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新編歷史劇該如何創新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11月24日10:05 來源:光明日報 艾莉
    京劇《春秋二胥》京劇《春秋二胥》
    傅希如飾演申包胥傅希如飾演申包胥
    安平飾演伍子胥安平飾演伍子胥

      上海京劇院的新編歷史京劇《春秋二胥》自推出后大受歡迎,近日赴天津參加第七屆中國京劇藝術節也好評如潮。該劇是以春秋時代原本一對相敬相惜的好朋友伍子胥與申包胥因為家仇國恨而相互糾葛的故事為題材創作而成的一部厚重的歷史悲劇,表現被害者怎樣異化成為施暴者,一個本來應該是受到同情的人反而受到譴責,有著強烈的現代意義,并秉承了上海京劇院在歷史劇創作中一貫的藝術追求,即探討歷史發展進程中人性的復雜性和豐富性,使該劇成為繼《曹操與楊修》《貞觀盛事》《廉吏于成龍》《成敗蕭何》之后,又一部成功的新編歷史劇,并很好地闡釋了新編歷史劇該如何創新的問題。

      內容新:深度開掘人物 探討復雜人性

      新編歷史劇并非簡單地講述歷史故事,更非戲說或顛覆經典,而是深度開掘人物,符合當今審美理念。京劇《春秋二胥》講述了太傅伍奢因直諫荒淫無道的楚平王被滿門抄斬,其次子伍子胥作為唯一的幸存者在好友申包胥的幫助下逃到了吳國,申包胥因此下獄。十九年后,伍子胥從吳國借兵殺到楚都郢城腳下,楚國新君楚昭王從死牢中赦出了飽受煎熬的申包胥,希望勸退伍子胥的虎狼之師。然而,這一對生死故交卻因為各自不同的人生遭遇及人格理念,一個執著報家仇,一個堅持捍衛國家存亡,最終站在了彼此的對立面,背道而馳……

      伍子胥這個人物,對觀眾來說并不陌生,表現其一夜之間白了頭的《文昭關》更是京劇舞臺上久演不衰的保留劇目。然而《春秋二胥》中的伍子胥卻區別于傳統戲里那個受人同情的悲劇英雄,而是更貼近他歷史上復雜豐滿的真實一面:復仇和糾結。史書上記載的申包胥較為簡要,幾乎是一筆帶過,《春秋二胥》則豐富了申包胥勸誡和阻止伍子胥復仇的人物內心。最令人感慨的是,伍子胥和申包胥兩個本受朝廷重用、相敬相惜的青年才俊,由于楚平王的昏庸,造成了朝廷的震動、生靈的涂炭和個人命運的急轉直下。兩位在突如其來的災難和變劫下的不同選擇是全劇的戲劇沖突核心:伍子胥在不公命運下,選擇捍衛家族的尊嚴,要血洗滅門仇恨;申包胥卻大義凜然地選擇放下個人恩怨,反對伍子胥“仇一人而戕一國”的行為,捍衛國家民族存亡和維護黎民百姓的安危。然而,兩人的行為都有各自堅守的正確性與合理性,于是,昔日有救命之恩的兄弟成了對立的敵人。

      該劇出品人、上海京劇院院長單躍進表示:中國自古流傳著兩句互相抵牾的俗語,一是“有仇不報非君子”,二是“冤冤相報何時了”。仇恨如山,是復仇,還是寬恕?人們難以擺脫深重的心理困境。春秋時期的伍子胥與申包胥,便是在命運的驅使下,被這樣的困境纏繞了。于是,便有了本劇的艱難創作。以京劇的舞臺語匯,探討這樣一個人類共同遭遇的哲學叩問。無疑,是一班京劇人在挑戰自我。創作者無意于劇中人物的孰是孰非,卻著力刻畫和渲染著人物心理過程中的艱難、困頓、殘酷,乃至人性的變異扭曲,并相信,隨著文明和理性精神的生長,人類應該思考和避免由復仇而帶來更為深重的人道災難和人性摧殘。

      該劇編劇馮鋼表示:我想通過這部戲呼喚大家學會放下,用愛來解決一切困擾、不平與仇恨。

      人物新:老生改花臉唱念做俱佳

      伍子胥的形象在傳統的戲曲舞臺上有著豐富的藝術表現,僅京劇就有《亂楚官》《戰樊城》《長亭會》《文昭關》《浣紗記》《出棠邑》《武昭關》《臥虎關》《戰郢城》等劇目。這些戲中的伍子胥均是老生應工,《春演二胥》改以凈行花臉扮演,這也是此劇在藝術上的一個大膽創造。

