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集里三個“致命”錯誤,引發醫療從業者紛紛吐槽——
失去專業性,醫療劇“共情”不容易
國產偶像劇圣手趙寶剛導演又有新作推出。由他執導的《青年醫生》這次鎖定醫療背景,近日登陸各大衛視。任重、張儷、張鐸領銜的“趙家班”演員,再加上孫紅雷、文章一眾“明星病號”客串。講述3個青年醫生和3個實習醫生的成長故事,這配置看著與《實習醫生格蕾》有點類似,聚焦急診室,又有點中國版《急診室的故事》的味道。然而脫離實際的談情說愛,大量的醫學常識紕漏和蜻蜓點水式的“醫患關系”思考,都把這部作品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遭遇前所未有的惡評,豆瓣評分僅為5.0。
專業常識紕漏不能忍
“《青年醫生》的硬傷是欺負全國幾百萬醫務人員都沒時間煲電視劇吧?拍之前也不找個專業人士給劇本把把關,-9%的生理鹽水,你腌咸菜呢!40ml的甲強龍,你治霸王龍啊!速尿10克,你要制造木乃伊嘛!200cc的血送化驗,你家機器口渴了吧!這是搶救嗎,是助力升天啊!掛進去直接saygoodbye to the world!”
有關《青年醫生》的吐槽,這條流傳甚廣的微博很有代表性。而除了用藥超出常規,劇中醫生的操作也不規范:白大褂當風衣穿;心肺復蘇應該靠腰的力量,而非用手,更不能壓在電極片上;戴醫用手套時,為保持無菌環境,手不能接觸手套的外側。若是這些內容只是一筆帶過,倒也無大礙,偏偏是作為特寫鏡頭反復出現,確有誤導觀眾之嫌。
雖然事后劇組發表致歉信,承認了第11集中出現的3個錯誤,分別為生理鹽水、甲強龍和速尿的正確使用量。不過編劇徐萌趕緊微博撇清,表示劇本中都是正確標書,可能是演員口誤。聽上去好有道理,但總覺得哪里不對。
信中聲明,第11集的3處錯誤將在第二輪播出時全部更正,但其他的不足絕口不提,這對作品、對觀眾恐怕都欠了些誠意。
偶像劇式的愛情共鳴
除了醫藥常識紕漏,不少觀眾對該劇情感與專業的故事比例,也很有看法。
定位青春醫療職業劇,該劇簡介是這樣寫的——年青醫生夢想與成長的故事。真誠的年輕一代,用最真誠的心,最火熱的情感去直面生命,直面生活,直面未來。他們竭盡全力解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維護醫術的圣潔和榮譽。
然而,醫療行業的觀眾基本不買賬,某位微博認證為北京腫瘤醫院的醫生表示:“看了5分鐘,差點沒尋短見。看人家醫生混的:精裝彩色墻壁的辦公室,醫生護士個個戴美瞳,皮膚護理得那個水嫩,白大衣上一點污物血跡都沒有,座駕是奧迪,査房記錄用iPad,小大夫租房也是高級社區,每天上班大家閑聊,同事之間、醫患之間、師生之間,除了搞對象還是搞對象”。更有“每天下班都累到想SHI”的護士人員感嘆:“好吧,這是電視劇——不,這是魔幻劇!”
表現年輕人的愛情故事,這倒與趙寶剛執導的一系列國產青春偶像劇一脈相承,從《奮斗》到《我的青春誰做主》,再到《北京青年》,盡管關于劇中主人公“不務正業,一天到晚搞對象”的質疑聲從來沒停過,但還是因為其中對“80后”進入社會迷惘有所關注,炮制出不少京味兒十足的幽默臺詞,而給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可是,一旦進入醫療背景的設定,便失去了“搞對象”的天然環境,畢竟青年醫生,可不是《奮斗》里的富二代陸濤,不是《我的青春誰做主》里的敢愛敢恨敢“北漂”的錢小樣,他們可沒有大把的時間,浪費在種種愛情拉鋸戰之中。如此不接職業“地氣”,哪怕演員再秀色可餐,故事再曲折動人,不過是空中樓閣,得不到從業者的認同。
職業劇不職業,思想性從何而來?
面對質疑,導演趙寶剛的回應令人咋舌:“專業人士看起來是有大量的紕漏的。我不太在意這些紕漏。”接著他補充道,“究竟是注重醫患關系的思想性還是醫療的專業性,我想表達前者。我的醫療知識是有限的,我只能做到相對的專業。”
放眼海外,美劇、日劇、甚至港劇里,從來少不了醫療劇的身影。而美劇《實習醫生格蕾》和《豪斯醫生》播出時,專業知識的錯誤也并非“零記錄”,前者糾纏十幾季的情感關系也遭到詬病。然而如果搬出趙寶剛導演的“相對專業論”。海外團隊的這把標尺,刻度顯然更加嚴謹細致。不必說美國本土有多少觀眾從劇中獲得基本的自救常識的新聞,單是國內醫療從業人員中,就有大批的“格蕾粉”和“豪斯粉”。
被譽為日本醫療劇經典的《白色巨塔》直擊醫院與藥商勾結的黑幕,在剛剛結束的《正義即是勝利》2014特別篇中,其橋段和情節也被致敬和借用。能夠成為經典,不只因為其暴露社會現實,更是對“醫者仁心”充滿敬畏的態度。
而反觀《青年醫生》,走的是青春路線,人生選擇、友情愛情親情一鍋亂燉,看上去是為枯燥無味的職業劇增加了“可看性”,讓原本尖銳殘酷的“醫患矛盾”尋找到“醫患共情”這樣一個溫情的宣泄口。如果連最基礎的專業性也沒有,醫護人員艱苦疲憊的生活也無法真實展現,某化妝品品牌和某品牌牛奶反倒是下足功夫,給足特寫,這樣的醫療劇,以何種立場為醫護人員代言,講出他們心中所想,起到緩和社會矛盾的作用呢?又有什么理由,讓觀眾為了披著職業劇外衣的偶像劇埋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