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藝苑 >> 正文
自古以來,關于黃河這承載著中華文明的母親河,不僅有眾多膾炙人口的詩句,也不乏以黃河為題材的歷代丹青妙手留下的名作巨構。當代畫家王世利這幅表現黃河壺口瀑布的畫作,別出心裁,獨具魅力。臺灣藝術大家李奇茂觀賞后“感覺到了黃河邊,全身都是黃色的沙”,從而“沒到黃河,卻已經到了黃河,可能到了黃河,還沒有王世利的畫那么感動”。藝術史論家劉曦林則“如聞奔雷的響聲”震撼著心靈,稱該作實現了“從視覺到聽覺的轉換”。
早年受過嚴格的學院教育的王世利,在浩如煙海的古代藝術里受到了傳統的滋養,并逐漸形成了崇尚寫實的藝術理念。他經常去壺口寫生采風,一年四季不同時節的考察,讓他直觀感受到壺口瀑布在春、夏、秋、冬里的不同變化。黃河湍流的咆哮,水中巖石的堅韌,開始在王世利的筆下慢慢凝聚!坝脗鹘y的筆法塑造歷盡滄桑的巖石,力求墨色厚重;為了忠實地描繪泥沙俱下的黃河,采用大量的赭黃類顏料畫河水,這種顏色看上去充滿‘火氣’,但它準確而貼切地表現出咆哮感,呈現了一種真實而略帶扭曲的美;我精心調整巖石之間的關系,前后、聚散、大小,突出險、奇、正等地貌特征,調動干、濕、濃、淡,以色度變化完成水色交融、水勢千變萬化的韻律,把握水的動感和質感,讓巖石與水產生剛柔對比。”從而有了《春朝暉》、《夏奔涌》、《秋華章》、《冬流韻》、《黃河之水天上來》、《無盡的樂章》等氣韻生動的黃河畫作。
翻看王世利的畫作,可以發現,他隨著黃河一路走來,雖然已經贏得了榮譽與肯定,但他并沒有墨守成規地將自己禁錮在已經獲得認可的模式之中,而是在不停地摸索前行。從其不同階段的畫作中,可以看到對于黃河水質感的表現有著明顯變化,從最初色墨相間,到今天脫離墨色,以色彩凸顯黃河水的雄渾;從水口畫法上對傳統繼承與寫實傳達間的生澀,到吸納融會中西方繪畫所長,極具時代氣息與現代審美特質。在他近年來的作品中,那奔騰翻涌、順勢而下的水,靜穆穩重、橫亙其中的墨色巖石,云蒸霞蔚、靈動飄逸的水霧,氣勢磅礴的壺口瀑布在其畫面上不僅是再現,更是升華。
“不滯于手,不礙于心,不期然而然”是王世利追求的藝術目標。從每年去黃河必不可少地畫寫生、拍素材,到今天流連于黃河岸邊的佇立凝思、細細感悟,他在黃河意境的傳達中,早已超脫了簡單的對景寫生,而是借黃河抒胸懷。正如他筆下山林里那些不拘泥于具體樹種的林木一樣,他在描繪著心中的樹、心中的黃河、心中的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