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電視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我心燦爛》:塑造人格 呼喚道德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11月24日09:57 來源:光明日報 宋子文
    電視劇《我心燦爛》劇照電視劇《我心燦爛》劇照

      剛剛在央視電視劇頻道黃金檔熱播的情感大戲《我心燦爛》闡釋家庭情感、群體責任以及社會道德等層面的理念,聚焦了大眾的視線,在當下熒屏娛樂風氣大漲的環境氛圍下帶來一種久違的溫暖氣質。

      北京響巢國際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我心燦爛》,由制作過《雍正王朝》《走向共和》《軍人機密》的著名出品人劉文武領銜,編劇與導演工作則由畢業于上海戲劇學院的年輕導演孫艷華完成。劇中有王志文、艾麗婭、周野芒等實力派演員坐鎮,為朱剛日堯、丁柳元、王思思、曹征、代樂樂等一眾年輕演員們提供了一個較為寬廣的成長舞臺,在兩代人長達三十多年執著堅守的戲劇氛圍里縱情揮散著情懷的角色力量。

      《我心燦爛》中,王志文飾演的趙家父親趙方圓是全劇的靈魂人物。正如戲中所說,“趙方圓,方是原則,圓是方法”,他就是一個恪守規矩信條的本分人,堅守當年承諾,輾轉三十年,將古畫物歸原主,履行了自己當初對葉家人的承諾,成就了一樁牽涉三大家庭影響兩代人的“好事”。可事實上,全劇所傳遞出的語境并非這么簡單,而是借著這由一人一事所引發的情感波折與命運遭遇去陳述自“文革”末期至今這數十年來整個社會的精神變遷,在當下對物質生活過度追求的大環境下呼喚道德回歸。劇中的趙家父親以及他所引領的一家人,正好扮演了這種心靈守望者的角色。

      出品人劉文武與劇中主演王志文都曾表示,《我心燦爛》更像是面向觀眾們所鋪開的一張試卷,上面羅列著大大小小一系列考題,考驗著我們每一個人對這個社會的信心,也考驗著我們每一個人對自身心靈的信念。正是因道德二字的制衡,人才會在家庭與社會兩個層面都背負起責任來,不至于漸漸淪為看似富足卻滑向社會邊緣的孤獨個體,只有這種看似戲劇化的“好人”“好事”成為整個社會都在秉持的生存信條,“燦爛”之名才是當之無愧的。

      《我心燦爛》除了營造給人以心靈震撼的戲劇氛圍之外,更能讓觀眾們為之贊許并倍感親切的則是全劇在背景陳設等基礎創作環節上所體現出的精良。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文革”末期的社會動蕩,到八十年代改革開放所帶來生活新氣象,乃至九十年代商業大潮襲來后的時代變遷,劇中都能一一還原不同時代的不同社會生活氛圍,服裝、化妝、道具等指標都自細小處體現著精益求精的創作態度。身兼編劇與導演雙職的孫艷華曾評價說:“只要一走進棚里,看著演員們的服裝造型,就如同真的回到那個年代一般,就連一些瑣碎的道具都能勾起我們對于小時候的一段回憶。”

      同時,為了區別于大多數將故事背景設置為北方的同類題材作品,身為湖南人的孫艷華把故事背景放在了自己熟悉的家鄉。這也使得劇中的細節描寫變得信手拈來,諸如湘南的青石巷、磚木混的瓦房,都在以往同類型的生活戲里不多見。《圣天門口》和《中國往事》的攝影師張文杰掌鏡,也為全劇的視覺呈現提供了較高的品質保障。

      在《我心燦爛》的戲劇延展過程里,體現時代痕跡的細節是比較充沛的,比如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普通家庭生活離不開的糧票、肉票、棉花票,以及之后的知青返城、考大學;八十年代的出國潮、經商熱以及舊式集體單位的大轉型;九十年代的下海潮、商業化、貼牌假貨風靡等等,這些細節,以小見大地勾勒出一個較為清晰的時代圖譜,讓我們全景式地回溯了三四十年來中國所經歷的社會巨變。

      (作者為影評人)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