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以評代獎”:讓京劇向藝術的本體回歸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12月15日09:24 來源:中國作家網 徐 健

      由文化部、天津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第七屆中國京劇藝術節11月10日至22日在天津舉行。本屆京劇節上,來自全國的33個京劇院團為觀眾獻上 了31臺劇目57場演出。這些劇目均是近3年來創作的現代京劇、新編歷史劇和具有鮮明創新意識、經過重新整理和改編的優秀傳統劇目。值得一提的是,與以往 各屆不同,為了更好地發揮藝術評論對京劇創作的引導作用,本屆京劇節取消了評獎環節,加強評論研討,在13天里舉辦了28場研討會,包括每天2至3場的 “一劇一評”:23名國內戲曲理論家、評論家、導演、表演藝術家等頭天看戲,第二天一早就與主創團隊面對面評析創作得失。此外,主辦方還特別舉行了兩場由 所有專家參與的主題性研討會,為當下京劇創作把脈。從“跑獎”到“評戲”,從“只獎不評”到“以評代獎”,京劇節辦節思維的變化透視出了哪些新的趨向?結 合本屆京劇節的參演劇目以及各京劇院團劇目、人才的境況,業內專家給出了思考和建議。

      引導京劇向藝術本體回歸

      從1995年舉辦以來,中國京劇節大體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又獎又評、只獎不評和以評代獎。戲劇評論家康式昭認為,評獎是激勵創作的重要手段, 但如果把目光都放在評獎上,也會產生副作用。把評獎作為藝術生產的惟一目的,就失去了舉辦藝術節的真正意義。忽視藝術的提高,忽視交流,評完獎之后作品就 封箱,“對上不對下”,“爭獎不爭觀眾”,“看領導不看市場”,不利于藝術的創作和繁榮,大大壓制了創作積極性,而且還很難杜絕類似足球界的“收紅包、吹 黑哨”的弊端。這就把評獎主旨和意義異化了。他認為,主要應該明確辦節的主旨,即檢閱、交流、激勵、提高、惠民。此次“以評代獎”,是為了更好地發揮評論 對創作的推動,也是為了避開過分依賴評獎所產生的副作用。“淡化爭獎情結,關注創作提升,是現實的迫切需要。”

      中國戲曲學院教授傅謹認為,評獎本是激勵劇團的重要舉措,但劇團越來越依賴評獎,就導致一些不良現象逐漸滋生,劇團開始更趨于揣摩少數評獎專家 的美學趣味,和大眾距離越來越遠,以至于我們每年都會推出很多劇目,卻無法實現推動演出市場發展的初衷。本屆京劇節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取消評獎,這將對 整個戲劇事業產生良性效應,引導劇團把創作的主要目的轉向觀眾、轉向演出、轉向市場,向藝術本體回歸。

      優秀表演藝術家的成長需要優秀劇目和文學思想的支撐

      談及本屆京劇節的劇目,傅謹最大的感受就是大制作的作品少了,許多劇目充分尊重表演藝術的中心地位,一些劇目在故事性上、結構上、人物的把握上 未見得都有很高水平,然而只要演員的表演水平得到充分發揮,在劇場就能產生很好的效果,這一方面說明京劇藝術的形式美有時可以超越內容,另一方面說明觀眾 首先需要看到藝術家的精彩表演。同時他表示,強調以表演藝術為中心,不能忘記優秀表演藝術家成長和綻放光彩需要有優秀的劇目和文學思想的支撐。題材方面, 傅謹認為,本屆京劇節以一時一地的事件和英雄人物為題材的作品相對比較少,這是好現象,應該有超越一時一地政策的需求,擁有廣闊胸懷和視野的創作,題材才 能真正多元化。

