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人物訪談 >> 正文

    少數民族文化遺產:在現代與傳統之間

    ——阿地里教授談柯爾克孜族史詩《瑪納斯》的傳承與保護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12月11日11:02 來源:人民政協報
    阿地里2014年采訪高齡的瑪納斯大師阿地里2014年采訪高齡的瑪納斯大師
    《瑪納斯》第一部漢文版《瑪納斯》第一部漢文版

      編者按:被稱作柯爾克孜族百科全書的傳記性史詩《瑪納斯》,不論在少數民族學術研究領域,還是在少數民族文化遺產保護方面,都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日前,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主辦的“柯爾克孜族百科全書《瑪納斯》綜合研究”史詩歌手研究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圍繞有關“《瑪納斯》史詩歌手”的問題進行了討論。連接著傳統與現代的《瑪納斯》史詩,作為柯爾克孜族傳統文化的重要文本,其學術研究脈絡是怎樣的?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又應該有哪些保護措施及設想?《瑪納斯》歌手在其中發揮著怎樣的作用?帶著這些問題,本報記者訪問了《瑪納斯》史詩研究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北方室主任、研究生院教授阿地里·居瑪吐爾地(文中稱“阿地里”)。

      史詩通過表演傳承

      學術周刊:柯爾克孜族傳記性史詩《瑪納斯》與藏族民間說唱體英雄史詩《格薩爾》、蒙古族英雄史詩《江格爾》并稱中國少數民族“三大英雄史詩”,是一部具有深刻人民性和思想性的英雄史詩,不但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而且具有重要學術價值。您能否簡要談談《瑪納斯》史詩的學術研究脈絡?

      阿地里:據國內外學者研究,《瑪納斯》史詩最早于公元九、十世紀開始流傳,在流傳過程中,經柯爾克孜天才歌手們世世代代的琢磨,溶進了全民族的智慧,具有極高的藝術性和濃烈的民族特色。史詩以契丹建立西遼為歷史背景,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我國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對《瑪納斯》、《江格爾》、《格薩爾》三大少數民族英雄史詩進行調查、搜集、整理和研究。具體到《瑪納斯》史詩的研究,學者們在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等地區發現了數十位“瑪納斯奇”,即《瑪納斯》史詩歌手,其中就有被譽為“當代荷馬”的居素甫·瑪瑪依(下稱瑪瑪依),他當時一唱就是19萬行,轟動了國內學術界。“文革”之前,國內相關著名學者幾乎都去過新疆,比如神話學專家陶陽、時任文聯秘書長賈芝、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胡振華、時任社科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副所長郎櫻等。“文革”期間,《瑪納斯》歌手受到沖擊,之前整理搜集的資料也完全丟失,但他們憑借堅強毅力保住了生命,為后續的《瑪納斯》研究工作提供了巨大保證。

      1978年年底,《瑪納斯》的研究工作重新開始啟動。瑪瑪依被請到北京,被安排在中央民族大學。其間,一邊是瑪瑪依演唱,一邊是學者進行文本記錄。一年多以后,新疆文聯開始著手《瑪納斯》研究的籌備工作,成立《瑪納斯》研究室,瑪瑪依離開北京,回到烏魯木齊繼續進行《瑪納斯》的記錄整理工作。自此針對《瑪納斯》的學術研究開始步入正軌。

      我是1990年調入新疆文聯工作的。雖然“文革”前的資料千方百計找回了一小部分,但后續工作任重而道遠。“瑪納斯奇”們開始重新演唱,激情煥發,取得了較大成果。比如《瑪納斯》史詩在“文革”前只有6部,而在“文革”后依據瑪瑪依的演唱整理出8部,這是目前國內外《瑪納斯》史詩結構最完整的唱本,也是國內外唯一一本完整講述瑪納斯8代英雄故事的唱本。可惜的是,瑪瑪依在今年6月1日以97歲高齡去世了,這對于國內外《瑪納斯》研究領域的學者來說不失為一個巨大損失。

      學術周刊:據您所述,我們對于《瑪納斯》史詩的研究起步于上世紀60年代,開始于上世紀80年代。那么,近30余年來,對于《瑪納斯》史詩的研究與保護情況是怎樣的?

