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小說評論》30年 >> 正文

    李國平:《小說評論》三十年以來走過的歷程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12月15日16:51 來源:中國作家網

      今天的會高朋滿座。充滿溫暖,時間珍貴,昨天我跟我們老師交流,我說我真不知道如何說起,說你就說感謝二字,我就從感謝說起,《小說評論》三十年或多或少都和從事當代批評的批評家發生的關聯,甚或有一段姻緣,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這是《小說評論》最珍貴、最美好的記憶,我說過我從來不認為《小說評論》扶持了誰或發現了誰,相反,我認為是對《小說評論》的扶持和提升,真的,沒有在座的和未在座的大家的厚愛和支持,就沒有《小說評論》三十年。

      今天的主題是敬澤主席的思想,反思批評現狀,重建批評倫理,提高文學批評的公信力,恢復文學批評的尊嚴,直接呼應著習總書記講話精神,是當下的前沿話題。說心里話,我并不注重三十年,而且希望淡化《小說評論》,我注重的是中國作協文藝報、創研部引領我們能夠進入全國文學思想的情懷,能以文學批評其他為載體,構建各位專家會話討論的空間,我們感謝他們對我們的引領和提升。大家也看到,我們的陳部長、蔣書記、賈主席這次也壓鎮而來,我理解伴隨著他們的是良好的機制,寬厚的環境和開放的空間、胸懷,是對文學批評的重視關心和支持,這個感謝我必須在這個場合表達。

      《小說評論》三十年伴隨著胡采、王愚、李星、邢小利等幾代人的心血,若形象地評價它的歷史,無大的波瀾,平實二字足以概括,他烙印著母體的血統,形成了良好的互動關系,如果我們細究可以找出陜西文學批評的文化性格!缎≌f評論》的創設,離不開改革開放思想解放的大背景,離不開文學創作發展的注重,它創刊于1985年,成為一個重要標識,一些刊物創刊了,一些刊物消亡了,如《當代文藝思潮》,《當代文藝探索》,消亡的刊物折射著當代文藝思想的重要信息,一些刊物存在發展壯大,如《當代作家評論》、《文藝爭鳴》,還有我們《小說評論》,我想我們得益于什么?得益于改革開放思想解放大背景的滋養的培育,使我們有共同的歷史邏輯和美學邏輯,共同的思想結構和文學認知,是時代要求我們承擔當代文學的時代期待和歷史進程!缎≌f評論》得時代之幸,得文學之幸,和兄弟刊物一起,老牌的、年輕的、成長中的,共同搭建了文學研究的平臺,凡三十年形成了活躍的批評載體。我想我的這個判斷,應該會獲得共鳴。

      我們的主題是反思批評現狀、重建批評倫理,某種意義上,討論批評現狀和討論批評期刊建設是合一的,因為反思和重建必須通過載體來折射和反映,踐行批評倫理和批評精神,是批評期刊的責任,當代批評期刊的功能有多個層面,比如知識生產和傳播,比如學術積累和建設,重要的是它必須敏感,保持對文學的觀察與追蹤,必須有當代的文學感,進入當代的進程,還要傳導當代文學思想的思考,比如踐行歷史的美學的批評觀,倡導說真話講道理,營造文藝批評的良好氛圍,文學批評刊物是一個文學批評背景,是一個時代最鮮活的批評思潮、批評思想的影射和參照,《小說評論》這些年未必有這樣鮮明的體現,但漸漸明晰起來了這樣的追尋,在現場感和歷史感,在自覺里參與當代文學的進程和學術品位之間尋找一條道路,尋求學品格和現實品格的肯定。這個想法有一次我和《文藝爭鳴》的主編王雙龍交流,也得到了雙龍的肯定和鼓勵,我想討論《小說評論》,某種意義上也是在討論當代批評期刊的特征和建構,我們這些刊物應該是有一些共同的品相和規律,《小說評論》三十年有太多的盲點和缺陷,它是一個什么樣的品相,是一個什么樣的層次,它在什么層面上介入當代文學的殿堂,應該如何提升,期待大家的批評、矯正和指引。

      最后,我要表達一下我們的兩任主編胡采、王愚已經離去,我個人的身份投入之日起,就打上了編輯的戳印。昨天我還跟李星老師交流我疲憊的心理,真是這樣,因為李星老師也有這種心態,有這種心理,編輯這個事如果說事業那叫奢侈,我覺得就叫宿命吧,我個人也得《小說評論》之幸,使我結識了這么多這么好的文學朋友,讓我動一下感情,這也是我的人生之幸,謝謝大家!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