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電影 >> 研討 >> 正文

    專家解讀2014影視創作狀況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12月10日14:05 來源:中國作家網

      2014影視文學研討會在京召開

      專家解讀2014影視創作狀況

      由中國作協影視文學委員會主辦的“2014影視文學研討會”日前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出席會議并講話,中國作協影視文學 委員會副主任黃亞洲、范詠戈、艾克拜爾·米吉提及部分委員程蔚東、王興東、馬中駿等參加會議,中國作協副主席、影視文學委員會主任陳建功主持會議。

      當年的《人民文學》雜志曾發表過大量的電影劇本,李敬澤在講話中用這個事實強調說,影視劇作本身就是文學創作,影視與文學的關系密不可分。隨著 電影的工業化發展,劇作的獨立性問題、對劇作的認識與把握的問題都需要重新面對和探討。文藝要堅持自己的獨立價值和藝術理想,最根本的環節是劇作文學性的 獨立,因此,中國作協影視文學委員會要加強這方面的工作力度,積極推動中國影視劇的健康發展。

      中國影協秘書長饒曙光作為特約嘉賓和范詠戈分別回顧了2014年中國電影、電視劇創作與播出情況。饒曙光首先預測了2014年中國電影票房的預 期——今年中國電影票房將突破300億元。在未來3年內,中國將逐漸發展成為超過美國的世界第一大電影市場。但高票房不代表高品質,饒曙光提出,當前中國 電影不平衡、不統一的矛盾確實比較突出。為何《心花怒放》能斬獲如此高的票房?小品化、話題性、快節奏是當下高票房電影的一些共同特點,《心花路放》全都 占了。高票房的電影在內容選擇和表達上,注重話題性、社交性、互動性,在內容呈現方式上注重快節奏、強刺激、情緒化,從而有效調動和激發了觀眾的參與熱 情。簡單說,滿足當下年輕人追求輕松娛樂的心態是影片取得高票房的“地球人都知道的秘密”。相比之下,描寫歷史變遷與作家命運的《黃金時代》,其票房則不 盡如人意。盡管《黃金時代》也有話題性,但是其話題性相對集中在文藝青年的層次,而文藝青年并不是自己買票進電影院觀影的主體觀眾,所以其票房并不理想。 事實上,也與當下主流院線的觀眾群體尤其是年輕觀眾群體普遍存在的盲目、非理性、過度娛樂化以及“粉絲消費”密切相關。毫無疑問,中國電影到目前為止存在 著娛樂化、同質化、片面追求票房和“眼球效應”,以“山寨”、“無厘頭”代替創意和想象力等等諸多問題。

      饒曙光認為當下中國電影可持續發展和繁榮需解決幾個關鍵環節。首先是做好頂層設計,全面推動中國電影差異化市場體系建設。差異化的市場體系建設 是中國電影下一階段的關鍵環節,這樣才能讓不同類型電影找到適合的觀眾群體,最終獲得良性發展。其次,引導和培養高層次觀眾群體是中國電影可持續發展的一 個關鍵問題。電影美學最核心的問題就是電影與觀眾的關系,什么樣的觀眾決定了什么樣的電影。現在觀影的主流人群是“80后”、“90后”群體,他們的欣賞 趣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電影的走向。從電影批評的角度而言,對觀眾的消費應該有一定的引導,要從單純的“粉絲消費”走向更為理性和多元的消費,要培養能夠 欣賞不同類型影片的觀眾群體。現在觀眾欣賞方向仍較為單一,這并不利于中國電影未來可持續發展。如果觀眾素質不能得到有效提高,那么影片就會受到很大影 響,單單批評電影創作,并不能有效解決問題。所以應該有效推進電影文化體系建設,提高全社會整體觀影文化水平,這需要經過長期的努力才能得到有效解決。第 三,培養批量化的年輕創意人才和隊伍、尤其是年輕導演群體,以創意推動中國電影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

