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學習習總書記的講話,談一點感想,會議的主題我來沒來得及仔細消化,談一下初級的想法,批評倫理這個想法好像很新,但是以前似曾相識,有過這樣的想法,到底包含哪些內容,實在我也沒想清楚,接到這個會議通知以后,也沒有仔細琢磨,我想包括兩個方面的問題,一個就是作家、批評家的倫理,就是你批評的態度,我覺得用魯迅的話就是好就是好,壞就是壞,這是客觀公正的一種批評,這應該是做批評家很重要的一個標準和原則,這個從這方面我們應該強調這樣一種客觀的公正的態度。剛才幾位發言對批評現狀,我個人比較贊同,我覺得目前批評秩序是比較好,基本適用,但中間有一些具體的問題,哪方面都會有,當然我們缺少是對批評的理解、關注、扶持、幫助,所以在這個基礎上,這個前提下談批評上的一些問題,有一些批評家可能很少意識到這個問題,或者沒有自覺意識到批評家的工作應該持這個態度,我們好就說好,壞就說壞,不受外在公利因素的影響,我覺得這個是很重要的,對主體的一個建構,這是一個我初步的感想。
另外一個就是在批評過程當中,在批評實踐當中一些倫理原則的東西,我同樣用魯迅先生有另外一句話,講的很全面,就是顧及全文,要顧及全篇,一個作家不同時期的創作,不同作品的寫作過程當中有很多具體的問題,所以不僅顧及全文是很重要的,還要顧及全篇,不能像文化革命,很多片段加以詮釋,過度詮釋,這個也不符合魯迅說的,所以我覺得從批評過程當中來看,顧及全文和顧及全篇是很重要的精神,所以我覺得從魯迅所說的兩段話,我個人體會大體上可以概括關于批評倫理兩個方面的問題,一個是批評主體方面倫理原則、態度,一種是批評活動實踐過程當中一種標準,所以這是我要說的第一個初級的感想,因為沒來得及仔細思考。
另外一個,我覺得目前批評現狀有一個因素不太滿意,我們最近十幾年,將近一二十年之間,不大很重視批評的基礎理論和建設,這個在80年代曾經是大家非常重視,當時出了很多關于文學批評基本理論方面的論著,就是一些學者們也很愿意討論這些問題,觀念、方法這些問題,因為每一個時代所面臨的問題不一樣,所處的時代環境不一樣,所面臨的創作路徑不一樣,所以批評的語言有一些不變的東西,但是相對來講,有些觀念和方法還是在變化。比如我們以前老一輩的批評家,包括我們這些受他影響成長起來的這一代人,都很重視社會歷史方法,到80年代以后,結識了很多新方法,這樣一代,以前對我們理論,包含文學基礎這樣批評基本理論問題,主要是社會歷史方法,80年代以后,缺乏了很多基礎理論,強調新方法,所以它不同時代的批評會面臨不同問題,我們最近20多年來,有很多新問題,新的情報發生變化,所以這方面基礎理論建設是非常薄弱,也不很重視,基本上沒有多少人從事這方面的思考,所以所見的理論著作和一些論文也很少,所以我覺得這方面是急需要加強的東西。
與這個相關的東西,就是我們現在批評隊伍的建設里面一個問題,就是批評人才培養的問題,現在高校里邊文學概論這個課程,本身就比較薄弱,因為我們現在文學理論變化很快,像以前一樣,比較權威的現在也沒有,所以有些學校連文學概論都沒開設出來,所以我覺得對于文學批評人才的培養是非常急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因為現在時代講,中文系培養出來的很多人,談到文學批評,基本上在理論上是比較孤獨的,基本上不知道文學批評是怎么回事,只是一些經驗性的,直觀的一些想法,沒有什么系統支撐,然后為作品分析、作品解釋這方面,在方法上都很欠缺,所以文本分析是我們很重要的缺向。現在博士生,我帶的學生寫論文都是大而化之的東西,宏觀的,哪怕理論很多資料到處都是引號這樣的文章,真正進入到文本的具體,建立在感性的基礎上的審美、鑒賞和分析,這樣的能力很差,我覺得這是我們文學教育上很有關系,所以我覺得這方面的東西也急需加強。因為來的有很多高校的,所以我希望這方面的工作做一點努力。
最后我想說一點,這個會大標題,主題很重要,我還沒來得及仔細想,我來參加這個會,主要沖副標題來的,《小說評論》創刊三十周年,我有落下來的博士生正在答卷,我說可能來不了,后來跟我說還有這么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這個從個人感覺方面來說,我一定要來參加這個會,因為我是《小說評論》的老讀者,也算是半大不小的作者,也是中途加入的,所以跟《小說評論》基本上是相伴三十年,我跟王愚老師三代主編都是老朋友,許多事情都是經歷過,給了我很多幫助和提高的機會,所以我很感謝《小說評論》,也非常祝賀《小說評論》經歷許多曲折、坎坷、艱難,走完了三十年的路程,我個人最近幾年要說與《小說評論》有點關系,就是開辟了一個專欄,這個專欄時間上可能比較長,一共有12年的時間,現在這個專欄基本上把中國今天比較活躍的小說家,基本上都攬進去了,我算了一下大概有70多位作家進入到我們小說家檔案專欄里面,而且這個專欄在海外還有點影響,去年還是前年,臺灣有一個雜志,用兩年的時間轉載到我們所寫的,作為一個作家短評這個方式發的,應該是這個專欄堅持本身表明了小說編輯工作態度,對陜西人,我很敬佩,也是很務實,很講究信用,而且跟人之間很容易交流,很容易理解,所以如果沒有我們兩代主編相互溝通、理解,互相幫助,這個專欄是不可能堅持下來,我們互相信任,他們信任我選擇的對象,也信任我做的這個工作本身的一些方式,所以我們這個專欄能比較嚴謹的開設下去,我覺得這體現了《小說評論》的工作精神,工作態度,這也是從事文學批評工作應該有的態度,所以我非常感謝《小說評論》,希望《小說評論》繼續走后面的三十年,再三十年,再三十年,永遠地走下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