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wǎng)>>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我看舞臺劇《狂人日記》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11月18日10:05 來源:文匯報  李健鳴

      對我們這些歲數(shù)比較大的人來說,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是成長過程中必讀的作品,這部作品在我的記憶中似乎只同逝去的歷史有關(guān)。觀劇后,記憶中的一些印象和觀點被觸動了,突然產(chǎn)生了一些需要重新思考的問題。

      《狂人日記》舞臺上的那堆廢墟,廢墟上艱難又不亦樂乎尋找著美食的黑衣人群,讓我清楚地看到某種歷史關(guān)聯(lián)和延續(xù)。可以說,這一舞臺版的“狂人日記”幫我找回了與魯迅先生原作的關(guān)系,一種需要重新思考的關(guān)系。

      當然僅有文化擔當是不夠的,還需要許多能力去實現(xiàn)自己的舞臺創(chuàng)作。李建軍導演無疑是個非常稱職的導演,扮演狂人的演員對身體控制的能力特別強,他越來越低的蜷曲身子成為舞臺上的一幅畫面,一幅揮之不去的畫面,而這個扭曲身體發(fā)出的聲音真的就變成了吶喊,他的形象讓我想起上世紀30年代魯迅先生喜歡的那些木刻。想來,沒有嚴格和苦澀的訓練是無法達到這樣的水平的,因為這不是普通的肢體語言,而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不得不顯露的動作。

      我特別喜歡演出第一部分的結(jié)構(gòu),那是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靠臺詞和肢體語言完成,內(nèi)容當然是嚴肅和沉重,完全符合大家對魯迅先生《狂人日記》的印象和理解。當音樂轉(zhuǎn)成輕松的節(jié)奏時,演員們也以輕松的動作在觀眾面前移動,與前半部分形成強烈的反照。這樣的間離效果用得可謂精彩,而且也完全不脫離導演的立意,讓我不由地想到黑衣人的常態(tài)……

      音樂也是這部作品的一個亮點,一把電吉他引領(lǐng)著全劇的發(fā)展。發(fā)出的聲響有時猶如變了聲的古箏,音樂的強烈和時不時的粗糙也是這部作品的風格之一。音樂的運用在話劇舞臺上已經(jīng)是很為普遍的現(xiàn)象,但用好還是用壞則大有講究。李建軍導演顯然希望音樂能自成一體,不是要制造情感上的推波助瀾,這個目的確實也達到了,只是音樂的比例似乎還大了點,該強烈的地方要足夠;該平靜的時候也要果斷,必須考慮到觀眾有限度的接受力,只有精確地平衡好表演、音樂和舞美燈光的比重,才能更好地達到效果。

      這部作品開頭和結(jié)尾的默戲也處理得很好,都出現(xiàn)了舞臺和觀眾席僵持的局面,一開始黑色舞臺上的那些黑衣人,以自己的靜制服來自鬧市的觀眾的動,觀眾會下意識地問自己,究竟身處何處?結(jié)尾,舞臺上的沉默和那些沉默人越張越大的嘴巴,似乎是邀請觀眾和他們一起沉默,一起消化剛剛過去的一個半小時,而不是立馬鉆進五光十色的世界。也許,有的觀眾同我一樣,突然失去了吃飯的興趣,就在那短短的瞬間。

      (作者系劇作家、翻譯家)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guān)閉

    專 題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luò)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