      饒曙光認為,一個良性、健康的電影市場最終依靠電影的品質和內涵贏得觀眾的信任,以高品質贏得高票房。事實上,未來中國電影市場仍有很大的發展 潛力。要實現電影市場更加良性健康發展,除了產業和資本的推動之外,應該更加發揮電影理論批評的引導作用,使其回到電影藝術、美學、內容的分析上來,而不 是簡單地進行炒作與批評。這不僅有利于創作,也有助于提升觀眾觀影水平,讓觀影主體擺脫簡單的輕松娛樂心態,擺脫簡單的非理性消費,引導他們更加理性和多 元化消費,培養出能夠欣賞藝術電影的高端觀影群體,這樣電影市場才能更加細化,不同類型的電影都能夠在市場上找到自己的空間。惟有如此,中國電影市場才能 真正進入一個多元又健康的“黃金時代”,在創造高票房同時,也能夠贏得更多的口碑和尊重。

      范詠戈描繪了當下電視劇創作與播出的景觀:市場呈現健康發展的態勢,其數量仍保持穩定,質量有所提升,體現在創作題材更加廣泛,風格更為多樣, 形式不斷出新,產業規模不斷擴展,市場活力不斷釋放,產業形態進一步成熟,管理措施進一步加強。范詠戈認為,完成這樣一個歷史性轉變的原因是:首先電視劇 緊扣了時代脈搏,不管是歷史題材、現實題材,包括家庭倫理劇、青春偶像劇,甚至諜戰劇,都在適應人們在社會轉型期價值重建和追求理想、美好的愿望。希望從 電視劇中獲得生活答案、審美感受,并不是簡單的配合政治,這和配合寫作完全是兩碼事。第二,提高了作家與現實和藝術的對話水平,劇作能夠真正把握住時代脈 搏和積極向上的內涵。第三,電視劇進一步實現了向認識審美特性的回歸。可以用四個關鍵詞來歸納——“故事為本”:電視劇好看不好看,主要是不落俗套和具有 足夠敘事張力的故事,觀眾是要看故事,一部電視劇沒有好故事,無論怎么“打造”,不會吸引人;“思想為尊”:光好看沒意思恐怕也不行,那只會是個空殼,還 是要有一種價值的確立,或者說一種價值觀的探索;“愉悅為旨”:電視劇是一種審美樣式,看電視劇的人不是要到電視機前面來聽高頭講章、耳提面命式的教誨, 還要好看;“技術為上”:電視劇是科技發展的產物,得講究制作;故事、內容以外,制作上要精良。這幾條恐怕是一個讓電視劇成為精品繞不過去的坎。

      范詠戈同時談到了電視劇創作存在的幾大問題:一是與市場趣味博弈時乏力,許多情況下迎合、輸給了低俗市場,而忽略了精神產品的應有屬性;二是創 作上跟風的盲目;三是開掘新的人文內涵的遲鈍;四是華麗外表下的文化貧困;五是格局小,氣象弱,難以體現出大國文化版圖等。范詠戈認為,當下中國電視劇面 臨兩個轉型發展節點:一是人文命題的轉型,二是呈現形式的轉型。電視劇的創新發展,不能忽略一個時代主題——中國夢、一個發展節點——娛樂轉型。這兩個新 語境越被廣泛認可越被優化,電視劇發展就越加健康。任何時代、任何民族、任何國家都要培養自己的優秀文化,特別是承載這種文化的文藝作品。電視劇的價值在 于找到表面生活世界后面的另外一個存在,也就是作為精神意志的那個世界,它是我們這個世界真正的主導。在中國夢的新語境下,各種類型的電視劇都急需尋找自 己調整的角度。比如,繼續關注民生話題,同時要將故事引領回歸到溫情上;既要表現重大革命歷史,又要讓其成為當代人的精神力量和偶像。“過度娛樂”是創新 發展一道必過的門檻。“過度娛樂”實際上是觀眾被“愚樂”,政府“限娛”不是禁娛,只是針對現下娛樂的泛濫采取的一項限制手段。經過“泛娛樂化”向“在娛 心中勸善”(魯迅語)的轉型,中國電視人對核心問題的思索和肯定會更深一步。(藝  文)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