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藝術評論 >> 正文
吳作人筆下高原勞動者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美,董希文筆下獨具生命力的高原雪山,黃胄以樸實神妙的筆墨塑造的新疆歌舞,杜滋齡大寫意下的牦牛與皚皚白雪,吳長江筆下豐富多彩的藏族群眾……少數民族題材美術創作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點綴在中國美術創作的浩瀚星空。近日,中國少數民族題材美術創作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辦,翻開雪域高原、靈感高原、天山南北、浩瀚草原、七彩云南、多彩貴州6部系列展覽畫冊,仿佛畫家曾經走過的朝圣地、遇見的人與事統統呈現在眼前。
少數民族題材美術創作在當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的同時,仍有可以探討的話題——如何在更深層次、更寬廣的領域反映民族地區自然風光、人文景觀、民族風情?如何把少數民族的民族化與現代化、民族特色與時代精神、特殊性與一致性很好地結合起來?怎樣更好地承擔起弘揚中華優秀文化、融入中國氣派、塑造中國新形象的歷史責任?這些方面都需要下功去夫研究。
>>不同的文化形態,同時置身于中國精神的風采
據中國美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吳長江介紹,從2009年“靈感高原”西藏專題展覽開始,到現在,中國美協先后做了涉及西藏、新疆、內蒙古、云南、貴州的少數民族專題美術創作展覽,梳理了新中國成立65年來中國少數民族美術創作的歷史脈絡,完整地展示了中國美術界在這一領域的成就和貢獻。在此過程中,中國美協還組織當代藝術名家和中青年美術家到少數民族地區寫生,創作了一大批賦予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為這一題材的美術創作又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為什么少數民族題材一直從未離開過藝術家們的視野?貴州省美協主席諶宏微表示,中國少數民族題材美術創作蓬勃發展創新的現象,是中國社會政治生態、民族審美趣味和美術家自覺藝術表達結合的必然產物。一方面,新中國成立以后,國家倡導的民族大團結政策和民族地區相互交融的便捷推動了民族系列美術創作的發展;另一方面,少數民族地區以風光民居、民俗、形象、服飾等為標志奇異的多彩風情,恰好提供了豐富的視覺元素和新鮮的精神感受,特別是在同質化傾向越來越嚴重的今天,這些豐富多彩的藝術元素,滿足了新時期人們的審美需求。
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少數民族地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給藝術家們以強烈的震撼,他們關注那里的山川風貌、民情民俗,從歷史和現實生活中汲取藝術靈感。“一部豐富的美術史正是在表現多民族,或者在多民族文化表現過程中所形成的,新疆、西藏、內蒙古、云南、貴州等具有代表性的少數民族地區,因為草原、高原、雪山、沙漠、叢林等自然地域差異而獨具生命力,馬背上的民族所生發的文化,注定與平原農耕地區的文化不同。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說。在他看來,少數民族美術創作是全國美術創作的有機組成部分,沒有少數民族的美術創作,就沒有中國美術創作的完整面貌。他表示,少數民族地區雖然表現出不同的文化形態,但卻同時置身中國精神的風采,在文化認同上,要以包容的心態繼承與發揚,使他們的生活和精神面貌通過藝術家的創作上升到美的高度。
>>少則一兩天,多則半個月就離開,這樣不行
