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訪談 >> 作家訪談 >> 正文

    嚴歌苓:文學是我的宗教生活 影視是我的世俗生活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11月28日13:47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11月27日電(上官云) 隨著《小姨多鶴》、《金陵十三釵》,再到《陸犯焉識》的播出,嚴歌苓似乎一下子就“火了”:這些廣為人知的影視劇均改編自她的作品,一時間,她也成為進來最炙手可熱的女作家之一。27日下午,嚴歌苓出席百度文學成立大會,并接受記者采訪。她笑著表示,自己的作品沒有像外界說的那樣“均被改編為影視劇”,“文學就應該是文學,其他都是意外收獲。文學是我的宗教生活,而影視則是我的世俗生活。”

      作品被看中改編為影視劇因其“視覺因素”

      不可否認,或是正是因為《金陵十三釵》等電影的播出,嚴歌苓被越來越多的觀眾熟悉,不少人稱贊她是最受影視界青睞的女作家,但嚴歌苓卻表示,說自己的作品絕大部分被改編為影視是“不實”的,“這樣一聽就非常可疑,怎么這個人(作品)都能夠被改編成影視劇?這不是特別好的現象,文學就應該是文學,其他都是意外的收獲。”

      不過,嚴歌苓自己也曾經想過,為什么那些作品能夠被很多導演看中。她說,這大概是因為自己非常重視寫作文字當中的視覺因素。這也跟嚴歌苓在美國就讀文學寫作方面的專業有一定的關系,“老師說過一句話:不要去告訴人家你講的這個故事,而是展現它,這就是為什么我到美國以后所有的小說都在要求‘能夠看見人物的行動’。”

      “當然我不拒絕任何一個影視制作者來跟我買版權,這樣我能把一個個觀眾拉到我的書面前、拉到文學里,希望至少40%的觀眾能進入其中:因為文學是我的宗教生活,而影視是我的世俗生活。”嚴歌苓笑嘻嘻分析自己的作品,并提到了中國文字在撰寫作品時的特性,“它原本是一幅畫變成的,視覺感極強。在我們民族遺傳的文字密碼是習慣用視覺來講故事,寫意境可以放進內心想法。”

      只是,嚴歌苓作品中的畫面卻并不是為電影人寫出的。她坦率的承認,自己文字里充滿著的視覺意境是要提供給讀者,“我寫視覺和觸覺這么帶勁,就是想給讀者一種全方位的閱讀感受。(最好)人的感官都能夠參與到閱讀中,這是最豐富的閱讀,我企圖做到這樣一點。”

      網絡文學“很年輕” 會有泥沙俱下的階段

      在繁忙的寫作之余,嚴歌苓也注意到了網絡文學的飛速發展。她將之定義為“非常年輕的生命”,并認為其發展會有泥沙俱下的階段。嚴歌苓介紹,她讀到過一些好的作品,而像張嘉佳那樣的作家,書一出版就在兩個月時間內賣出80萬冊,令他們這些從事傳統寫作的人十分震驚。

      “我也曾簽約成為線上作家,試過能不能(合格),但后來發現寫了幾萬字以后,接下來的故事情節如何發展,都完全沒有考慮成熟。”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嚴歌苓覺得不能就這樣把文字放上去,“在這樣的創作階段網友就給我意見,這是我不能接受的。作家是非常獨立思考的人,為此我甚至不聽太多的文學批評,如果受到影響,可能使我不能完全進入自我、獨立思考的創作態度。 ”

      的確,寫作習慣對一個人的作品影響十分之大。嚴歌苓說,自己不能允許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的作品拿給別人看。她形象的打了一個比方:就像衣服穿了一半走出去,會很羞怯,“我還在我的遺囑里加上一條:任何我沒有寫完的東西一定不能面世,要燒掉。寫作是非常私密的過程,我愿意把我最好的、最成熟的作品拿出來。“

      不過,嚴歌苓也表示,通過與網絡作家的接觸,她學到了一些新的東西,了解另外一種寫作方式,“之前我不知道有這樣的寫作族類存在,以為網絡寫手都是寫出《山楂樹之戀》(等作品),可是才知道竟然可以寫到300萬字,是沒有想到的。”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