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移步而不換形”——看京劇《天下歸心》憶梅蘭芳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12月16日09:30 來源:光明日報 張頌甲

      11月1日至12月25日,來京參加第六屆戲劇奧林匹克的全球45臺精品戲劇,次第亮相,異彩紛呈。

      擔綱開幕大戲的,是國家大劇院出品的新編歷史京劇《天下歸心》。簡約空靈的舞臺上,“一桌二椅”漸漸隱于幕后,觀眾的雷鳴般掌聲久久不能平息。

      這出戲取材于《左傳·鄭伯克段于鄢》,通過描述春秋時期鄭莊公摒棄前嫌、與母親重歸于好的故事,展示中國古人“血濃于水”的孝道親情和非凡的智慧,具有濃厚的觀照現實、致敬傳統的意義。

      “一桌二椅”恢復百年老戲風格

      《天下歸心》首輪演出始于去年9月底。在排演的8個月內,開了上百次創意會,在四五百套舞美道具設計圖中,定下了近來少見的“一桌二椅”舞臺方案,恢復了百年傳統老戲的風格,最大限度地把空間留給演員,令人耳目一新。

      總導演張藝謀說:“京劇非常純粹,它的美存在于象征和寫意中,我希望用傳統的‘一桌二椅’舞臺概念,創造簡約和象征的表演空間,傳遞一種形式的美感。這種簡約,突出了演員,避免了奢華,強調了現代,符合今天的節奏。”

      我驚訝地發現,這些話竟和我60多年前在天津采訪梅蘭芳,親耳聆聽大師所說的話如出一轍。他認為,京劇作為古典藝術,應該保留它的傳統魅力。如果進行改革,也要保存它固有的規范和程式,不能冒失地大動手術。他說:“我以為京劇藝術的思想改革和技術改革最好不要混為一談,后者在原則上應該讓它保留下來,而前者也要經過充分的準備和慎重的考慮,再行修改,才不會發生錯誤。京劇是一種古典藝術,它有上百年的傳統,因此,我們修改起來也就更得慎重,改要改得天衣無縫,讓大家看不出一點兒痕跡來,不然的話,就一定會生硬、勉強,這樣,它所達到的效果也就變小了。”他特別強調:“俗話說‘移步換形’,今天的戲劇改革工作卻要做到‘移步而不換形’。”

      現代的人們也許不知道,60多年前梅大師提出具有真知灼見的京劇改革“移步而不換形”的主張,當時并未被人們認知,反而一直被認為是與京劇改革格格不入的“毒草”。“文革”中,又被誣為“大毒草”。

      看了《天下歸心》的演出,我為梅大師揚眉吐氣。這是一出回歸傳統的大戲,一出踐行“移步而不換形”的大戲。

      提“移步而不換形” 梅蘭芳“捅了婁子”

      1949年10月底,梅大師在參加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后,在返滬途中,應邀到天津市作短暫演出。他在津受到熱烈歡迎自不待言。11月2日下午,年方22歲剛剛進入天津《進步日報》做記者的我,有幸在海河之濱一所公寓里,訪問了梅大師。

      他身著深灰色西裝,雖在旅途,卻毫無倦容。那年他56歲,但看上去很年輕。“多少年沒在天津登臺了?”我問他。“有十四五年了吧!”他感慨地說。

      我們談的熱門話題是,新中國成立后戲劇改革問題。交談不久,他的秘書許姬傳也參加進來。對京劇如何改革以適應新社會的需要,梅蘭芳提出振聾發聵的主張:“移步而不換形”。當晚,我寫出《“移步而不換形”——梅蘭芳談舊劇改革》訪問記,刊于11月3日《進步日報》。

      大約過了五六天,天津市文化局長阿英(錢杏邨)、副局長孟波把我叫到局里,告訴我這篇訪問記發表后,一些名家認為這是在宣揚改良主義觀點,與京劇革命精神不相容,他們已寫出批評文章,要見諸報端。后來,據說是周總理(一說陸定一)考慮到梅是戲劇界一面旗幟,出面予以阻止,建議由天津市妥善處理。梅大師因為“捅了婁子”,暫時不能離津。

      面臨如此變故,最于心不安的是我。過了兩天,我懷著歉疚和不安的心情,再次登門看望梅大師。我看他容貌有些憔悴。他焦急并帶有埋怨地說:“那天我只不過隨便和你說說,沒想到那么快發表,又那么快惹來許多麻煩……”

