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這個題目真的非常恰如其分,我想說幾個意思,《小說評論》刊物三十年,是一個文學史的活見證,我們看到我們跟著《小說評論》他們一起成長,見證了這個刊物從最雜的一個著眼于狹窄的小說題材,它是再一個地方上,按照所謂中央和地方的分點,我們逐漸看見了這樣一個著眼于小說題材,產生局限于一個地方的刊物,如何在這三十年變成了一個有全國影響的,極其重要的刊物,這一點呢,確確實實是跟幾個因素相關,比如說第一,我們說陜西是一個大省,有足夠這樣的資源,第二能夠看得出陜西地方的領導們對這個事情的,無論從文學還是創作還是文學批評,他的重視,因為沒有這樣的重視,這個刊物走到今天其實也很困難。第三個,辦刊人的工作人員在三十年當中,可以說是比較前赴后繼,一代一代的這樣傳承,辦刊宗旨到了最近十年,我們辦刊宗旨越來越清晰,我個人覺得《小說評論》這個刊物,無論這個刊物開發的內容,還是說從領導的管理,還是從歷任主編的辦刊思想,這個刊物是有文學擔當,有對中國當代文化文學的一種責任感,是有文學理想的一種刊物。這么說起來,好像是一個陳辭濫調,這點其實不容易,就是能堅持自己辦刊的理想,然后這個辦刊思路越來越清晰,團結全國最重要的批評作者,我們的《小說評論》這三十年辦的越來越好,這是我想說的第一個意思。
再多說就有點像拍馬屁了,但是我真這么想,一份有擔當的,有辦刊思想,能體現主編辦刊方針,辦刊理想的這樣一個刊物,這個是我的第一個感受。第二個就是給我們出的題,這個題本身也很難解,剛才雷達第一個發言,就是這樣一個現狀其實是我們每個人都參與其中的,遇到困難,這個困難不僅僅來源于文學本身,也不僅僅來源于批評本身,關于對批評的指責,一直以來都是這樣的,當然不排除某種個別的文學批評從業者他自己有問題,不排除這一點,但我覺得更主要的就是今天我們的批評現狀,說它理想也好,不理想也好,說我們的批評倫理喪失了還是沒喪失也好,其實今天是文學以外更大的東西所決定,比如文學的重要性在今天與其他門類,與大眾文化條件下,各種的自媒體、各種的準文學批評,它之間的關系和博弈當中,文學批評的弱勢,其實今天看的特別清晰,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過去我們都反對青年人的,因為我們堅持我們所謂的專業,專業是受過專業訓練的,被認定的所謂傳統批評家所承擔的,但是你會發現對于批評的職能,對于批評的影響,所有的青年讀者他根本不看我,一個媒體的批評、一個自媒體的批評,一個網絡的批評,2000字足以秒殺,這個是我們的困難。也就是說我們今天遭遇這樣的一個變化,其實不僅僅來源于文學內部,還來源于文學外部。媒體的從業者,絕大部分也都是受過專業訓練,這一點與七八十年代媒體和專業之間的差距你看沒那么大,比如說我們陳曉明老師一個博士生,他畢業了可能沒留在高校,沒從事專業工作,他可能就去了某網站,這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他的批評寫起來,在一定意義上說并不比我們差,而且他可能更紀實、更鮮活,甚至更言之有物,就是我們可能這個困難,無論是我們的現狀也好,我們的倫理也好,其實都在當下文化條件下發生了變異,我們是經受著考驗,這一點也有我們自我反思,重建自己工作系統的一個,重建自己批評觀念的一個契機。所以說一味拍馬屁不好,完全唱黑不好,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批評在當下所遇到的困難,不僅僅來源于文學內部,不僅僅來源批評系統內部,還來源于多個領域,在這樣的一個狀況下,文學批評現狀確實我個人覺得是遭遇了一些問題,我們的批評倫理在跟其他的商業倫理也好,跟大文化條件下普遍人的倫理也好,究竟是一個什么關系,其實都是需要反思。今天這個會也給我們創造了一個條件,我也在學習當中。最后說一句俗套的話,真心祝愿《小說評論》,我們陜西的文學批評越做越好,因為我們《小說評論》這么好的刊物,有這個條件,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