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藝術評論 >> 正文
不久前,在由文化部和湖北省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二屆中國歌劇節上,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團表演的原創大型民族歌劇《彝紅》作為四川省唯一參演劇目和入圍劇目中唯一一個市州級歌舞團的劇目,榮獲優秀劇目二等獎,這也是該團整劇目首次榮獲國家級藝術大獎。自今年創排、公演以來,這部紅色題材的民族歌劇一直備受關注,無論是在涼山、成都還是在武漢的公演都座無虛席,獲得專家和觀眾的一致好評。在近日落幕的四川省第七屆少數民族藝術節上,《彝紅》再次捧得最佳劇目獎、編劇一等獎、表演一等獎等多項大獎。一部紅色題材的民族歌劇為何能俘獲觀眾的心?
民族歌劇再現“彝海結盟”
1935年紅軍長征過涼山,劉伯承與彝族頭人果基小葉丹在彝海邊歃血為盟,建立了第一支少數民族地方紅色武裝,留下了一面見證“彝海結盟”的旗幟。明年是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為了表達彝族人民在中華民族大家庭里團結和諧繁榮發展的價值取向和生命情懷,涼山歌舞團決定把“彝海結盟”這段英雄傳奇故事以歌劇的形式呈現在舞臺。于是,《彝紅》應運而生。
《彝紅》起用了強大的創作陣容,由國家一級編劇、四川省人民藝術劇院藝術總監李亭任編劇,國家一級導演曹平任導演,四川通俗音樂協會主席劉黨慶作曲。李亭在談及《彝紅》的創作時坦言:“難度很大,因為我們要在舞臺上呈現的是一個史詩式的故事。”為此,李亭選擇了“以小見大”,透過小人物的情感命運來展示這背后的歷史人物和事件。
于是,最終舞臺上的《彝紅》向觀眾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彝家姑娘妮扎嫫在換童裙(成人禮)的當天從家中出逃,遇見了負傷的“紅魔鬼”——紅軍戰士天紅。天紅與彝族青年拉鐵真誠相待,結下了兄弟般的情誼。紅軍順利過涼山后,天紅留在彝區繼續開展革命工作。5年后,妮扎嫫在婚禮上為心中的愛情再次出逃。為了給果基小葉丹夫人傳遞消息,天紅與拉鐵犧牲在大涼山這片土地上,而妮扎嫫為掩護果基夫人犧牲在敵人槍口下。為了保護旗幟,實現丈夫對劉伯承的承諾,果基夫人將浸染著彝漢人民鮮血的旗幟縫在自己的百褶裙里,直到1950年,親手把旗幟交給了解放大涼山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部隊……
“‘彝海結盟’是一個厚重的歷史題材,涉及很多歷史人物。我們選擇以虛構的小人物——彝族姑娘妮扎嫫、紅軍戰士天紅以及彝族小伙拉鐵三人之間的親情、友情、愛情的故事來呈現,事實上也能很好地體現那個時代的人性和情感,反映那個大時代的精神。”曹平說。
“涼山歌舞團近10年來藝術創作因多方面的問題走入了困境,而《彝紅》的創作在保留民族音樂舞蹈藝術優勢的基礎上,對我團較長期‘單體歌舞節目加串燒組臺’的藝術創作生產模式進行了突破和創新。”涼山歌舞團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說。
真摯情感引發觀眾共鳴
把紅色主題與彝族優美的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用一個美麗的愛情故事貫穿其中,《彝紅》無論是主題還是審美都具有涼山彝族自治州的獨特優勢;而在創作上始終強調人的“情懷”——彝漢情、兄弟情、愛情,更是《彝紅》能夠打動觀眾的最主要原因。
在李亭看來,論真實,舞臺演出敵不過報告文學甚至紀錄片,所以必須通過寫人物命運、人物情感來取得觀眾的共鳴。為了讓舞臺呈現更豐富,李亭還特意加入了很多當地的民族風俗。“彝族有很多特別的風俗,比如換童裙、桿桿酒、火把節、哭嫁、砍門檻等。涼山歌舞團的優勢就是有一批優秀的歌舞演員有歌有舞來表現這些風俗。”據介紹,《彝紅》所有演員均為來自涼山歌舞團的本土演員,而且90%都是彝族。
“這些‘80后’‘90后’彝族演員平時大多習慣用彝族語言交流,普通話都說不標準。今年5月,該劇進入排練之后,首先就是每天安排1小時教他們背繞口令,一句一句學普通話。演員們剛看到自己的臺詞時,讀一兩句就嘻嘻哈哈放開了,不習慣這種歌劇方式的表達。于是,只能硬性規定,開始排練時,誰都不準看劇本。結果我根本沒有想到,第一場排練所有演員真的丟開了劇本,認認真真演了起來,這樣演員在舞臺上反而是一種真情實感的、原生態的表演。”據曹平說,《彝紅》的所有演員都沒有參加過專業的歌劇表演技能的培訓,完全從零開始。盡管他們開始連普通話都說不標準,但是他們用心去表演,反而更加能把人物的情感表達出來。
婉轉悠揚的彝族清唱、燈光下清脆的月琴演奏……當這些涼山當地的民族元素呈現在舞臺上,觀眾不僅感受到故事美、服裝美、音樂美,更感受到原生態的民族文化美。一位觀眾說:“看過《彝紅》以后,我覺得很是欣慰。‘彝海結盟’作為中國革命史中的重要事件,被他們用這樣的方式演繹出來,真是太好了。今天我不僅重溫了歷史,也看到了地道的彝族風情。”記者 蔡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