      阿地里:上千年來《瑪納斯》都是以口耳相傳的形式流傳下來的,因此始終遵循著口頭詩學的規則——在口頭演唱中進行創作。這與書面創作有所不同。書面創作是寫在紙或其他實物上,即使中間有間斷,還可以繼續創作或修改,創作思路也可以在其間不斷擴充;口頭創作則是面對聽眾演唱,一次演唱就是一次文本“再生產”,演唱的完成也就是文本的完成,下次演唱可能就是另外一個文本,所以每次演唱的文本之間,都有或多或少的“變異”。《瑪納斯》作為宏大的史詩,不可能原原本本地將其一字一句地進行復述,通常會在一些細枝末節、詞句詩行及內容篇幅上有伸縮度,比如可以刪繁就簡,或對某人或某事進行細節描述,這是一種再創作,叫表演中的創作。

      《瑪納斯》從上世紀60年代至今,據統計有100多位歌手曾經演唱過,雖不是所有歌手都能像瑪瑪依那樣完整演唱八部史詩,但一般歌手還是能夠演唱一部或一些如“英雄的產生”、“英雄的遠征”等數千行的傳統篇章。因此歌手們在對《瑪納斯》的保護、傳播,在民間的保存與流傳方面起著關鍵作用,他們是學術研究的重要一環。就像手工藝不能只關注產品不重視傳承人一樣,《瑪納斯》研究也不能只盯著文本,還得保護傳承人。按傳統保護方式,就像著名民俗學者劉魁立先生所說的“活魚是要在水中看的”,《瑪納斯》要能在民間演唱并流傳。近年,我們推動了“柯爾克孜族百科全書《瑪納斯》綜合研究”的研究課題,在課題推進中,學者們認為對史詩歌手的研究要從理論上進行提升,對研究進行深入拓展。這次社科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召開的《瑪納斯》史詩歌手研究探討會,就是使《瑪納斯》研究開始走向專一、專題性的舉措,對提升學科的理論層次非常重要。

      歌手是史詩靈魂的“守護者”

      學術周刊:既然史詩歌手是《瑪納斯》保護中的重要一環,那有何相關保護對策?

      阿地里:關于《瑪納斯》史詩歌手,包括瑪瑪依在內的三位國家級傳承人都在近兩年去世了。現在我們在致力于培養青年傳承人。新疆在很多地區都成立了《瑪納斯》保護中心,還有新疆文聯的《瑪納斯》研究室也在從事《瑪納斯》保護工作。《瑪納斯》歌手多是農民或牧民,新疆文聯與地方政府在生活上給予他們照顧,適時為他們提供適宜的演唱環境,如當地政府舉辦的文藝活動、以瑪瑪依生日為主題的瑪納斯國際文化旅游節等,會請他們來表演。除在民眾中宣傳普及外,《瑪納斯》學者還走進校園,為學生講述《瑪納斯》史詩的內容、演唱方式,培養他們對史詩的興趣。此外,在不同區域的歌手之間還經常進行交流互動。

      三個國家級傳承人離世,對《瑪納斯》的研究造成不小的影響。近年,我們出版了包括漢文在內的多種語言版本的《瑪納斯》,但這畢竟只是一次演唱的文本,是不是最好的,我們無法確定。最好的文本在什么情況下產生?首先需在歌手身體狀況、情緒狀態最好的時期,比如年齡在四五十歲、精力充沛、思維敏捷、口語演唱能夠達到高潮。現在我們所記錄的瑪瑪依演唱的《瑪納斯》是他在60多歲時的“作品”,其間還有生活上的波折、地點的變動,肯定會對文本產生影響。此外需擁有一批歌者所認可的聽眾,擁有專心致志的聽眾與自娛自樂產生的演唱效果是不同的。半世紀前,除收聽廣播電臺外,人們最感興趣的娛樂形式便是聚在一起聽歌手演唱,對柯爾克孜族人來說,《瑪納斯》史詩成為精神生活中最主要的內容之一。但隨著報紙雜志、電視網絡等新媒介的涌入,年輕一代的娛樂活動漸趨于多元,很多人更熱衷于瀏覽網絡、看看電影,因此需要培養不同的觀眾群體。交通的便利、信息的發達讓以前具有自己語言、文字、傳統生活習俗相對封閉、獨立的群體面對更多的外來文化,其所需承受的沖擊力也是難以想象的。近年來,在黨政部門領導支持和扶持下,初步建立了能夠保持《瑪納斯》史詩有人演唱的同時也有聽眾來鼓勵歌手不斷成長的機制,這也是非常重要的。

