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11月24日,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和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在京聯合主辦歷史題材電視劇創作走向研討會。與會專家以歷史劇《大秦帝國》為例,總結了近年來歷史題材電視劇的創作經驗,指出了當下歷史題材電視劇創作上存在的不足,并為未來歷史題材劇的創作指明了方向。
秉持正確的歷史觀
在我國,歷史知識的普及、歷史意識的傳遞、歷史智慧的開發,很多時候是通過較為通俗的藝術形式進行的,歷史題材電視劇在這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作用。著名歷史學家、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王子今認為,看一部劇是否是歷史劇,主要看它是否在宣揚正確的歷史觀。比如《大秦帝國》,宣揚的是秦人的進取精神,這基本上符合秦從西北地區崛起,然后逐漸強大,最后統一中國的歷史大脈絡,也符合歷史唯物主義史觀,所以它是一部歷史劇。
中國作協影視文學委員會副主任范詠戈進一步為經典的歷史正劇作品做了框定。他認為,歷史正劇至少應該強化三種記憶:史實記憶、史鑒意義、史詩記憶。當下的歷史劇創作難點既不在史,也不在劇,而在于怎么樣變史為劇。《大秦帝國》在這些方面為歷史正劇創作提供了不少可圈可點的經驗。該劇選擇了一個很好的題材,講述歷史轉折時代秦國的轉型、上升、崛起。轉型、上升、崛起,這些既是形容兩千多年前那個時代的熱詞,也是今天時代的主旋律,因此該劇完成了一次今人跟古人的對話,讓今天的觀眾產生共鳴。同時,該劇處處從大處著墨,堅持以宏大敘事反映歷史真實,并且生發出新的歷史想象,又有效地避開了歷史劇容易偏向后宮、野史的陷阱,這都為歷史正劇創作提供了有益借鑒。
在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創作領導小組審片專家丁振海看來,《大秦帝國》的成功給當下歷史劇創作提供了三點啟示:一是要有思想深度;二是要有歷史內容;三是要有莎士比亞式的情節生動性和豐富性。在創作歷史劇的時候,一定要找到現實意義,找到與當下時代的共同點,歷史劇不能為了寫歷史而寫歷史,不能為了把玩歷史而寫歷史,更不能為了迎合市場而寫歷史。歷史劇創作要讓人們從劇中的歷史中得到借鑒,進而提高思想的深度,否則就沒有寫歷史的必要了。比如,《大秦帝國之裂變》歸根到底在說“改革的意義”,劇中用商鞅變法、移風易俗等眾多情節講述秦國變法的過程,探究出秦國之所以強大的內在機理,這就使該劇在呈現歷史精彩細節的同時,也總結了歷史經驗和歷史規律。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名譽主席李準說,《大秦帝國》的成功告訴我們,任何時候歷史劇創作都要懷著對歷史的敬畏態度。只有懷著敬畏歷史的態度,歷史劇才能拍出藝術上的歷史感,正如《大秦帝國》中兵器、酒杯、宮殿等道具以及人物的稱謂、動作,甚至包括公子虔臉上戴的假面具,都盡最大努力為觀眾提供真實的歷史氛圍。
把控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
如何把握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關系歷來是歷史劇創作的難點,也是歷史劇創作中的永恒話題。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王偉國指出,歷史劇要尊重歷史,同時要在尊重歷史的原則下再現歷史。所謂藝術真實就是通過藝術虛構描述可能發生的事,使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歷史敘事有戲劇性,而虛構可能發生的事是對歷史的補充和豐富,使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更加具有戲劇性,使歷史劇更有藝術感染力,從而使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較為完美地統一起來。比如《大秦帝國之縱橫》,全劇展現了秦惠文王在張儀的輔助下,縱橫捭闔,一次次突破外交困局和險局,奠定秦國強大基礎的曲折故事。影像化的敘事再現了歷史,而劇中通過細膩的戲劇虛構,把秦惠文王的日常生活、個人情感表現得栩栩如生,很有生活質感。
實際上,史書關于先秦時代的記錄少之又少,比如《史記》關于秦惠文王嬴駟的記錄只有不到兩百字,關于羋八子的記錄只有64個字。史料的缺乏為藝術家的創作提供了十分廣闊的想象空間,《大秦帝國》用高度藝術化的史實讓21世紀的觀眾能夠形象地了解那段歷史,也讓《當代電視》主編張德祥感慨道,“該劇風雷激蕩、蕩氣回腸、大開大闔、大裂大變、大起大落,思想深度、歷史厚度、藝術高度,要啥有啥。”
“歷史題材電視劇創作就像走鋼絲,一不小心,就會掉下來,甚至摔得粉身碎骨。”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曾慶瑞這樣形容歷史題材電視劇創作的難度。在他看來,歷史劇不能是歷史教科書,同時又不能回避對歷史面貌的揭示和對歷史觀點的詮釋,也就是要有正確的歷史觀。正如《大秦帝國》給我們的啟示那樣,歷史題材沒有限制,可以做成王朝的演變這樣的重大歷史事件再現,也可以做成歷史傳奇人物的故事,還可以用正劇、悲劇和喜劇的方式來講述歷史,甚至可以像《神醫喜來樂》那樣用人物傳奇的方式呈現一段社會歷史的狀態,關鍵在藝術上要做到好看,要把所有虛構的人和事,甚至環境都放到一定的歷史中去,使藝術歷史化,使歷史戲劇化。
描述歷史 觀照當下
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閻晶明強調,任何歷史劇都應是有當代的需求才去創作的,不能簡單地為寫歷史而寫歷史,所以歷史劇的創作是一種時代之需,是一種對當代社會生活的呼應。光明日報文藝部主任彭程也指出,既然“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那么一切歷史劇只有與當下生活產生勾連,才能引起當下觀眾的心靈共鳴。《大秦帝國》系列電視劇的一大特點就是具有強烈的現實感。
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研究所所長丁亞平對《大秦帝國》的觀劇感受印證了上述判斷。“雖然《大秦帝國》的故事發生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但今天來看仍然能夠感受到其中蘊含的鮮活的民族精神和強勁的現代意識。原因很簡單,該劇所表現的開拓、進取、奮發圖強,正是當下中國所需要的和正在展現的民族精神面貌。所以,這也是《大秦帝國》這樣一部歷史劇能夠在當下產生強烈反響的原因所在。”丁亞平說。
盡管歷史劇創作是時代的需要,但現實中不少播出機構不愿播出歷史劇,很多制作機構也不愿染指歷史劇。《大秦帝國》第一部《裂變》當時未能在央視一套黃金時段首播,網絡和地方臺的播出產生巨大社會反響后,第二部《縱橫》才得以登陸央視。因此,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戴清建議,電視劇管理部門在制作公示環節就需要一定程度的干預和把關,讓歷史劇始終成為未來電視劇創作的重要部分,同時在包括播出、評獎、輿論以及營銷推廣等方面,都應該對優秀歷史劇予以扶持。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說,當下的中國最需要像《大秦帝國》這樣的歷史正劇去幫助我們的民族提高整體的歷史素養。在歷史劇尤其是歷史正劇式微的當下,全社會都應該支持培育像《大秦帝國》這樣的創作集體,鼓勵他們向歷史學家吸取新鮮的歷史思維營養,為他們創造一個較好的創作環境。只有這樣,中國的歷史劇創作才能夠源源不斷地推出站得住、叫得響、留得下、傳得開的作品,歷史劇創作的陣地才不會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