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文藝工作座談會 >> 正文

    真正把以人民為中心創作導向落到實處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家學習習近平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精神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11月19日09:51 來源:中國藝術報 何瑞涓

      “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一旦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能不能搞出優秀作品,最根本的決定于是否能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文藝工作者要自覺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11月15日,由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以下簡稱馬文所)主辦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學習習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祝東力、陳漱渝、劉潤為、李正忠、賀茂之、黃力之、涂武生、陳飛龍、李云雷、丁國旗、董學文、金戈等老中青三代30余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者與會,在習總書記講話精神指導下分析了當前文藝界在創作、文藝評論、藝術教育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中肯意見,認為習總書記講話恰是一場及時雨,高屋建瓴,大氣磅礴,在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也為文藝發展指明了方向。其中,對于“人民”的辨析有重要啟示意義。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董學文指出,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歷來重視革命文藝“為千千萬萬的勞動人民,為這些國家的精華、國家的力量、國家的未來服務” ,不主張“為飽食終日的貴婦人” 、“為百無聊賴、胖得發愁的‘一萬個上層分子’服務”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中,毛澤東結合中國實際,將其發展為“我們的文學藝術都是為人民大眾的,首先是為工農兵的” 。這是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的一個原則。在總書記的講話中,“人民”一詞出現的頻率如此之高,實為罕見。習總書記把作家“深入生活”具體化為“深入群眾” 、“扎根人民” ,把社會生活是文藝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唯一源泉的思想,升華凝練到“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 ,這樣的闡釋,就使文藝上的唯物史觀得到更徹底的貫徹。

      董學文還指出,在談及文藝評論工作時,習總書記也突出了“人民”標準的重要性,提出了要“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鑒賞作品” 。這對恩格斯曾提出的著名的“美學的和史學的”的批評標準是一種豐富,增添了“人民的”和“藝術的”兩條,“藝術的”即是關涉對批評的專業性的強調,“人民的”則觸及批評的立場性判斷,比“美學的歷史的”只談“內容”和“形式”的觀點明顯推進一步,是一種理論的創造。習總書記還提出要“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 ,把“人民”放在了鑒賞家和評判者主體的地位,不僅有現實針對性,而且會引發一場文藝批評格局的變革。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丁國旗認為,人民中心論確立了社會主義文藝觀,文藝以人民為中心,從過去為誰服務的問題,擴展到了創作的一切過程和所有方面。人民與原來的文藝活動四要素——世界、作者、作品、讀者和接受者都產生關系,構成新的五要素圖,社會主義文藝觀的特色也由此突出了出來。

      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會不會傷害到作家、藝術家的主體性?這是很多人所顧慮的。馬文所副所長、 《文藝理論與批評》副主編李云雷認為,習總書記講話中指出,“文藝工作者應牢記,創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務,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 ,正是要呼吁作家藝術家煥發自身主體性。在“寫什么”和“怎么寫”方面,作家有充分的主體性;而在“為什么人”寫方面,寫作越是深入成熟的作家,就越會自覺思考這個問題。這也正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指導意義。結合習總書記講話精神,可以解決作家藝術家對主體性是否會受影響的焦慮和擔心。

      而誤解“人民”涵義的情況時有發生。在一次座談會上,某藝術劇院領導毫不遮掩地說:誰是人民?誰看我的演出,誰買我的票,誰就是人民!這給當時與會的原馬文所所長、現《文藝理論與批評》雜志主編陳飛龍以刺激,陳飛龍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概念,應該有具體的內容。比如毛澤東時期就強調“以工農兵為主體的人民大眾” 。

      “以人民為中心,那么中心的中心是誰? ”原《求是》雜志副總編劉潤為指出,人民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是勞動大眾,不是其他人。勞動大眾中更不能忽視窮人、下崗職工、待業青年等中低收入者!叭绻匀嗣駷橹行模皇且愿呤杖胝邽橹行,那就走偏了,實際上是背離了人民中心導向。文藝應該面對的是底層,是中低收入者。 ”

      劉潤為強調,重視中低收入者,既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的應有之義,也是中華美學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古時一些士大夫不論是身居高位者還是被流放在外,在詩文中都把窮人放在重要位置。如白居易晚年生活優渥,有首詩寫冬天里家人給他一件綾襖,他穿上時想著的卻是“百姓多寒無可救,一身獨暖亦何情” ;韋應物位居蘇州刺史時,作“自慚居處崇,未睹斯民康” ,為自己居室華麗而不見自己治下的老百姓過得安康而感到慚愧;等等,這些士大夫們為窮人而歌,窮人雖生活困窘畢竟有人理解他們,藝術也成為窮人怒火的消解器。而我們現在的一些作品、娛樂平臺,卻明目張膽地嘲笑窮人。劉潤為認為,真正把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落到實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