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電視 >> 創作談 >> 正文

    生命的感動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12月01日10:20 來源:光明日報 徐萌
    本版圖片均為電視劇《青年醫生》劇照本版圖片均為電視劇《青年醫生》劇照

      40張病床,20張留觀床,各種狀態的病人,各種焦慮的家屬,病床密密麻麻排布,每一個床頭都配有一臺監護儀,上面紅紅藍藍的數字緊張地閃爍著;實習醫生幾乎每周7天每天24小時連軸轉,要么寫病歷,要么粘化驗單,在同齡人讀完大學進入社會,開始花前月下之時,他們的職業生活卻像過山車一樣,一會兒天上,一會兒地下,在傷痛里成長——這就是急診室的標準場景,實習醫生的真實生活,電視劇《青年醫生》聚焦的空間和人群。

      年輕的醫生在入職以前,都向往干凈的醫院,最先進的設備,按照書本尋找完美病人;他們希望自己穿著干凈的衣服,指甲鼻毛修剪得干干凈凈,治療時保持冷靜和風度;他們希望患者訓練有素,有教養,穿著體面,反應正常,配合有度,情感的表達強烈又有節制,能讓他們體會到做醫生的成就感和驕傲。然而,理想和現實卻大相徑庭,現實生活中的醫院更多的是擁擠、吵鬧、病痛、哭喊,甚至還伴隨著謾罵和傷害。面對這種巨大反差,他們哭泣,他們呼喊,想過逃避,想過改變,青春伴隨著成長的傷痛,破繭,抽絲。這是青年醫生心里最大的矛盾點,也成為《青年醫生》的看點。

      其實,醫學生從醫學院到醫院,總要經歷一個在理想和現實之間不斷磨合的過程。但如何在這一過程中,始終保有最初的熱情,讓冰冷的醫學有溫度,是一個醫生一生都要學習和思考的課題。現代醫學正在從側重科學向科學人文并重的方向轉變。因為人們意識到,醫學的功能終究是有限的,醫生對病人能做到的更多是陪伴、幫助、安慰、關懷。所以,劇中的青年醫生們也立志不當冷面醫生,“如果失去感同身受的能力,失去同情心,寧肯不做醫生。”

      從電視劇中,我們看到了生命的兩極:一極是死亡的冷酷,生命的脆弱,疾病的無情,唯其如此,才能讓觀眾對生命的無常產生敬畏,進而敬畏醫生;另一極是生命的溫暖和感動,當醫生把患者從死神手里奪回來的時候,觀眾感覺到的是人類與無法抗拒的力量進行搏斗的勇敢。青年醫生們在生命的兩極之間游走,經歷各種艱苦磨難,從而體會著職業素養和精神境界的共同成長,最終如同種子破殼,建立起超越現實、超越生死、超越利害關系的職業信仰。

      《青年醫生》的落腳點還不止于此。衡量一個國家醫學水平、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就是一個城市的急診急救水平,所以普及醫療知識,讓觀眾受到急診教育,也是我寫作本劇的一個重要出發點。

      總而言之,我創作這部戲時只有一根筋,就是表現出青年醫者永不妥協的英雄主義和理想主義,這正是當下醫療界和影視界所需要的,也是對整個社會有益的精神力量。

      (作者為電視劇《青年醫生》編劇)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