      不少與會者都強調了京劇劇本的重要性,為“抓劇本”獻計獻策。上海市京昆藝術發展咨詢委員會主任馬博敏認為,抓劇本要抓起點。抓起點不僅能早發 現好苗子,還能發現有潛力的作品。她特別提及要重視對劇本分階段評估的機制。戲劇評論家黃在敏認為,京劇創作不要急功近利,要放長線釣大魚。創作過程中, 劇本還有許多毛病沒解決,但為了迎接視察或者某個紀念日,限定彩排時間匆忙上馬,最后的結果是上不去下不來,錢也投入了,卻沒有好的結果。京劇可以不斷加 工和進步,在目前編導力量不夠強大的前提下,要發揮社會、集體創作的積極力量。集體攻關可以讓劇目從“平地”走向“高原”,從“高原”走向“高峰”,使一 出戲得到進一步提高和升華,同時也可以在實踐中提高和帶出新的人才。

      過度的委約化創作無助于編劇個性才華的發揮

      同樣關注劇本創作,福建省藝術研究院院長王評章提到了當下戲曲創作的一個現象,就是較好的劇作家創作基本被院團“委約化”了。委約雖然讓一些院 團得到了質量有保證的劇本,打消了劇作家寫的劇本沒人排的顧慮,解放了他們的創作熱情,讓幾十年未有的藝術創作資源優化配置,期間還促使有的劇作家出現了 “井噴”的創作狀態。但王評章認為,這個現象背后存在隱憂。從劇團甚至劇種角度,可以不養自己的熟悉到骨子里的“基因”式的編劇,于是劇團和編劇的血肉關 系、生命關系甚至是惟一性關系出現削弱甚至斷裂。這種委約與過去穩定的“打本子”不同,那是對象固定、有長期生命交流、相知相生的關系。從編劇角度說,主 要問題在于委約絕大多數是給定題材人物的,這雖然也可以發揮編劇各方面的才華和潛能,但是編劇自己最可寶貴、最個性化的積累、經驗、才華、特殊稟賦,能不 能都得到最極致的發掘?過多的委約,題材、主題、人物多樣多變,對于劇作家形成自己的主題、風格是不是有所損失?這是值得深思的。

      王評章認為,過度委約化既是對編劇創作的解放,也可能是對他們生命中最天才部分的浪費,他們一生中最該寫、最值得寫、最高峰的作品也許會被耽 誤。“高峰之作一定與劇作家獨特的生活、思考、角度、主題、風格甚至題材的極致發揮相關的,必定是個性生命、才華、激情的自由表達”。

      讓優秀的京劇人才流動起來

      京劇人才培養是老生常談的話題。此次論壇也成為關注焦點。在中國戲曲學院原院長周育德眼里,京劇人才并不樂觀。給京劇寫本子的人很少,現在是幾 位編劇給各種劇目寫劇本。給京劇做音樂的人才也很奇缺,此次京劇節有8臺戲是同一位音樂家寫的唱腔。“中國戲曲學院辦了好幾屆京劇青年演員研究生班,學員 是精挑細選的人才,但真正成為京劇界領軍人物的也不多。培養人才的主要途徑是學校,學校招生狀況卻不容樂觀,可以供我們選拔的考生越來越不理想,愿意學京 劇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中國京劇藝術基金會秘書長陳迎憲談到,京劇畢業生就業難的現狀對于吸引更多青少年從事京劇事業造成了負面的影響,招生數量下降,京 劇人才的培養從源頭上就受到了影響。此外,目前各地師資力量青黃不接,很多青年教師在舞臺上沒有發展才轉到教師的行列,缺乏舞臺經驗,導致教學質量下降。

      一方面是學京劇的人才不容樂觀,另一方面是一些演員扎堆在重點院團,京、津、滬京劇院團有大量的好演員,而西部的新疆、青海、寧夏、甘肅卻缺行 當,人才發展、資源配置不平衡。對此,不少與會者提出讓人才流動起來的建議。馬博敏認為,要用政策把人才放開,即“放水養魚”。京劇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 的,這里需要盤“活”。扎堆的演員鼓勵借到別的團演出,就是把有些人才堆積的京津滬院團里的人才放到其他缺失人才的劇團,一借幾年,這樣做對邊遠劇團的發 展有好處,對中青年人才是機會,既可以扶植表演力量薄弱的院團,又可以使重點院團的管理更為有序。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