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閉幕的第四屆中國宜昌長江鋼琴音樂節期間,著名鋼琴家李堅和崔鴻根分別舉辦了自己的鋼琴獨奏音樂會,在音樂會后,本報記者分別采訪了兩位鋼琴家,請他們暢談自己的鋼琴人生和音樂觀。
從6歲開始,跟隨母親——著名小提琴家、教育家俞麗拿學習小提琴,并同時跟隨上海音樂學院教授洪騰開始學習鋼琴; 12歲時就舉辦了自己的獨奏音樂會,16歲時在享有盛譽的瑪格麗特·隆-雅克·蒂博國際鋼琴大賽中獲得大獎, 20歲時獲得全額獎學金赴美國柯蒂斯音樂學院深造,受教于93歲的波蘭裔鋼琴家霍
爾紹夫斯基;這個人就是上海音樂學院鋼琴系主任、著名鋼琴演奏家李堅�;魻柦B夫斯基的老師是萊舍蒂茨基,而萊舍蒂茨基師從車爾尼,車爾尼則是貝多芬的得意門生,所以如此算來,李堅還是貝多芬的第五代弟子。對鋼琴獨特的悟性和靈氣,使他在音樂生涯中多次獲得世界鋼琴演奏大獎。
在李堅眼里,鋼琴并非高不可攀的,談到鋼琴與演奏者的關系,他說:“這是一種很奇特的關系,就像賽車手與賽車的關系。賽車手必須先要知道車子的性能優勢,更重要的是還要了解它的缺點,以及它可承受的極限,這樣才有助于更好地發展二者間的關系。 ”因此,李堅之前曾做過志愿者,對制造鋼琴與鋼琴維修方面都懷有濃厚感的興趣。他說:“可以很不謙虛地說,在鋼琴界里,我是懂鋼琴、懂維修的頭一號。 ”在一次演出前,他對一位把要演奏的鋼琴全部加上硬化劑的鋼琴技師說:“你背棄了我的信任,并且突破了一個鋼琴技師應有的底線。你知道,我也知道,加硬化劑是一種很投機取巧的方法。我請你來是為了修理鋼琴,而不是隨便把音加上去。你以為這樣就能忽悠我嗎?我是最難伺候的一個! ”
這種嚴謹專業的態度,是李堅對音樂和鋼琴的態度。他認為,一臺鋼琴,對演奏者而言至關重要。而檢測一臺鋼琴的好與壞,最好的時機就是在舞臺上。當處在面對眾多觀眾的舞臺上,演奏者感到壓力時,一臺鋼琴可以救了他的命,也可能毀了他一生。
當談到古典音樂時,李堅說,古典音樂在所有聲音的藝術里面,是目前唯一一個保存下來、在沒有電和光的情況下,照樣能夠演奏的音樂類型。所以,要聽真實的聲音,就是古典音樂。對于現場演出,李堅指出,不可重復性是古典音樂的魅力所在。同樣的作品,每位演奏者演奏出來的感受不同;同一位作者,在處理同一首作品時每次演繹的效果也絕對不會一樣。古典音樂的這一特色,決定了每次演奏會都是一個全新的開始。
李堅不走商業化的道路,志在成為有厚度、有修養、有氣質的演奏家。他認為,藝術不是一個低級的感官刺激,音樂,是不能拿去比較的。他說,很多人會習慣性地比較各種演奏者,而這卻是一個很無聊而八卦的游戲。真正的藝術家就像海綿,總是從外界吸收一些新的東西。李堅說:“古典音樂本身是一種語言,是心靈的一面鏡子,很難在音樂中撒謊。 ”李堅認為,學習音樂如果以出名和成功作為目的,那他的音樂就會摻雜太多個人的東西。作為音樂人,一定要把自己的私心去掉,才能更好地演繹音樂。他始終追求音樂世界里的“忘我境界” ,堅信音樂是聽者與演奏者之間精神上的交流。閉上眼,靜靜享受,讓演奏家與聽者共同沉浸在美妙的音樂中,對話自己的靈魂。