      我歉意地說:“這事應由我承擔責任。您可以寫個聲明,說那個觀點本出于張某人,是記者強加給您的,與您無關。然后,我寫個檢討,承擔責任。”許姬傳沉吟半晌說:“不好,那樣反而愈描愈黑,讓人感到梅先生膽小怕事,推脫責任,不虛心認錯。”他接著說,“不如由我出面寫篇東西,講明那天記者來訪,梅先生有事,只說了幾句就走了,對于‘移步’的觀點,本是許某人所說,應由我負責。”梅大師和我都覺得這樣處理也不妥帖。三人琢磨半天,終無良策。大師這次計劃在津只演7場,原定11月10日返滬,現在被此事纏身,一留就是半月。

      座談會解梅蘭芳燃眉之急

      又過了幾天,阿英局長電話告訴我:“梅先生的問題好解決了。”他讓我一同去梅大師寓所。阿英對梅大師說,為解決這個問題,準備由天津市劇協出面,召開一個舊劇改革座談會,請天津市知名人士參加,也請梅、許二位先生參加,大家可以就梅先生的觀點提出不同看法,梅先生也可重新修正一下自己的觀點。然后將座談記錄在《進步日報》全文刊登,由《天津日報》轉載,這事便可告一段落。梅大師聞訊,頓時有如釋重負之感。這個辦法不僅解了梅大師的燃眉之急,也使我這個缺少經驗的記者得以解脫。

      1949年11月27日下午,座談會召開。在市劇協主席何遲致辭后,第二位就是梅大師發言。他站起來說:“我很高興在南下前夕還有這樣一次集會。我也很感謝大家在這回演出中給我以很多幫助。”在涉及發言主題時,他說:“關于劇本的內容與形式問題,我來天津之初,曾發表過‘移步而不換形’的意見……我現在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是,形式與內容不可分割,內容決定形式,‘移步必然換形’……”今天看來,大師的檢查只是表了個態而已。他發言后,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華粹深、作家方紀等人相繼講話,對梅作了與人為善、和風細雨式的批評,會場氣氛相當溫和。最后,梅大師站起身來,頻頻點頭向大家致謝。

      次日(11月28日)晚8時多,我到車站送梅大師、許姬傳和梅的弟子言慧珠登上了去滬的火車。3天后,即11月30日,座談會記錄全文發表在《進步日報》第一版和《天津日報》第四版上。

      1961年夏,梅蘭芳因心臟病住院,周恩來總理特地從北戴河趕回北京探視。1961年8月8日,梅蘭芳不幸在阜外醫院逝世。國務院副總理陳毅擔任治喪委員會主任,8月11日隆重舉行追悼大會。作為一位藝人,梅蘭芳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殊榮。

      京劇固有的“形”不能換

      《天下歸心》的廣告上,非常醒目地用紅色標示“一桌二椅”圖案,可謂畫龍點睛,道出了“移步而不換形”的精髓。

      在傳統京劇寬闊的舞臺上,只擺上“一桌二椅”就可以開鑼唱戲了。一桌二椅,可以是客廳陳設,也可以是床鋪羅帳,還可以是亭臺樓閣,又可以是高山峻嶺。劇情發展需要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這里有充分的寫意空間。不僅“一桌二椅”代表許多實物、實景,四至八個龍套能代表千軍萬馬,走一個圓場便是經過了萬水千山。因此,京劇的“形”是不必“換”的。

      聲、光、電等新興科技手段加入舞臺布景,這可以顯示出京劇與時俱進的“移步”,但它只能大略對劇情加以烘托和渲染,不能把它們變為實體。如果真讓一匹馬走上舞臺,將成何體統?《三岔口》的武打是在燈火通明的舞臺上進行的,給人的印象卻是伸手不見五指的漆黑。如果把舞臺燈光熄滅,觀眾又如何看戲?這些都是不能更改的。也就是說,京劇固有的“形”不能“換”。

      京劇舞臺上表現的唱、念、做、打、舞蹈、諧謔等,都來源于生活,經過千錘百煉形成的各色表演藝術程式。隨著時代的前進,藝術形式需要不斷充實、提高,表現手段可以適當地夸張、擴大,但不允許失真。如果不按照京劇的特色和發展規律,硬要用“換形”的人為手段以求“移步”,例如把京劇改為“話劇加唱”,那么,“形”愈“換”,距離正確發展的藝術道路愈遠。

      今天,《天下歸心》秉承“移步而不換形”的理念,突出“一桌二椅”,演出得到廣泛的好評,又一次證明了梅大師嘔心瀝血提出的“移步而不換形”理論。以它為指針,大膽又謹慎地進行京劇改革的探索,讓京劇既“移步”,又不“換形”,將使人們喜聞樂見的京劇走上健康發展的康莊大道。《天下歸心》已經做了示范,我們期望有更好更多的體現“移步而不換形”的京劇奉獻于廣大觀眾面前。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