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中國原創歌劇的晚會色彩令人擔憂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12月01日09:48 來源:中國作家網 景作人

      綜觀剛剛落幕的第二屆中國歌劇節

      中國原創歌劇的晚會色彩令人擔憂

      日前,由文化部主辦的第二屆中國歌劇節在武漢圓滿閉幕。中國交響樂團、河南演藝集團出品的《木蘭詩篇》獲得“大獎”。湖北省歌舞劇院的《八月桂 花遍地開》、江蘇省演藝集團的《運之河》、遼寧歌劇院的《雪原》、重慶歌劇院的《釣魚城》、武漢歌舞劇院的《高山流水》、陜西歌舞劇院的《大漢蘇武》獲得 “優秀劇目獎”。中央歌劇院的《女武神》、上海歌劇院的《阿蒂拉》獲得“優秀表演獎”。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湖北歌舞劇院的《八月桂花遍地開》獨攬七項大 獎,成為本屆歌劇節的一大亮點。

      《八月桂花遍地開》是一部農民革命題材的作品,歌劇圍繞桂花這個中心角色,塑造了唐家兄弟、唐母、啞叔等鮮活形象,并以唐劍嘯、唐劍豪二人截然 不同的政治觀點(一個是共產黨,一個是國民黨)為由,展開了一場殊死的斗爭。最后,得知自己真實身世的桂花,面對心愛的人被殺害的情景,依然舉起了他留下 的蘇維埃牌匾,堅定地投身到洶涌的革命浪潮之中。

      江蘇省演藝集團的《運之河》以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故事為中心,提出了歷史與哲學的思考,用藝術的手法表現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運之河》音樂壯麗、舞美絢爛,是一部氣勢恢弘的作品。

      遼寧歌劇院的《雪原》是一部抗戰題材的作品。它以東北軍中的先進分子加入抗聯打擊日寇為核心,歌頌了佟鐵、盛雪、馬母等不屈的抗日英雄,并以此紀念那些為革命犧牲的英烈。該劇題材有意義、音樂有突破、舞美有亮點,是抗戰題材歌劇作品中的佼佼者。

      武漢歌舞劇院的《高山流水》是一部與眾不同的作品,它不似其他歌劇那樣宏偉壯觀,亦沒有豪華絢爛的舞美效果。整部歌劇采用的是“詩化”的音樂語 言,用內在、雅致的情調,敘述出伯牙、子期“以琴相交”,“以樂為友”的邂逅偶遇,巧妙地揭示出“知音”難覓的道理及“天人合一”的道家境界。

      陜西省歌舞劇院的《大漢蘇武》,是一部宏偉壯麗的大歌劇。它以漢代蘇武出使匈奴,北海牧羊19年的經歷為內容,以龐大的戲劇結構和細膩的音樂手 法,將這一悲壯史實很好地展現出來。劇中蘇武、李陵、索仁娜、漢武帝、單于等角色塑造得栩栩如生。整部歌劇音樂形象鮮明,人物性格可信。

      中央歌劇院演出的瓦格納歌劇《女武神》及上海歌劇院演出的威爾第歌劇《阿蒂拉》,共同獲得了歌劇節的“優秀表演獎”。歌劇節上,他們分別以超群的唱、演、奏實力,為評委和觀眾演繹了經典之作的非凡魅力。

      還有一些劇目獲得了其他獎項,例如:甘肅省歌劇院的《貂蟬》、中國歌劇舞劇院的《蘇武》、涼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團的《彝紅》、江西省歌舞劇院的 《回家》、山東省歌舞劇院的《趙氏孤兒》、湖南郴州五嶺歌舞團的《以青山的名義》等獲得了“劇目獎”,中國歌劇舞劇院的《白毛女》、中央音樂學院的《阿依 達》獲得了“表演獎”。此外,若干名編劇、作曲、導演、舞美、演員獲得了優秀導演、優秀編劇、優秀音樂創作、優秀舞美、優秀演員獎等。

      第二屆中國歌劇節,既是展示中國原創歌劇和國外經典歌劇創演水平的平臺,又是一次全國歌劇行業的大會演。在這次大會演中,人們不僅看到了近年來我國原創歌劇的進步,同時也感受到了我國原創歌劇事業發展中的種種問題。

      一、編劇“粗糙化”。這是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很多劇本情節不清晰,邏輯不通順,人物塑造“莫名其妙”,歌詞文字缺乏詩意,整體上給人倉促潦草 的感覺。例如《彝紅》中的情節邏輯,《貂蟬》《八月桂花遍地開》中的人物塑造,《運之河》《雪原》中的歌詞設計等,都有較為明顯的問題,一句話,缺乏精雕 細刻、細致入微的創作精神,是現今劇作者們的普遍通病。

      二、導演“外行化”。如今中國原創歌劇的導演基本上都是歌劇外行。他們分別來自話劇、舞劇、電影、晚會等其他藝術門類,在歌劇藝術規律、音樂專業技法上有所欠缺。一些導演僅憑“想入非非”而“扭曲”歌劇,使導出的歌劇“似是而非”,令觀眾難以接受。

      三、作曲“形式化”。我們的歌劇作曲家在寫作歌劇時,很少有人能夠以獨立的風格和音樂的流暢感取勝,大多數都是在冒進中“僵化”地使用技巧,致 使歌劇中的詠嘆調、宣敘調、重唱、合唱、樂隊部分未能得到自由的“釋放”。我們不難看到,一些原創歌劇,最后都是全場高唱一首主題歌,直至演員謝幕完畢才 結束。如此的“形式化”,似乎已經成為部分原創歌劇的一種不可改變的定式。

      四、舞美“渲染化”。大制作、大排場、大效果已成為我國原創歌劇舞美設計的基本特點。為了不斷“推陳出新”,各個劇目的舞美設計紛紛想方設法改造舞臺,一時間寫實、寫意、LED一哄而上,全然不顧音樂的目的性和觀眾的反響。

      五、制作“快餐化”。為了實現利潤更大化,一些歌劇制作者開始讓歌劇創作進入“車間流水化”,一些作品在幾個月甚至幾個星期內就匆忙完成,粗制濫造比比皆是。試問,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創作者如何能寫出細致的作品?這不是歌劇的“庸俗化”又是什么?

      導致以上這些問題出現的一個根本原因就是“功利主義”思想。創作者把心思放在了作品之外,因而,當滿帶著晚會色彩的一部部“歌劇”翩然而至時, 人們看到的是大型“歌舞劇”和“舞歌劇”。扭轉偏離的方向,加強歌劇本體化的研究和實踐,是我們當下特別要注意的問題。實踐證明,只有方向正確,我們的原 創歌劇才能步入成熟,才能最終贏得輝煌。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