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衛視根據莫言小說改編的電視劇《紅高粱》,堪稱一道厚重而瑰麗的文化視覺大餐。作為《紅高粱》小說和電視劇的一名忠實讀者和觀眾,盡管二者展示在我眼前時已相隔了27年的漫長光陰,但是同一種感覺卻撲面而來:那一片如海如血的紅高粱,讓我看到了至真至愛的父母親的背影,看到了激情燃燒的生命大地。
“每穗高粱都是一個深紅的成熟的面孔。所有的高粱合成一個壯大的集體,形成一個大度的思想。”莫言的小說用擬人而深邃的筆法,在賦予紅高粱獨特鮮活的生命氣質同時,講述了一個有關抗日的歷史故事。電視劇《紅高粱》忠實地遵循了這一核心主題,并創造性地進行了發揚光大,巧妙地在原著“我爺爺”等人抗日這一主線的基礎上,加大了“我奶奶”愛情線的戲份,從而形成兩條主線相向并行的格局。愛情線的拓展與放大,使電視劇能夠在更廣闊的視野中,重構豐富多彩的生活狀態,還原民間歷史的完整面目,在更細膩的敘事中,塑造出一系列“深紅的成熟的面孔”,刻畫出帶有紅高粱氣質的“一個壯大的集體”形象。
主人公九兒和余占鰲,自小都擁有美麗浪漫的愛情夢和幸福美滿的家庭夢。只是那個長滿高粱的土地沒有容他們滋生心花的空間,那個兵荒馬亂的時代也沒有給他們放飛情感的環境。在國破家亡的危難之際,這群生如螻蟻的小人物卻毫不畏懼、毅然決然地迎著日寇的鐵蹄與刺刀,堅韌地站立起來。那一刻,所有的個人夢不約而同地匯集成了同仇敵愾、共赴國難的民族夢,都“形成一個大度的思想”,那就是威武不屈、舍生取義的人格尊嚴與家國情懷。從追求愛情自由的小家夢到追求民族獨立的強國夢,電視劇《紅高粱》不僅僅為觀眾講述了一個有關愛情與命運的凄美故事,也是對那段苦難歷史的悲壯回望,更是對這個不屈民族的虔誠禮贊。
莫言這樣描繪心中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故鄉和故鄉的父老鄉親們:“高密東北鄉無疑是地球上最美麗最丑陋、最超脫最世俗、最圣潔最齷齪、最英雄好漢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愛的地方。”這都是因為有了那一片片“永無盡頭,仿佛潺潺流動的河流”般的高粱。電視劇《紅高粱》將高粱地里的生命演繹得分外凄美,蕩氣回腸,將生命中的人性刻畫得入木三分,振聾發聵。相對于小說,電視劇圍繞著九兒增添了許多人物和內容,場面更加恢弘壯觀,關系更加繁雜交錯,它豐富了原著干練簡約的背景交代與身世鋪墊,也使眾多人物矛盾性格的塑造顯得飽滿而深刻。
有著花一樣容貌和火一樣性格的九兒,盡管在復雜的人物情感和各種纏斗中,憑著過人的膽識與聰慧,演繹出一幕幕化險為夷、以小博大的傳奇故事,但在其中她始終處于被動受迫的位置。這一角色定位,來自于那個封建保守的外部社會。在這個殘酷的現實面前,一切男女的愛恨情仇、親人的宅斗傾軋,都變得極其渺小,可笑可悲。正因如此,劇中的九兒沒有陶醉于繁亂紛擾的情感中而麻木不仁,沒有沉溺于喪心病狂的傾軋中而患得患失,她會為了苦不堪言的情愛痛心疾首,會為了絞盡腦汁的僥勝而良心不安。也正因如此,她最后時刻舍生取義、慷慨赴死的壯舉,讓之前所有的丑陋、齷齪與世俗蕩然無存,人性的大愛大義瞬間耀眼奪目。
棄惡揚善、呼喚正義,這是電視劇始終秉持的價值標準和審美原則。它通過對復雜矛盾的人性挖掘,完成了對那段特定環境下遭到扭曲、變得丑陋的靈魂的清洗和救贖,通過對封建倫理言行的生動展現,完成了對迂腐殘忍價值觀的質疑與批判,通過對“真、善、美”旗幟鮮明的褒揚,完成了對民族美德的深情呼喚與有力傳承。如果我們一定要給“真善美”做一個清晰的界定的話,那么它就是對最美麗的愛慕,對最超脫的追求,對最圣潔的向往,對最英雄好漢的敬仰。這是小說中的文膽,也是電視劇的靈魂,一以貫之,無出其二。
“秋風蒼涼,陽光很旺,瓦藍的天上游蕩著一朵朵豐滿的白云,高粱上滑動著一朵朵豐滿的白云的紫紅色影子。”莫言筆下的紅高粱,宛如一幅美輪美奐的油畫,奪人心魄。電視劇充分汲取了原著中的文化底蘊與博大內涵,賦予了紅高粱一種更加神奇的力量,成為電視諸多表達元素中,最為耀眼的一抹中國紅。
劇中對于紅色大膽而大量的運用,隨處可見,熠熠生輝。那片一望無垠、如海如血的高粱地,那從酒缸里汩汩流出、甘洌濃香的高粱紅,讓人感受到了生命的鮮活與頑強;那九兒出嫁時穿的紅喜服、披的紅蓋頭和坐的紅花轎,讓人品味出了人類繁衍的熾熱激情;那繞指柔般的紅剪紙、出神入化的紅窗花、喜慶祥和的紅年畫,讓人悟出了普通百姓的精神寄托與樸素向往;而血色的黃昏中,那面若桃花的弱小九兒迎著窮兇極惡、團團圍上的日寇,毅然決然地點燃了高粱酒,烈焰燒紅了大地,血色鋪滿了熒屏,那一刻天與地、與人、與高粱交織在了一起,讓人看到了一個血性民族在血泊中的傲然骨勇!
電視劇對于高粱紅是那么的情有獨鐘,它將中華民族最為摯愛的這個色彩潑灑得動情激蕩,將融入國人血液中的這份基因放大得凄婉可人,將炎黃子孫綿延不絕的這種圖騰渲染得崇高輝煌。不管它是有意彰顯,還是肆意隨性,那如海如血的高粱紅已然成為一種文化自信的符號,那至真至愛的父母親已然成為天地之間、高粱叢中一座偉岸的雕像。
(作者為中央電視臺資深新聞人、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