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藝苑 >> 正文

    開拓現實主義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12月16日10:31 來源:光明日報
    開 山(油畫) 馮法祀開 山(油畫) 馮法祀
    遠望泰山南天門(油畫) 馮法祀遠望泰山南天門(油畫) 馮法祀
    開山創作稿  (素描)馮法祀開山創作稿 (素描)馮法祀
    寶成鐵路建設工地  (素描)馮法祀寶成鐵路建設工地 (素描)馮法祀
    捉虱子創作稿(油畫) 馮法祀捉虱子創作稿(油畫) 馮法祀
    正 午(油畫) 馮法祀正 午(油畫) 馮法祀

     

      今年是我國現實主義油畫家馮法祀百年誕辰,“馮法祀百年誕辰專題展——馮法祀的‘開山途’”日前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本次展覽聚焦20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這兩個馮法祀現實主義創作的重要時段,展現了他一生畫筆不輟,開拓現實主義大山的藝術之路。

      走進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3層展廳,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將近3米高的《開山》。這幅作品以修建黔桂鐵路為創作題材,不像很多肖像畫或宣傳畫里側重刻畫那種雄偉高大的人物形象,作品里描繪的民工身材瘦小、神情疲憊,民工手中彎曲的鐵錘、腳下裸露的赤紅色山體和遠處險峻的峰巒仿佛訴說著勞動的艱辛。

      此次展出的另一幅油畫《捉虱子》是馮法祀現實主義創作的代表作,展現了中國遠征軍在中緬邊境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史實。這幅戰爭題材作品選擇了很獨特的視角,表現的是前線戰壕中的遠征軍戰士在戰斗間隙捉虱子的情景,畫面中的戰士同樣骨瘦如柴,疲憊不堪。

      馮法祀的這兩幅作品及各個版本的創作稿構成了本次展覽的第一部分“開山”。創作源于他深刻而真實的生活體驗,《開山》始于1943年他隨抗敵演劇五隊在黔桂鐵路工程沿線慰問職工途中的大量寫生創作積累,《捉虱子》則源于他1944年與演劇五隊在緬甸前線戰壕中的速寫。

      得益于馮法祀妻子張云先與兒子馮世光的慷慨捐贈,這兩幅經典作品的素描草圖、速寫等眾多創作稿在本次展覽中第一次全件套與觀眾見面。這批創作稿不僅是承載畫家創作構思的草圖,也是珍貴的歷史文獻,彰顯了馮法祀在艱苦戰爭年代進行油畫創作的風格特征,即瞬間記錄,快速作畫,注重整體,不拘細節的所謂“急行軍”似的畫法。“通過研究展覽收入的大量經典作品創作草圖,我們可以深入了解畫家當時的創作過程。”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王璜生對本次展覽學術價值給予充分肯定。

      1955年,已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繪畫系主任的馮法祀,和眾多年輕晚輩一起參加了蘇聯油畫家馬克西莫夫舉辦的油畫培訓班。期間,馮法祀系統學習了西方油畫的知識體系,汲取了俄羅斯寫實主義繪畫扎實的表現技巧。1957年,馮法祀和部分學員隨馬克西莫夫進行全國旅行寫生,本次展覽第二部分“行走”展出的“風景寫生”系列油畫即創作于這一時期。這批作品如實反映了20世紀50年代中國的現實生活場景,題材廣泛,從華山之巔的青松到重慶江邊的碼頭,從四川灌縣幽靜的寺廟白墻到寶成鐵路如火如荼的建設工地,從中可以看出他創作手法上的變化,尤其是在外光和色彩的運用上均有新的突破。

      “看,這就是泰山。”展廳一角,一位母親指著墻上的巨幅油畫對懷中的孩子說。這幅《遠望泰山南天門》與《蘇州甪直古鎮》系列等一批馮法祀晚年的風景寫生和創作構成了本次展覽的第三部分“登高”。他始終遵循青年時代就已確立的“為人生而藝術”的信念,一生致力于油畫語言的提高與豐富,臨終前仍以95歲高齡同時進行著幾幅作品的創作,以至身后留下幾件未竟之作。馮法祀的兒子馮世光表示,這批作品的捐贈和展出,既是對父親的紀念,也表達了對老一輩藝術家“活到老畫到老”精神的敬佩。

      “馮法祀堅持用藝術反映廣闊的社會現實,為中國社會的歷史變遷和人民群眾的精神風貌留下了視覺的印證。”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說,“本次展覽取名‘開山途’,既是《開山》這幅作品創作過程的概括,更是馮法祀一生在現實主義這座大山中不斷開拓攀登的寫照。”

      本次展覽是中央美術學院“藝術名家百年誕辰系列”專題展的首個展覽,將持續至2015年1月8日。

      (郭冠東)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