      其實這也是上海京劇院早已成功了的藝術嘗試。如京劇《曹操與楊修》中曹操就不是白臉奸臣,《貞觀盛事》中的魏征由老生改為花臉出演,《成敗蕭何》中的韓信由生變為凈,這些因人設戲的改動都取得了成功。《春秋二胥》中紅臉的伍胥在扮相上更顯美觀大方,這一改變有著充分的理由。一方面,以花臉表現,雖不同于以往舞臺上伍子胥的英雄形象,卻更貼近他歷史上復雜豐滿的真實一面;另一方面,飾演伍子胥的安平曾有在《成敗蕭何》中飾演韓信改花臉的成功經驗,也讓他有了底氣。在表演上安平借鑒了前輩的藝術經驗,趟馬時,增加一個馬童,加強舞臺氣氛。在馬童翻撲跳躍技藝的配合下,伍子胥端莊穩健地舞動馬鞭,深厚的武功根基,顯得莊嚴威武,神采奕奕,每每亮相,都是一尊形神兼備的雕塑人像。

      而傅希如在飾演申包胥時則著重刻畫了人物內心的心理變化過程:把對伍子胥從相敬、相惜到勸誡、阻止其復仇心理再到最終批判其走火入魔的復仇行為的痛心,通過有層次的舞臺表演層層遞進。將申包胥這一大義凜然的文弱書生的愛國情懷、正義精神以及復雜的兄弟情義表現得真實動人。

      本劇是一出花臉、老生的唱工戲。導演續正泰同時也擔任了該劇的唱腔設計,在劇中為伍子胥打造了大段抒情唱腔,把成套反二黃用于“花臉”行當,以往罕見。尤其是劇目收尾時,伍子胥唱的一段【反二黃慢原板】“去了,去了,包胥他去了……”表現了伍子胥在復仇后,面對申包胥的決裂和離去時的一種失落復雜的心境,同時這樣一個余味悠長的結尾也更能引領觀眾的思考。

      形式新:舞臺簡約回歸傳統

      空靈的風格、極簡的形式、京劇本體的寫意性的運用構成了《春秋二胥》的舞美風格。與以往的新編歷史劇不同,舞臺上沒有極為奢華和復雜的實景場面,取而代之的是設計師運用的“七巧板”式的平面模塊。在幾塊模塊的拼接下,一個倒梯形的平面布景出現在舞臺正中央的紗幕后,楚國城池和王宮也被清晰地呈現出來。隨著劇情的發展,“攻城”“淹城”“滅城”仍然通過這些模塊的自由組合、拆裝被巧妙地分層次呈現。“七巧板”模塊在劇中既是王宮、城池,又是宗廟,亦是戰場、戰車,這正和京劇本體的“一桌二椅”的象征意境如出一轍。

      舞臺表演區只留有一塊平臺,簡單、干凈。舞美設計給舞臺做減法等于是給演員和觀眾做加法:為演員留出足夠的表演空間,其實也是為觀眾留出更多的想象和思考空間。專家們認為,該劇中的“一桌二椅”的舞美手段已從傳統意義的橫向調度走向了縱向調度,既有舞臺的平面空間的調度,又體現在了布景的空間調度。一種鮮少出現的“三維”的空間調度處理手法成為了該劇的舞美設計的最大特色,也給全劇增色。舞美設計師鄭加杰說:“我們這里所說的‘一桌二椅’,已不是單純意義的道具實體,而是一種虛擬、寫意的美學手段。在有限的元素下,通過簡單的拆分、組合,演變出不同的時空,將戲曲寫意的美學特色發揮到淋漓盡致。”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婵炴垶鎼╅崢鐓幟瑰Δ浣瑰婵犲﹤鍟粈鍌炴⒑閹绘帞啸闁炬柨顑夊褰掑垂椤斿墽鐛ч柣鐘辫閸垳鈧潧鏈敍鎰潨閳ь剟宕抽悧鍫Ч閹兼番鍨洪妵鐔兼煕閺冩挻瀚�

    網上期刊社

    • 濞存粎鍎ら惃顖炲棘閸パ屽妳
    • <閻犲洦顨呴崹锟�
    • 婵ɑ鍨跺Λ宀勫棘閸パ屽妳
    • 濞戞搩鍘煎ù妤佹媴濠婂喚鍟€
    • 閻忓繐绻楅鈺呮焻婢跺﹤鐏�
    • 闂傗偓鐠恒劎妲栭悘蹇撶箺椤曗晠鏌呮径濠傜亖
    • 濞达絾绮岄宥夊棘閸ャ劍鍠呴柟璁规嫹
    • 濞戞搩鍘煎ù妤呭冀閳ヨ櫕鐤柡鍌氭搐椤掞拷
    • 濞达絾绮岄宥夊礄閾忕懓顣肩紒鈧敓锟�
    • 濞达絾绮岄宥夋焻濮樻剚鍞�

    博 客

    缂侇喗鍎抽崓鐢稿础濮橆厽鐎�

    網絡工作室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