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藝苑 >> 正文

    斯文在焉

    ——觀赫英海、教富斌書畫雙個展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12月01日11:21 來源:中國藝術報 陳文璟
    石濤詩意  教富斌石濤詩意 教富斌
    花鳥小品——枝頭春意鬧 赫英海花鳥小品——枝頭春意鬧 赫英海

      同門有個微信群,名字我定為“斯文在焉” ,后來有人說應該叫“斯文在此” ,顯得有氣勢。一字之差,天地懸隔。

      赫英海寫花鳥,教富斌作山水,兩個人都畢業于南開大學東方藝術系,深受范曾、杜滋齡、陳玉圃等先生的藝術熏陶,教富斌曾經就學于王學仲先生門下,故可以說他們都是傳統中國書畫藝術的繼承者。喜歡以溫潤含蓄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藝術認識,與其他同好進行交流,完善自己的長處,修正自己的短處,更好地徜徉在傳統文化的世界里。優哉游哉,不亦樂乎?所以,他們說,展覽的題目就用“斯文在焉”吧。

      其實,“斯文在焉”也好,“斯文在此”也好,不過是表達一種文化態度而已。兩者大概都認可傳統文化的脈絡傳承,但執行的方式有所不同。在畫家來說,就是他的藝術實踐是什么樣子,遠比他的理論要重要得多。媒體炒作的藝術大師,莫不標榜自己可以媲美古人,這“斯文在此”般的吶喊,往往是因為惑于外相。真正的文化內涵,卻是拋棄外相的人才能體會,它直指人心,需要的是知行合一的實踐,而非惑人耳目的空言。看赫英海的花鳥,在藝術境界上他并不執著于表現本身,而是用性情中的溫潤敦厚來運筆,學誰不學誰,像誰不像誰,都只是自己的情緒在尋找最佳的表達方式。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不用苛求他這樣一位年輕的藝術家要達到游刃有余、物我兩忘的境界,但值得肯定的是,他不希望用“在此”的方式來揚名立萬,更不喜歡借助別人的樣式來獲取名利。學習古人的繪畫樣式,在于學習他們的樣式為什么優秀,樣式后面的秘密就是繼承傳統書畫文脈的鑰匙。很多人大概都知道,可惜就是做不到,就是缺乏赫英海這樣的情緒、這樣的性情。人品即畫品,并不是妄語,其實內涵豐富。

      品教富斌的山水,一樣能體會到他在藝術實踐中的探索,他試圖用自己的語言,去構建自己的藝術世界,筆墨蒼勁的同時又盡量收斂筆鋒,肆意揮灑的時候又能保持心境的平和。這顯然得益于他長年的書法學習,能讓他在運筆的時候感受到書法中“一筆貫之”和“以意運筆”的美感。這種美感內藏于藝術家心中,外顯于世界諸相,是一種流動的靜氣。雖然他也很年輕,平常在人民美術出版社的工作中忙碌,但并不妨礙這種靜氣縈繞在他的周圍。一旦能體會那種美妙,山河大地,哪處不是如來勝景?

      這就是“斯文在焉”和“斯文在此”的區別。“焉”可說是在此,也可以說是在那,更可以說是一個語氣詞,不特指什么地方,泯滅了分別,萬物如一。孟子說:“萬物皆備于我。 ”一旦把握住了這個“焉”的秘密,萬物當然就備于我。而“此”就是一個分別心很強的字,不是那,而是這。因為有分別心,所以會有排他性,一旦有了排他性,文化的包容性就會降低,文化態度就會走極端,一旦極端就會有壓迫感。

      與赫英海、教富斌聊天,會覺得很開心,不僅沒有壓迫感,反而會因為他們的放松,在玩笑中體會親情,不是兄弟宛如兄弟。大家在一起,開心舒暢為上,互相包容對方的錯誤,體會他們的長處,也能促使自己見賢思齊,認真修行。所以,我常說,中國文化的包容性才是我們最大的武器,“道并行而不相悖”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還有比這更自由平等的思想嗎?事實上,看了他們的書畫展覽之后,我更加堅信了這一點:沒有一條固定的道路可以引導我們理解人生的意義。所有的文化形式都不過是指月之指、過河之舟、得魚之筌。在書畫藝術來說,藝術形式永遠都在變化,都不過是永恒的藝術之道的隨緣顯化罷了。

      中國書畫雖然可說是當今中國文化中最富有民族基因的文化樣式,但我們學習它并不是為了故步自封,更不是要將其送進博物館,而是體會它的生命力所在,然后指導自己的生活,一如赫英海、教富斌他們兩人在進行的藝術實踐,好像大樹上的枝干在冒新芽,讓人看到希望。當前,復興民族文化成為一個時代主題,但怎么復興、如何復興需要謹慎對待,否則就會事倍功半,甚至南轅北轍。使所謂的復興民族文化成為破壞民族文化,這是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時代悲劇。

      因此,學者應該把握住定見,不斷去體會“道”的存在,而不應該隨波逐流,奔走于豪紳富賈之門。想發財做商人,可以;想走仕途當官員,可以;但我們做學問,如果以官本位、商本位的角度去考慮,豈不是斯文掃地了嗎?無論是“斯文在此” ,還是“斯文在焉” ,都不過是形式,如果我們能理解文化的傳承在導師,也在我們自己,在赫英海、教富斌,也在那些絡繹不絕來欣賞他們作品的人,那叫什么都無所謂的。沒有這個認識之前,我想,還是叫“斯文在焉”吧,至于誰能最終獲得“焉”所指示的不言之密,只能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了。

      詩云:“鶴鳴于九皋,聲聞于野。 ”是為記。祝福赫英海、教富斌的藝術成就更上一層樓,也祝福所有人都能體會“斯文在焉”的文化旨意。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