      《瑪納斯》只有在演唱中才能得到最好的保護,我們這一代有責任讓這種口頭演唱傳統盡量延續得更遠、更長。保護文化的多樣性是社會發展的一大趨勢。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人有關,是人類世世代代創作并傳給后代的遺產,是有靈魂的。如果說作為柯爾克孜族百科全書的《瑪納斯》史詩有一個“靈魂”的話,那么《瑪納斯》歌手就是這個靈魂的“守護者”。

      民族文化遺產保護應尋求創新

      學術周刊:對于非遺保護,有些學者提倡保持原汁原味,有些學者提倡與時俱進才能更好發展,您如何認為?

      阿地里:對于非遺保護,需保留其最傳統、本質的核心要素,否則肯定會變樣。比如制作一個工藝品,在堅守“內容”基礎上可以做一些色彩之類的改變。但非遺是操作和制作的過程,比如民間藝人只能手把手將工藝傳給徒弟,《瑪納斯》最傳統的傳承方式是,一位歌手通過演唱內容、聲調、動作等演繹方式,對不同人物進行講述,需要具有充分的創作空間及天賦。《瑪納斯》的傳承是一個人的表演、一個人的舞臺,觀眾雖有互動,但只能通過專心致志的眼神來增加歌手的自信和激情,在這種互動當中,好的文本才能產生。但《瑪納斯》要想走向更廣泛的人群,則需一些改變。比如很多人欣賞《瑪納斯》的演唱,面臨著語言不通的障礙。而在瑪納斯國際文化旅游節時,《瑪納斯》史詩的演唱形式由一人演唱改成上萬人合唱,還加入大鼓等伴奏,創新了表演形式,讓國內外學者都從內心感受到《瑪納斯》史詩的宏大氛圍和直擊人心的震撼力。

      建立博物館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保護方式。《江格爾》博物館已經有了,館內有藝人訓練、演示的場地,有影音視頻的展播,有實物的展示等,不管從形式還是內容上,都對民族傳統文化做了很好的保護。《瑪納斯》作為柯爾克孜族的百科全書,囊括了婚喪嫁娶、服飾文化等諸多精神的和物質的東西,也有必要建立一個博物館。此外,還可以借助新媒體將《瑪納斯》拍攝成動畫片、電影或電視劇等,如果能付諸實踐,這對柯爾克孜民族文化以及《瑪納斯》在當代社會的認知肯定比我們這些學者只做一些翻譯、出版工作所產生的影響要大得多。

      如果以上設想能夠實現,我覺得就能基本將《瑪納斯》史詩的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全面、立體地呈現出來。畢竟優秀的傳統歌手數量不斷在減少,年輕的歌手能否達到前輩的演繹程度,還很難說。因此像這樣的民族文化遺產需要采取多角度、多層次的保護方式。

      學術周刊:有一種說法認為,維持傳統生活方式與追求相對充裕的現代物質生活之間充滿矛盾。您作為非遺保護的學者,對這個問題怎么看待?

      阿地里:人類追求文明進步,向往著更加美好的生活狀態不因人而異,不因民族而異。保護傳統文化不等于說要保護一種過去的生活狀態,而是說優秀文化傳統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可以起到精神上的引領作用,這是它的傳承價值所在。今天的年輕人要追求更加現代化的生活方式,但他們心靈上應該對古典文化的精神有所感悟,既要走向現代化,又要不丟掉優秀傳統。我認為,他們只要有這種態度就足夠了。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