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何謂“先鋒”?怎樣“新銳”?——專家聚焦中國戲劇舞美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11月20日09:45 來源:中國文化報 羅 群

      “我個人認為,中國戲劇如果存在‘先鋒’,也就是在舞臺美術上了,編劇、導演、表演都談不上‘先鋒’。”北京戲劇家協會駐會副主席、秘書長楊乾武如是說。

      也許有人對他的看法持有異議,然而異議本身也恰恰說明:先鋒戲劇及其周邊的種種,在今天仍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

      據中國舞臺美術學會會長曹林介紹,當今的戲劇史論者習慣于把1982年的小劇場話劇《絕對信號》作為中國先鋒戲劇肇始的標志,如此算來,先鋒戲劇在中國已有30多年歷史。

      近日,由中國舞臺美術學會主辦的“2014CISD中國先鋒戲劇青年論壇”在京舉辦,與會的主要成員是戲劇界兩個“70后”,即年紀在70歲以上的老專家和出生于1970年以后的新力量。新老戲劇人一道聚焦先鋒戲劇在中國的歷史和現狀。

      何謂“先鋒”?

      “死也不和人一樣”

      談起“先鋒”的概念,知名導演熊源偉想起了他的老師在他畢業時說過的一句話:“死也不和人一樣。”熊源偉說:“我理解我老師說的‘人’,首先是指自己,一個藝術家要不斷顛覆自己,這才是‘先鋒’。”

      中央戲劇學院舞美系教授章抗美對“先鋒”的表述更加“接地氣”,他說:“我認為‘先鋒’就是你做了別人沒有做過的事,你做完以后有人追隨你繼續做。”

      與會專家普遍感到,與其說“先鋒”是一種可觸可感的固定樣態,不如說它是一種不斷突破自我、突破成規的精神。中國舞臺美術學會秘書長張旭說:“其實沒有約束就沒有設計,藝術家就是要在遵循規律的同時打破規則,這種探索本身就是‘先鋒’。”

      青年戲劇導演黃盈則結合自己導戲的切身體驗,談到“先鋒”如何“落地”的問題。黃盈說,他曾遇到這種情況:設計師拿出一個很棒的舞美方案,可是制作出的成品卻與方案相去甚遠。“有時我會覺得,是那個手持電焊制作布景、道具的工人決定著最終舞臺呈現的效果。就先鋒精神而言,我們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并不大,我們的薄弱環節更多是在制作上。”可見,要想讓戲劇“先鋒”起來,從創意到制作每一個環節的精彩都不可或缺。

      怎樣“新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論起“先鋒”,西方藝術界的嘗試常常頗為大膽。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眾多專家感到,放眼西方或許能為自己的創作帶來啟示。

      知名歌劇導演陳蔚日前剛剛從德國歸來。德國這樣一個以嚴謹著稱的國家,其歌劇舞臺表現卻非常大膽,對傳統歌劇的新闡釋讓陳蔚很吃驚。“比如我在德國看到的《帕西法爾》這部瓦格納名作,他們把舞臺打造成一個燒焦了的世界,還燃著殘存的火。演員也突破了必須站著唱的局限,邊做繁重的表演邊唱詠嘆調,甚至拿著真噴水槍表演。”陳蔚說,“我還看了一部《弄臣》,它的樂池是暴露在觀眾視線之內的,演員們在樂池前表演,也打破了以往歌劇演員必須在樂池后面唱的手法。”陳蔚感到,許多突破都是可以引入中國歌劇創作中的。

      除了舞臺呈現,人才的教育與培養上,我國戲劇人也不斷從四面八方汲取著靈感。

      青年導演趙淼談及他到法國某藝術學校參觀的經歷。一進教學樓,映入眼簾的是舞美設計作品展覽,這些作品都是由表演系學生設計制作的;當他來到排練廳,則看到許多舞美設計專業的學生在練習表演。趙淼說:“他們的培養模式給我很大觸動,我想我們討論先鋒戲劇,不僅該關注視覺呈現和觀演關系,表演與舞美設計、與舞臺空間的相輔相成,戲劇內部各門類的合作關系也很值得思考。”

      對此,青年舞美設計師石昊深有同感,她回憶起自己與國外導演理查·謝克納合作《哈姆雷特,那是一個問題》時的情景。“當時導演要求我們設計師都要上臺演戲,體會人物。我想對戲劇本身的全面感知對創作大有裨益。”

      當舍則舍,當用則用:

      一切為戲服務

      誠如章抗美所言,以當今的技術水平,完全可以讓機械裝置做極為精細的動作,舞臺美術正在成為一種特殊的“演員”參與到戲劇中。技術的發達為戲劇人大量利用舞臺裝置以求“先鋒”提供了極大便利,但是高明的創作者往往并不這樣做。

      青年舞美設計師申奧曾與俄羅斯導演合作,擔任話劇《六個尋找劇作家的劇中人》的舞美設計。“我當時設計了一個類似兩扇大門造型的舞臺裝置,可以做各種旋轉動作,配合著燈光,能夠完成復雜的舞臺空間分割和調度。”而當這部戲劇最終呈現在觀眾面前,這套復雜的裝置自始至終只旋轉了一圈。申奧說:“導演面對任他使用的技術裝置,還是堅持了一切以戲為主而沒有濫用技術。轉一圈又回到原點,這里面包含著某種輪回感,這個動作的哲理意味和全劇很吻合。”

      技術自有它發揮的空間,當舍則舍,當用則用,在該使用科技手段制作特效的時候大膽使用,往往會帶來藝術與經濟雙贏的效果。張旭談到在河北某地的某實景演出,動用了200匹戰馬,而每一匹戰馬每日的飼養費用比出動一個人還要高昂。“其實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應該發揮科技的作用,用20匹戰馬加上特效,完全可以達到一樣震撼的效果,在經濟和管理成本上則會比調動200匹戰馬節約很多。”在張旭看來,一切試圖追求“先鋒”“新銳”的嘗試,都要為戲服務,才算物盡其用。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