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電視 >> 創作談 >> 正文
根據嚴歌苓小說《金陵十三釵》改編的電影早已被觀者所熟知,而因此產生的電視劇《四十九日祭》近日也與觀眾見面,從導演張黎到主演張嘉譯、宋佳、胡歌、黃志忠等,都令人看到了這部作品的分量。尤其是,播出選在了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來臨之際,更讓人看出了其明確用意。
從張藝謀到顧長衛再到張黎,作為北京電影學院78級攝影系的同班同學,攝而優則導,這是他們從藝的發展軌跡。不過,與張藝謀、顧長衛一門心思搞電影創作有所不同,曾在《紅色戀人》《大腕》《天下無賊》等電影中擔任攝影的張黎,自從當起了導演后,就一頭扎進了電視圈。《大明王朝1566》《人間正道是滄桑》……長于“宏大敘事”的張黎一再展示了自己在群像塑造上的把握,給觀眾帶來了一次又一次的震撼。
在《人間正道是滄桑》中,張黎對歷史的思考被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原本非黑即白的信仰之爭在楊氏三姐弟身上生出了另外一種面目——時代的裹挾將追隨不同信仰的他們推上了對立面。在厚重的歷史背景下,他將鏡頭對準劇中人物的情感世界和生命感受,這使全劇有了一種同類題材少見的性格光彩和信仰力量。而在新作《四十九日祭》中,張黎在“宏大敘事”背景下對人本身的關注再次凸顯:藏身于教堂中的風塵女和女學生構成了全劇的一對重要矛盾,她們彼此輕視,為了一個土豆、一口水而吵架甚至斗毆。正如張黎所說,《四十九日祭》講的是一個“生存”的故事,在災難面前空談大義總顯得蒼白,當她們努力“活著”的欲望被侵略者輕易地打碎,這種“難”與“易”會讓人愈發明白這場浩劫的殘酷。
“不管是對于拍的人還是看的人,影視片滿足了人類最基本的一種生理欲望——窺視。”這是張黎對于影視劇的一種基本看法。帶著這種“窺視”,他從《大明王朝1566》《人間正道是滄桑》直至今天的《四十九日祭》里,挖掘出了大時代、大事件、大人物背后的“私密”。在他的作品中,人性的偉大和陰暗并存,面目并不清晰的歷史化作栩栩如生的“人”的歷史。
在從前的訪談中,張黎曾多次表達了自己對編劇和劇本的絕對尊重,他不是那種自恃“導演權威”而對編劇指手畫腳的人,在文本方面他總是設法留給編劇最大的創作空間。但在《四十九日祭》的拍攝過程中,他還是忍不住對原來的劇本提出了修改意見。“《四十九日祭》的最后是一場罪行清算的戲,原本這場戲是沒有的,后來經過我們的反復商議還是決定加上,因為這表達出我們的立場。”
有人認為,“張黎是在用拍電影的方式拍電視劇”,甚至有人說過,“張黎其實并不適合拍電視劇”,但在他自己看來,這是一種誤解。“當下熒屏這樣的風格確實不多,但這并不意味著我的方式就是電影式的、而不是電視劇式的。我認為觀眾應該看到更多的風格。”或許是擔心人們對他攝影風格的過分關注而影響對作品本身的理解,所以,他總是不太愿意多談攝影,“《四十九日祭》畢竟是一部影視作品,而不是一部攝影作品,所以攝影不應該喧賓奪主,貼近主題、更好地為主題服務,那它的作用就達到了。”
張黎與老同學張藝謀的對比,是娛樂新聞關注的焦點,對此,張黎笑稱他也沒辦法,誰叫《四十九日祭》背著一個“劇版《金陵十三釵》”的名頭。但他毫不諱言對老同學的欣賞,“我很欣賞藝謀的作品,覺得這部作品很完整、很有意義。”在他看來,一個好題材不應該因為有人拍過就再不涉及,“如果通過比較我們能做得更好,那這種題材就是良性的、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