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美術 >> 作品 >> 作家水墨 >> 正文

    跪拜書圣 敬畏古法——評周振華書法藝術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12月17日11:23 來源:中國作家網 蘇士澍

      書法史上有一個文化現象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關注,即歷代書法大家、名家,除其書法技藝精湛,文筆文章也異常精彩。周振華在文壇早有盛名,然而他的書法也同樣造詣頗深——在他的藝術世界里,文學與書法兼收并蓄、相得益彰。

      縱觀我國書法史,歷代書法大師都有著深重而鮮活的文學元素。追溯《蘭亭序》的淵源就是佐證——那隨流觴曲水飲酒賦詩唱和、抒發平生抱負,并將詩詠匯編成集的“祓禊”盛會,其詩文之序成為書法歷史長河的千古絕唱。

      在近現代書法百花園中,作家書法也十分活躍。魯迅、巴金、老舍、葉圣陶、林風眠、賀敬之等都有經典的書法之作;作家們用心靈去揮灑線條,用文學的雨露滋潤書法綠葉,成就了典型的文人書法。書法中注入了自然之美、古典之韻、現代之風,甚至是濃濃的文學鄉愁。

      評論家們認為,周振華的散文之美,美在自然。篇什里沒有刻意的營造,沒有矯揉的粉飾,它來自于鄉間,帶著原野的清風,帶著泥土的芬芳,帶著莊稼的質樸,帶著棗花的香甜;帶著父愛的慈祥,帶著母愛的溫情,帶著家鄉的夢縈,他在文學世界傾注了太多的真摯的情感。細觀他的書法,亦帶有這樣的特質——簡潔、厚樸,清純、溫文爾雅。

      周振華以晉人書韻法度開蒙,自幼勤學苦練,這無疑為他的書法道路奠定了堅實基礎。他敬仰王羲之,曾走進曠野,以一位書者的虔誠面向群山呼喊:“跪拜羲之,擁戴書圣!”他的案頭也常以多種字體呈現這八個他認為最神圣的字,這是他心靈深處發出的呼喚與敬畏。在談到書圣用筆的細膩時,他說,“我總感覺,王羲之的字就像是那些美好的旋律,它們都是大真大善大美,閃爍在人間的耀眼星光。”

      周振華的行草取法“二王”,對晉人的名碑法帖獨有鐘愛,用功最勤。此筆意書寫的聯句和詩文,其結字端莊、樸厚古茂、用筆方峻、起收果斷,凝重中盡顯峻利,雄強中又不乏雋美。而他尤擅行書,在行書取法上,緊緊扣貼于王羲之集字之《圣教序》,字字苦攻求至,如此綿長的碑帖,他臨了不知多少遍。他喜歡拿馮承素雙鉤摹寫的神龍本《蘭亭序》對照褚遂良、虞世南、趙孟頫等古代書法大家臨摹的《蘭亭序》,深入研究其筆勢,剖析其用筆之特點,后予以臨寫,全神貫注,一絲不茍,心手盡至;他的行書得益于《蘭亭序》《圣教序》、智永的《千字文》、米芾的《蜀素帖》《苕溪詩帖》、蘇軾的《黃州寒食詩帖》《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黃庭堅的《松風閣》、趙孟頫的《膽巴碑》《前后赤壁賦》等等,凡與二王一脈相承的書家名帖、尺牘,他都靜悟苦臨;小草嚴格取法書圣之手札、十七帖,智永的《草書千字文》、孫過庭的《書譜》等經典法書。因而在他的作品中,臨“二王”筆意的作品,字里行間充滿了書卷氣,溫文爾雅,恰到好處。他常說智永和尚光《千字文》就寫了800余本,趙孟頫每天要研習一萬個字,我們真的還差得遠,所以我們還不行。他的楷書取法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等碑帖,其書作筆力雄健而又不失活躍靈動。

      總之周振華其書體書作線條流暢,牽絲連帶、前呼后應、枯潤相宜與章法之布局極其講究,不僅有漢魏碑板間架構之嚴謹,且含有顏體魁梧之蒼勁、柳體之鋼骨、歐體之秀麗,更具“二王”之風流。他亦能把拙與巧、俗與雅、古與今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不會讓人感覺突兀。

      周振華于書法藝術的學習和創作中廣泛涉獵,多有所得,他偏愛歷代法書經典,從研習經典中尋找創作的滋養。他在很多場合經常說:“書法一定要取法乎上,要臨經典之帖,要找源頭,找對源頭。不然,一輩子、兩輩子的功夫都會白搭進去。學書,必須要心到手到。手到,心未到,等于沒到;心到,手未到,還是沒有到;心手都沒到,永遠達不到;心到手到,也只能說有可能達到。更重要的是書家還要具備良好的人品人格,缺了這,到了也白到。”他學書注重的是從深層面上體悟,從規律入手,循序漸進。在他看來,取法乎上是學書者追求的最高境界,要求在不斷的繼承與創新中挖掘,正本清源,做長時間的積累,這可能是惟一的一條出路。“中國書法藝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人生苦短,要真正有所成就,就必須少走彎路,這就需要對古代優秀法帖心摹手追,作終生不懈的奮斗。書家要多與古為徒,與古人交流溝通對話,獲取更多的信息進行創作,要有清醒的認識,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能夠辯證地吸取經驗和否定自我,在否定之中求得肯定下來的東西,不斷豐富自己的創作。”從以上的論述不難看出,周振華對書法藝術有著很深的理解。

      而在深層面上體悟的同時,他也在更廣的層面上游弋:文史儒道涉取廣泛加之豐富的生活閱歷、開闊的藝術眼界、坦然的處世態度,如此造就了他在藝術上的獨特個性和審美內涵,也造就了他在書法藝術上的審美取向。在這其中,他的作家背景對其書法創作不無影響。他的散文風格及語式也很獨特,獲得過冰心散文獎、老舍散文獎等很多獎項。

      文學是人學,文學是一切藝術之母。書法作為藝術之中的一個門類,亦離不開文學。因之,文學和書法相互滲透,相得益彰。文學和書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在文化大視野中,書法和文學都是表現心靈情韻的藝術。書法受文學觀念和審美模式的影響,在藝術審美大視野中,書法與文學、繪畫、篆刻具有十分緊密的關系:詩文不僅是書法家最重要的表現內容,而且將豐富的情感內容外化到書法的情感線條符號中,使以線表現的書法成為中華民族深層心理的藝術形式,并具有了獨特的文化意蘊。

      而在周振華的藝術世界里,文學總是溫潤著他所開辟的各個領域各個行當,表現出文學具有的極強的滲透功能。在他看來,書法在視覺上呈現出來的是神韻與意境,文學則在敘述中傳達著感悟與思考,他應邀常為一些報刊題寫文學作品標題,他說這是一種特殊的書法創作,比自創作品更有意味——文學講究結構,書法同出一轍;文學講究韻味,書法亦同源;文學講究厚重,書法提倡濃墨重彩;文學講究創新,書法亦然;文學講究唯美,書法皆同;文學講究從古典中汲取養分,書法倡導從碑帖中得到啟示。“其實作家書法頗顯文人的亮色,作家書法已成為中國書法領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實中有些人就喜歡作家的書法作品,當問他們為什么就喜歡作家的書法作品,他們說的更多的是感覺。感覺作家的書法有作家的味道,有作家的深邃,有作家的靈動,有作家的神秘。”——有作家的味道——作為書家的周振華,筆墨之中自有作為作家的周振華的獨特味道,一如他的一幅章草作品《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那般簡潔、質樸、文雅。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