研討會上,專家們紛紛談到董希文幾次入藏的經歷,他筆下少數民族風情蘊含著的神奇力量也許也源于此,青藏高原的磅礴大氣與他內心的情感激蕩在一起,單一的色調也變得濃烈厚重。中央美術學院美術研究所副所長宋曉霞說:“董希文把自己的藝術追求和他所感知的時代之氣融合在一起,混溶在了壯麗雄渾、色彩鮮明的青藏高原,去尋找一個適于自己的、具有巨大生命力的藝術表現語境。 ”“董希文的西藏題材,準確地把握了對西藏最真實的感受,從他的畫作中,我感受到了那種我所理解的西藏的生命力、昂揚的激情,他的作品成為一個時代的記憶。 ”天津美術學院教授于小東如是說。
“我去過很多少數民族地區,如四川、廣西、青海、西藏等地,一去就是半年、一年,就住在當地老百姓的家里,住土房子、帳篷、竹樓,吃烤土豆、糯米粑粑。根本不像現在有些采風,少則一兩天,多則半個月就離開,蜻蜓點水似的,只拿相機拍照,根本不畫畫。 ”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劉秉江指出,畫家一定要深入生活。北京畫院美術師孫震生亦如此,“在北疆寫生,沒有找到觸動我的東西,我很不甘心,就又去了南疆,到了塔什庫爾干,去了那里的中心小學,跋涉千里求學的孩子們渴望知識的眼神、塔吉克小孩的純真與美麗,都讓我感動,他們如精靈般可愛。西藏和新疆題材我畫了七八年了,可是興趣卻越來越濃,樂此不疲,因為我已經深深地愛上這兩個地方,那里的山山水水、風土人情讓我癡迷,我會用我畢生的精力去表現他們。 ”
少數民族美術創作發展到今天已然不能單純地停留在對少數民族服飾、節日以及少數民族人民樣貌特征的刻畫上,誠然,獨特的少數民族文化應該表現,但需進一步深化,關注少數民族當代生活的改變,關注少數民族進入到現代社會以后,他們的精神緯度在哪里。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呂品田表示,藝術家應更加廣泛、全面地去表現少數民族生活,對于少數民族文化的認識、在中華文化多元一體格局中獨特的貢獻,以及少數民族不同民族獨特的民族氣質方面,都要深入地去挖掘。
“種族的不同決定了長相的不同,這就要求畫家在塑造、描繪人物形象上必須獨具觀察力;對于生動的游牧民族,肢體動態語言從某種意義上成為表現的重點;在表現民族服飾方面,造型裝飾和色彩的多樣化對于以水墨為主的中國畫來說是不小的挑戰。 ”吳為山在談到少數民族美術創作需要注意的問題時說。他同時強調,不能根據拍回的照片進行創作,要真正深入到少數民族聚居區,與當地人民零距離接觸。
>>辯證地看待差異性與統一性
在少數民族題材美術創作上,人們頗多關注到少數民族的差異性,的確,正是因為這些不同才讓這一題材備受青睞。但有的專家也指出,在差異性之外,要重視共性的價值追求。呂品田認為,在開展少數民族題材美術創作中,要特別重視一個問題——強調表現中華民族文化共性和共有的價值以及價值訴求:一方面要充分表現出少數民族文化的差異性和獨特的民族氣質,同時也要很好地在多元一體的格局下,把握少數民族美術創作訴求的共性追求、共同價值,強調差異性的同時也要強調統一性,這是一對辯證關系,不能因為對差異性的表現,使得我們忽略了多民族所創作的共同價值。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主任朱維群亦表示,對于少數民族題材美術創作進行系統梳理和研究,不僅有利于催生當代中國的精品創作,從更大的意義上來說,也有利于促進中國多元一體文化格局的鞏固和發展。當代少數民族題美術材創作既要關注表現少數民族特有的、區別于中原民族個性的精神氣質,又要注重表現中華民族共同成員精神世界的貢獻,即體現各民族物質和文化生活中的差異性和多樣性、共同性和一致性。
“當我還是一個青少年時,就是從美術創作當中知道了民族現象,知道了民族地區的變化,而且對我后來工作有很大幫助。 ”朱維群說。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常務副會長葉梅也談到:“我小時候生活在湖北,對邊疆少數民族可以說一無所知,但通過這些美術作品的描繪,我知道了維吾爾族、塔吉克族等少數民族是什么樣的,這給了我非常美妙的精神享受,讓我對遼闊的邊疆充滿了無限的向往,小時候打下的烙印至今難忘。 ”的確,少數民族題材美術創作曾經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還將繼續影響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