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耀彩先生45萬字的戲劇評論專著《臨高人偶戲通論》面世了,并榮獲“2012——2014年度海南省優秀精神產品獎”,成為他文學生命歷程中的一個亮麗標識。
被譽為“世界少有,中國一絕”的臨高人偶戲,是中華民族民間藝術的一大奇葩。800多年發展歷程中其“人偶同臺共演”的藝術特色,源遠流長。作為一個臨高人,同時又是一名資深記者,作者內心保存著豐厚的地方傳統文化的深刻記憶與理解,因而他的通論透朗流暢,充溢著傳統戲曲的風味。在這本通論里,他把戲曲性、民俗性、歷史性、文化性、思想性、藝術性有機地結合起來,通篇都是審美想象的依托與藝術張力的介質。他心游萬仞,思接千載:將戲曲和文化、歷史和現實、政治和藝術、自然和社會、藝術和情感、人生和心靈、道德和人文、愛情和哲理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了一部沉甸甸的傳統戲曲評論專著。
作者熱愛人偶戲和傳統文化,青燈黃卷,治學嚴謹,暗下決心創作一本關于人偶戲的戲劇評論專著。他利用幾年業余時間,進行了艱苦、深入的調查研究,緊緊聯系豐富的人偶戲相關資料,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該書格局大,從文化格調、歷史聲音、美學評價、價值取向、語言特色、舞臺藝術、結構特點、悲劇精神、創新發展等人偶戲的核心內容進行謀篇布局,其論述觀點新穎獨特,研究成果顯著,通篇流溢出深刻的見解、別樣的風格、詩化的哲理,發表后引起藝術界和戲劇理論界的廣泛關注,得到有關專家學者的高度肯定,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有關“非遺”研究方面的戲劇評論學術專著。
整部專著作者既從大處著眼,眼角余光又不忘睥睨每一類題材內容中所表現的“細、小、雜、多、新、奇、俗、雅”等人物生活細節與包羅萬象的社會生活現象。
求是、求真、求正,是該書的一大特點。從該書中的許多“第一次”就可以得以詮釋:第一次從民俗文化的藝術基因、自然性與社會性的審美實踐、藝術傳承鏈等闡述了人偶戲藝術生命特征,比較鮮明地闡明了“人偶同臺共演”的源與流問題;第一次提出人偶戲屬于“缺陷形態藝術”范疇的概念;第一次從傳統道德思想、人文精神、忠君愛國、功德觀、節孝觀、對農民起義認同感、價值取向軟肋性等方面來論述其價值取向;第一次從歷史角度來論述人偶戲演繹的著眼點,以及小人物唱大戲、超越成敗演唱歷史人物的印記,概括出“只要觀眾需要,就可以‘改’歷史”的獨特藝術風格;第一次從舞臺民俗文化現象、不演鬼怪的風骨、雅俗相間美、包容性文化融合、舞臺藝術風情等方面闡述了其文化格調;第一次概括人偶戲藝術欣賞十六美;第一次采用“悲劇精神”對人偶戲的“家族軍隊”的“英雄悲劇”演繹進行評價;第一次闡述人偶戲敘事結構藝術特點;第一次從理論研究、“白肚戲”改革、劇本創作、舞臺創新等來探討其創新發展的突圍之謀,既有理論視點,又有啟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