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余位國內外知名戲劇人齊聚“國際演出制作管理大師班”
劇目儲備是劇院發展的財富和源泉
美國百老匯高清線上劇院、俄羅斯莫斯科藝術劇院、英國國家劇院、中國中央芭蕾舞團、西班牙加泰羅尼亞歌劇院、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法國巴黎北 部諧劇院、日本青年座劇團、英國蘇格蘭國家劇院……日前,由中國戲劇文化管理協同創新中心主辦的“國際演出制作管理大師班”在中央戲劇學院舉行。來自上述 劇院的10位國際專家和3位國內專家齊聚北京,共同就“演出制作管理”的主題展開了深入研討。演出制作管理者如何在劇院團市場化運營中發揮作用,如何在激 烈的演出市場環境下獲得較好的社會效益,國際一流劇院在劇目創作上又有哪些經驗值得分享,成為與會者關注的焦點。會議期間,除了聽取戲劇人介紹經驗,本報 記者還獨家專訪了俄羅斯莫斯科藝術劇院院長波波夫·伊戈爾·帕夫洛維奇和英國國家劇院聯合執行經理史蒂夫·雷貝克,結合兩個劇院的創演實際,就劇目建設在 劇院發展中的作用、如何看待經典與傳統、如何看待“明星制”話劇等國內戲劇人關注的熱點話題進行了交流。
“我們不會固守在演劇的傳統里”
“我們不會固守在演劇的傳統里,傳統只是我們的一個方面。”帕夫洛維奇在談到莫斯科藝術劇院的藝術方向時,一再向記者表達了劇院發展的“開放 性”理念。對于很多中國觀眾而言,他們往往把斯坦尼體系同擁有116年歷史的莫斯科藝術劇院畫上等號,因為不管是歷史原因,還是藝術血脈的承繼,似乎莫藝 的作品就是斯坦尼體系的樣板。“其實,莫藝的舞臺上有很多各種類型的劇目,完全限定在斯坦尼體系中是不可想象的,我們更傾向于在傳承中去豐富這個體系。不 同時代的導演都會加入一些隨時代演進的新的東西。”帕夫洛維奇說。
與中國很多國有戲劇院團不同,莫斯科藝術劇院并沒有自己的專職編劇,“這并不意味著我們會輕視編劇和劇目建設”。帕夫洛維奇表示,尋找好劇本一 直以來就是他們的重要工作,也是莫斯科藝術劇院劇目建設的根本。為此,他們從國內、國外兩個方面入手,國內一是派人專門去找有建樹、有成就的劇作家,向他 們委約創作,二是不斷地尋找適合劇院演出的新劇本,發掘編劇新秀;國外則主要以引進為主,如若優秀的外國戲劇在俄羅斯舞臺上演出,劇院也會將這些劇作引進 到自己的舞臺上。而在向世界推廣劇院劇目的過程中,“我們最好的突破口還是那些經典。因為觀眾對這些劇目是最為熟悉的。”帕夫洛維奇說,“比如說契訶夫, 他是我們戲劇創作的一個高度。每次對外演出,我們都會有目的的選擇不同時代、不同劇作家的經典作品,讓各國的觀眾感受俄羅斯戲劇的豐富和多樣。”
劇目的成功離不開高標準的藝術管理
如今,一提到舞臺劇《戰馬》,很多戲劇觀眾立即會想到它的制作機構英國國家劇院。潛心打造7年,自2007年首演至今,該劇已創造了戲劇演出史 上多個觀演紀錄,目前已在全世界演出超過3000場,觀眾總數超過500萬人次,還被斯皮爾伯格改編成了同名電影。“主人公”戰馬Joey也成為名副其實 的舞臺、銀幕雙料明星。對于這些成績,史蒂夫·雷貝克認為,高標準的藝術管理、合理的商業運作和制作人制度是該劇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那么,高標準的管理 是否會對戲劇創作帶來限制?雷貝克表示,對戲劇作品管理的現實目的有兩個:一是盡可能把這部作品做好;二是讓更多的人能夠欣賞到這部作品,而最終目的是讓 一部戲劇作品變得更簡單,讓戲劇工作者有更多的藝術空間進行創作。雷貝克介紹道,英國國家劇院十分重視劇目的積累和推廣。“能夠儲備一批優秀劇目無疑是這 個劇院的最大財富,也是劇院可持續發展的源泉。當然,優秀的演員隊伍也非常重要。”
英國國家劇院的舞臺上不乏為中國觀眾熟悉的明星演員,比如“卷福”本尼迪克特。對于中國媒體熱議的“明星制”話劇,雷貝克認為,商業化運作的戲 劇作品里,具有明星效應的演員是一個重要的考量指標。“戲劇演出中,最重要的還是演員,大多數觀眾都是沖著演員來的。我們常說的戲劇的核心是把故事講好, 但是沒有優秀的演員,可能觀眾從這個戲中什么東西也得不到。”雷貝克說。他認為,包括舞美、燈光、服裝等在內的戲劇團隊的任務就是確保讓觀眾看到的戲是以 最好的方式呈現出來的,用最簡潔、最清晰的演出把這個故事講給大家聽。明星演員并不可怕,他們可以憑借自身的實力為演出增色,但前提是要適合角色,塑造的 人物要讓人信服、讓人振奮,而不是為明星而明星。
劇院不應忽視編導人才的培養
“中芭每年平均演出150場左右,其中,像《大紅燈籠高高掛》在內的大戲商演大約100場,以高雅藝術進校園的公益性演出有大約50場,每年都 會獨立制作創排一兩臺大戲,比如今年推出的《小美人魚》和《蝙蝠》等。”中央芭蕾舞團副團長王全興介紹道。劇目建設對劇院的發展至關重要,而這其中,培養 自己的編導人才更是關鍵環節。中芭每年都有一次演員們利用自己空余時間完成的芭蕾創意坊的演出項目,其目的就是通過演員自身的探索,既讓他們在舞臺上展現 作為演員的表現力,也要讓觀眾看到他們身為編導的創作力。“通過5年的探索,我們不僅看到并發現了許多青年編導的才能,而且讓有想法、有創意的舞蹈作品走 上了舞臺,其間還涌現了一些好的作品。這些對普及芭蕾藝術、挖掘我們未來的編導人才,意義非凡。”王全興說。
2003年以來,杰瑞米·亞當斯一直在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院進行戲劇創作,負責劇團所有國內和國際巡演。“我們所有的作品都是創作于莎翁的故 居,非常注重用莎翁的作品培養自己的演員、導演,更希望現在和未來的子孫后代都能夠加入到我們的工作中,讓莎士比亞可以伴隨其一生的成長。”亞當斯說。而 這首先要讓青少年有機會看他們的演出,為此,他們嘗試了多種方式推動莎劇的普及,比如專門開發了戲劇工作包,發給各個地方的學校,這里面有莎劇的臺詞或者 視頻,它可以在禮堂、社區播放,實現青少年和莎士比亞的親密接觸;探索莎劇“數字化”,通過社交媒體的推廣,把莎士比亞帶入新媒體的在線領域,讓世界各地 的觀眾同步欣賞演出。“戲劇可以改變生活,而且真的發生了。”亞當斯說,“有一次在斯特拉夫特,演出結束以后,一位媽媽告訴我說,她9歲的兒子在看完演出 后第一次開口講話。這就是戲劇的力量。”2013年,僅在英國就有2000名老師和5萬名學生體驗和經歷了我們豐富的戲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