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不妨給京劇藝術松松綁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11月25日10:50 來源:北京日報 牛春梅

      我的一位朋友這些日子頗為憤懣。最近,他先是看到上海藝術節(jié)上臺灣當代傳奇劇團帶來的搖滾京劇《蕩寇志》,痛不欲生地呼號“這就不叫京劇!”隨后,他又看到央視即將推出真人秀節(jié)目《叮咯嚨咚嗆》,邀請中韓兩國十位娛樂明星學習中國傳統(tǒng)戲曲,于是他不得不再次放聲吶喊,“這就是花錢求外國明星來糟踐民族藝術?”

      這位朋友是傳統(tǒng)民族藝術的忠實擁躉,對京劇更是感情深厚,而他的這種憤懣情緒,在戲迷圈里并不鮮見。有時候,戲迷們的遣詞造句甚至都是相似的,比如“這就不叫……”“別再糟蹋……”,每當有“越軌”之作冒出,這樣的呼號和吶喊總能夠出現,并且字里行間都透著深沉的憂心忡忡,使得許多想要拿京劇做點文章的人提心吊膽。

      我十分理解這些戲迷的情緒。傳統(tǒng)戲曲大多成為小眾藝術,戲迷自然是格外珍惜,作為國粹的京劇,自然是不可糟踐的。那么問題來了,究竟什么是“糟踐民族藝術”?總該有個定性。

      比如前兩年,出現在某商業(yè)活動現場的“比基尼京劇”模特,與京劇完全無關,卻拿著京劇當商業(yè)噱頭,這樣的行為毋庸置疑是糟踐。那么當代傳奇劇團的搖滾京劇,以及央視的綜藝節(jié)目,又算不算是糟踐?或許還是應該評估一下其初衷和用心再做判斷。

      先看搖滾京劇《蕩寇志》。這個作品由臺灣京劇演員吳興國、知名作家張大春和著名歌手周華健共同打造,既有京劇的西皮、二黃,也有搖滾、雜技、街舞,意在用當代人的視角,當代人的方法與京劇結合,講述一個故事。正如吳興國所說:“這是一個給這個時代的作品。”該劇在香港、上海等地演出時,就吸引了許多不看京劇的觀眾走進劇院,大贊沒想到“京劇還能這么好玩”。看來創(chuàng)作者還是頗為用心的。

      再說央視的真人秀節(jié)目《叮咯嚨咚嗆》,這檔節(jié)目尚未開播,目前僅傳出個片花,不好妄加判斷。韓星連中國話都說不利落,可以想象他們唱京劇必然也是不倫不類。但京劇作為一個藝術門類,又沒有設定國界門檻,更沒有規(guī)定只有中國人才能唱,或者只有戲迷才能唱。如此說來,韓星學京劇算不得犯了什么禁忌,更何況他們有著跨國界的知名度,能夠帶動更多普通人來關注以京劇為代表的傳統(tǒng)戲曲藝術。

      近年來人們總在呼吁弘揚傳統(tǒng)文化,藝術普及正是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有效途徑。但如何普及藝術,還是得講究些方式方法。比如普通觀眾原本就對京劇無感,甚至因為不理解和不了解,只覺得是個咿咿呀呀的古衣冠的東西,自然對其望而生畏。但是,如果通過他們熟悉且喜愛的流行音樂和電視綜藝來傳播京劇藝術,固然只是展示了一些側面或片段,但說不定就會讓他們覺得親切,進而產生興趣。這樣藝術普及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其實,無論是搖滾京劇還是京劇真人秀,說白了都是一種跨界。戲迷們自己也承認,京劇本身就是藝術跨界的產物。當年正是徽劇、秦腔、漢調的合流,才形成了這門新的劇種。

      我們把眼光看得再遠些。芭蕾在西方藝術中的地位之高,堪比京劇在東方藝術中的地位,而芭蕾的歷史也更為悠久。可是芭蕾并沒有那么脆弱,今天舞臺上呈現的芭蕾演出,時而古典,時而現代,可以被藝術家們解構、拆解,并從中獲得新的生命和觀眾。非但不會有人指責這些藝術家膽大妄為,大家反而會為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叫好。

      倘若一門藝術只能在封閉的小圈子里面循環(huán),也許我們擔心的消亡反倒會來得更早。為了京劇的將來,戲迷們大可不必時刻保持警惕之心,不妨多些包容,少些使不得,給京劇松松綁。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