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理論探討 >> 正文

    取法痕跡天籟自鳴

    ——淺談中國書畫之用線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11月19日10:51 來源:中國藝術報 朱伯華

      中國的書畫在造就自己的藝術語言時,使線條音樂化、思維化,從而以鮮明的個性獨立于世界藝術之林。在此過程中,不斷地“道法自然” 、“師造化” ,從大自然、從生活中眾多的物象痕跡中獲得靈感,取造化之變,開拓自己之心胸,是其“不二法門” 。同時,這也是中國書畫求變求新的源頭活水。

      書畫同源,其實最早的繪畫——象形文字,就是從倉頡觀察“鳥跡”開始的。“跡”里面包含著許多鮮活的生命運動信息,中國書畫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堆干巴巴的符號。

      自然形成的水流痕、干裂紋本身就具有審美價值。它們是重力、張力、引力、阻力和慣性的綜合作用體,它們優美、雄強,富于變化。力與美正是我們錘煉線條要追求的。

      在生活中我也常常注意和發現這類痕跡或痕跡組合:墻皮上的裂紋結成網狀,勾勒出一塊塊隆起的“肌肉” ,有些地方甚至人體的形象呼之欲出;手提濕墩布一路滴滴嗒嗒的水跡,點線結合有如音樂鏗鏘;偶然有油漆或瀝青從高處落下,隨風散開又貼在墻面上,那是極瀟灑飄逸的一組點線。這些具有視覺沖擊力的線條和形態各異的結構圖式,啟發了我們對生命、生活的思考,激發了我們創造的欲望。正是這些人與自然細微、深入的交流就能避免我們重蹈前人的舊轍,避免藝術語言的枯燥單調與激情的無所寄托。

      現在很多人習慣于依樣畫葫蘆,對自然痕跡這些取之不盡的藝術語言富礦視而不見,不屑一顧。在傳統國畫技法中,許多線描、皴法都是模仿自然生活中形象痕跡而成的,如柳葉描、枯柴描、蚯蚓描、斧劈皴、解索皴等。對自然痕跡的觀察、感悟,確實為人們提供了一條對中國畫理性思考的捷徑。這種觀察與感情縮短了客觀物質世界與主觀精神世界的距離。同時,按照自己的價值取向捕捉適合的單獨或綜合的自然痕跡,進行學習、消化、磨合,乃是一條求新、求不同,造就個性化表現語言的自主、自由之路。研習中國畫的人從寫生畫起,要先學會用線表現形體、空間,那時的線是起“界”的作用的;繼而要學習用線表現物象的肌理、重量感等,這時的線條已經具備了一些主觀理解的成分;隨著畫者品位的提升,他所要求的線條要成為主觀精神世界的信息載體,是一種心靈之線。畫家用適當的筆墨技巧配置表現物象在特定意境中的狀態,達到神形兼備的目的。從狀物到寫神、抒情,再至物我合一的境界,其間對形式美感的不斷追求是關鍵。線條的剛柔相濟、疾徐相襯、深淺濃淡、潤燥相生、疏密斷續、節奏相和……這樣的線條最終和自然界的某種痕跡暗合、同律,使我們的內心活動也抽象為一種痕跡。“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在這里也得到印證。

      “外師痕跡,中得心源” ,中國書畫用線的探索實踐是無窮盡的,也是因人而異、千差萬別的,這也正是研習中國書畫的引人入勝之處。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