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電視劇《四十九日·祭》劇照 |
忘記大屠殺等于第二次屠殺。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伊利·威塞爾的反戰箴言出現在史詩電視劇《四十九日·祭》的片頭, 直面屠戮歷史,審判人間罪惡無疑是該劇最鮮明的態度和主題。南京大屠殺是人類的災難,對于中國人而言,它是一段國家記憶,是一段民族創傷。作為第一個國家 公祭日的紀念力作,《四十九日·祭》的播出,是對30萬無辜死難者的熒屏祭奠。面向世界講述戰爭戕害,以震撼心靈的人性與情感揭示生命的尊嚴,《四十九 日·祭》靜水流深,兼具了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
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的故事,西方現在還在拍,電影《辛德勒名單》 《鋼琴師》享譽世界。但二戰期間中國戰場的傷亡,尤其是堪稱人間慘劇的南京大屠殺卻很少得到國際化的表現,所以這種題材實際上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南京大屠 殺,是中國人的黑暗記憶,是震蕩國家的民族之痛。在這個層面上,具有國際視野的《四十九日·祭》第一次在熒屏上向世界發出了中國反戰最強音。該劇講述了 1937年南京淪陷前后,四十九日內發生的戰亂創傷。如果說日軍在南京的暴行是人類文明的污點,《四十九日·祭》則站在張藝謀電影《金陵十三釵》肩膀上, 創造性增加前史和后史,對日軍暴行展開了最深刻的揭露與批判。可以說,以人類公義審判罪惡的《四十九日·祭》拍出了國產劇少有的大格局和新高度。
宏 大歷史需要一個嵌入口,講故事是跨越國界、跨越歷史介紹中國的最好方式。蜚聲海內外的華人女作家嚴歌苓深諳此道,擅長風格化敘事,曾拍出《走向共和》《人 間正道是滄!返膶а輳埨韪瞄L用細膩的人性刻畫和極具韻味的鏡頭語言營造人文觀感。“靜水流深”是我對嚴歌苓和張黎作品的印象,兩人合作的《四十九日· 祭》則是這一表現的高級范本。比如該劇將大事件濃縮在7周內,時間敘事讓“南京大屠殺”更顯逼人的殘酷。南京淪陷前一周,各色人群上演著他們的生活。教堂 的女學生雖然慌亂卻相信有上帝的庇護;藏玉樓里的風塵女照舊紙碎金迷,談情斗嘴,活在當下;長在教堂卻不信神的法比,滿大街找食物還不忘潑皮本性,順手牽 羊之余還跟洋汽車“斗氣”;南京的守軍激戰正酣,一心期待援軍;戴濤的德式裝備教導總隊駐在妓院門口,懲戒違紀的同時,也能雨中起舞,博佳人一笑;國民政 府公務員孟繁明更糾結在愛情和父女矛盾中,體驗著一個男人的難?梢哉f,災難前每一個人都對生活充滿著希望,對接下來的恐怖準備不足。然而,正是這種看似 平和、嬉鬧,充斥市井生活的景象,猶如暴雨將至前的陰云,讓恐怖更恐怖!端氖湃铡ぜ馈穼⑽kU藏于安寧中,將災難匿于桂花、小元宵的叫賣聲中,反襯出了 接下來“黑色六周”的地獄圖景,其強烈震撼力不言而喻。
人最本能的求生欲和恐懼以及生命的抉擇在南京這座城市、這座 教堂碰撞出火花,絢爛而殘酷!端氖湃铡ぜ馈窙]有以鋪陳災難、渲染傷口的方式刺激觀眾神經,而是如同一個冷靜的親歷者,用內斂的敘事語言陳列一張張觸目 驚人的老照片,照片里發生了什么,觀眾自有答案。14歲的朱瑪麗不甘日軍凌辱,墜樓而死;奄奄一息的王小妹被日軍從燒成焦碳的尸堆中扒出輪奸;美麗的豆蔻 慘遭日軍凌辱、毀容,身上被砍37刀,法庭上展示的背上傷痕,觸目驚心。觀眾不由隨著劇情畫面,調動起最原始的情緒,體會日軍獸行。
回 顧慘痛歷史,是為了珍惜現在的幸福,保衛未來的和平。巴爾扎克說:“有些罪惡是不能洗刷的!眲≈形禾亓张恳舱f,中國人太善良了,容易忘記不好的事。所 以文火慢燉的《四十九日·祭》不僅僅是從人道主義視角關注絕境中的生命尊嚴與人性救贖,更是以災難中的悲慘命運,揭示出一個大主題:我們如何看待歷史,對 待罪惡?《四十九日·祭》的態度是可以寬恕,絕不忘卻,必須道歉。這也正是我們應該堅持的歷史觀。捍衛真理和良知,牢記屠殺,防止日本軍國主義死灰復燃, 保衛來之不易的和平,這才是對死難者最好的祭奠。
(作者為劇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