什么樣 的作品。現(xiàn)在網絡觀劇的主流人群是“80后”、“90后”群體,他們的欣賞趣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電視劇的走向。網劇對觀眾的審美應該有一定的引導,要從 單純的眼球吸引力走向藝術本體的吸引力,培養(yǎng)高素質的青年觀眾,有了高素質、高品位的觀眾群體,才會使電視劇作品不再單一,甚至走進一個新的模式化的窄胡 同里。只有青年觀眾整體鑒賞力的提高,才能帶來中國電視劇未來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田卉群(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影視系主任):《古劍奇譚》最大的成功首先是為劇網融合作出了有益的嘗 試,同時,該劇把仙俠片最后契合在青年人的成長上,也為電視劇類型的融合作出了很好的嘗試。該劇是我一直非常期待能夠在中國影視劇中形成氣候的仙俠片類 型,中國傳統(tǒng)的文學當中就有很多這樣的故事。《蜀山劍俠》的小說文本發(fā)展到登峰造極,直接影響到后面的武俠小說,但是徐克做的《蜀山劍俠》一直沒有找到特 別好的途徑解決仙俠片的問題。《古劍奇譚》就是把仙俠片最后契合在青年人的成長上,在契合小說的同時,也在類型融合方面作出了很好的嘗試。我們經常看到很 多電影電視劇的類型融合,最后出現(xiàn)不倫不類的產物,但是《古劍奇譚》在發(fā)掘題材的時候,沒有出現(xiàn)這種情況,相反發(fā)展得很好。看得出這部劇的主創(chuàng)試圖通過這 種表達去發(fā)現(xiàn)這個戲背后的一種趨勢,以及年輕人如何通過他們自身的互動來建構他們的主流價值觀這樣一種蠢蠢欲動的前景。這可能是我們必須要正視的一種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