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化的電視劇創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就一定要堅持把服務群眾與教育引導群眾結合起來,把適應需求與提高素養結合起來。
近幾年,《解放》、《辛亥革命》、《尋路》等一批由天津電視臺創作生產的,有思想的藝術與有藝術的思想較和諧完美統一的優秀作品,在中國文壇興起了一種引人注目的“津產電視劇現象”。
之所以稱之為一種波及全國、惠及全民的“文化現象”,理由有四:一是作品立“象”,這批作品量大質高,在中央電視臺播出,覆蓋面廣,影響力大,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反響;二是人才為本,培養造就出標志著國家一流水平的編、導、演、音、攝、美、錄和制片人等方方面面的一批領軍人才;三是觀眾乃父母,這批作品在生產自身的同時生產出一大批具有較高審美素養和鑒賞水平的熱心觀眾群體;四是理論是靈魂,這批作品從創意到制作再到評價,一以貫之以與時俱進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為導向,講中國故事,傳中國精神,走中國道路,因而也同時培養造就了一批旗幟鮮明、方向正確、忠于祖國、忠于人民的文藝理論批評工作者。這四點,彌足珍貴。
“津產電視劇現象”的形成,離不開哲學精神的引領和歷史鏡鑒的啟迪。表現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塑造活躍于革命歷史旋渦之中并決定著歷史發展走向的革命領袖和重要歷史人物形象,絕非易事,需要在哲學思維上摒棄那種簡單的二元對立、非此即彼、好走極端的單向思維,而代之以執其兩端、關注中間、兼容整合、全面辯證的和諧思維。深刻準確地再現歷史本身的豐富性和復雜性,真實生動地塑造好人物的完整性,使重大革命歷史及其偉人形象蘊含的深刻思想性都盡可能完美地藝術化,使作品做到有藝術的思想與有思想的藝術和諧統一,靠作品自身的歷史品位和美學品位去吸引、感染觀眾。哲學通,則高屋建瓴,一通百通。從《解放》到《辛亥革命》,再到《尋路》,都靠的是當今這些思維的最新成果,即哲學精神的知音。而這三部作品所體現的嚴謹的唯物史觀,以史為鏡,以史為鑒,無論是對辛亥革命復雜歷史的藝術再現,還是對中國共產黨上世紀30年代前后在艱難困苦中探索革命道路,即“尋路”艱難曲折的審美觀照,尤其是對從孫中山到毛澤東,從梁啟超、章太炎到胡適等眾多歷史人物形象的精雕細刻,都離不開歷史鏡鑒的啟迪,都離不開歷史智慧的營養。因此,重視哲學精神的指引,珍視歷史鏡鑒的啟迪,是“津產電視劇現象”提供給整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創作值得學習的寶貴經驗。
“津產電視劇現象”啟示我們:大眾化的電視劇創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就一定要堅持把服務群眾與教育引導群眾結合起來,把適應需求與提高素養結合起來,絕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下迷失了方向,絕不能當市場的奴隸,絕不能把低俗當通俗,把欲望當希望,把單純的感官娛樂當精神美感。投巨資花大力氣拍攝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精品電視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面對屏壇興起的“唯收視率”思潮,是既需要唯物史觀和科學美學觀指導下的判斷力,更需要堅持把服務群眾與教育引導群眾、把適應需求與提高素養集合起來的辯證思維的理論定力的。實踐證明:《解放》、《辛亥革命》和《尋路》,都以自身的歷史品位,既滿足了廣大觀眾又教育引導了廣大觀眾,既適應了廣大觀眾的精神需求,又提高了廣大觀眾的精神素養和鑒賞能力,既適應了觀眾更征服了觀眾。正如著名美學家王朝聞的名言:“適應是為了征服”。
在中國當代電視劇發展歷史上,“津產電視劇現象”是一道亮麗燦爛的景觀,是獨具特色和魅力的光彩一頁。
(作者系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